青韻流動 — 東亞青瓷的誕生與發展
作者: 陳俞君
青韻流動-東亞青瓷的誕生與發展
本特展於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至2012年3月4日
文圖 陳俞君
青瓷鑲嵌蓮花紋瓜形水注 高麗王朝 韓國

初老的「程又青」下檔不久,劇情討論仍未停歇;而千歲有餘的「青瓷」,亙古至今以其色澤持續牽動眾人心魂。針對東亞擁有青瓷製作傳統的台灣、中國、韓國、日本四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特策劃橫跨古今的「青韻流動-東亞青瓷的誕生與發展」,自十一月十日~二○一二年三月四日展出。

十一月廿五日開幕典禮,除國內外相關學者、知名陶藝家,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林倩綺,陶博館長游冉琪、浙江省文化廳長楊建新、日本佐賀縣立九州陶瓷文化館長鈴田由紀夫、全羅南道副郡守盧斗根皆出席,並由十位貴賓以彩帶連接圓形青瓷座,象徵合作展覽「青韻流動」為台灣、中國、韓國、日本四地結緣。
由陶博館典藏展示組江淑玲所策劃的「青韻流動-東亞青瓷的誕生與發展」,耗費兩年時間,集結台灣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中國浙江省博物館、韓國康津青瓷博物館、日本佐賀縣立九州陶瓷文化館、愛知縣陶瓷資料館、滋賀縣立陶藝之森美術館等收藏精品,以及台灣、中國、韓國、日本多位現代陶藝家創作。該展探索青瓷的藝術風格演變,為現代陶藝家點出何去何從的省思,依時間分為古今兩大區域:

「古青瓷」共計一百七十二件,含括中國西周至清,展出原始瓷與越窯、耀州窯、龍泉窯等窯址文物;韓國高麗青瓷九~十三世紀從初始至鼎盛的發展;日本十七世紀九州有田、十九世紀三田一帶。賞析古代中韓日青瓷傳世品,提示出現代青瓷根植於傳統,再逐步恢復從而創造的過程。


生命 1993 金壽正 韓國 向上仰望的馬 1975 鈴木治 日本 暗香(花器) 1998 陳淞賢 中國大陸

「現代青瓷」呈現六十六位陶藝家、一百廿一組青瓷。由於各國作品風格迥異,在此依創作演變與表現方式分為「傳統的況味」、「現代的創新」、「區域的特色」、「器與用之美」四子題。受到汝窯、南宋官窯、高麗青瓷的召喚,投身傳統風格的有台灣的林葆家、蔡曉芳、蔡永宜、許德家;中國的徐朝興、毛正聰、夏侯文;日本的初代宮川香山、三代清風與平、初代諏訪蘇山、三浦小平二、中島宏、川瀨忍。咀嚼傳統轉發新意的青瓷創作,如台灣蘇保在、中國陳淞賢、韓國金壽正、日本三浦小平二;另一種現代感則表現出青瓷的多變性,台灣的沈東寧、章格銘;純粹視青瓷為媒材的是台灣的傅永悌、王怡惠,及韓國的俞義正、姜俊榮、崔寶蘭。

韓國 日本 中國大陸

追溯東亞青瓷文化其實彼此影響,而現代青瓷展品亦約略勾勒出當地陶藝發展輪廓:一九五○年中國浙江龍泉進行青瓷復燒工作,影響青瓷創作者以承襲古代青瓷工藝和審美為主,部分創作者受現代藝術形式影響;日本從建立「傳統」概念而展現日本青瓷創作中的「現代性」,呈現簡練極致的造形美學;韓國追溯傳統與現代兼具,轉化高麗青瓷再結合其他素材並對其進行創造性批判;台灣受到中國古代、日本文化的影響之外,另在青瓷表現的形式上進行多元的實驗。特別的是,展間以茶席、香席呈現青瓷作品,也印證了青瓷發展的歷史的確是以茶具、碗碟、香爐等「容器類」為大宗。

除展覽,陶博館並以論文發表形式邀集東亞青瓷專家與當代陶藝家,討論青瓷對文化傳播、經濟生產等廣大影響面向;亦規劃自十二月十日~二○一二年二月十九日每月兩場的導覽活動,由策展人江淑玲、瓷揚窯創辦人林振龍、釉藥專家薛瑞芳、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余佩瑾、鴻禧美術館館長James Spencer及歷史博物館前研究員成耆仁等人輪番說青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