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茶 — 姚克洪陶藝展採訪 文/簡政展 圖片/惠國.懷方.min
|
|
有風有光 |
茶碗 |
來到姚克洪的陶藝世界,首先接觸到的不是陶的外在體驗,而是一種如何觀看陶的內在經驗。在姚克洪的陶藝探討中,作品只是最終的歸結,卻非完成的終點。近日在清華大學藝文中心的「靜‧茶─姚克洪陶藝展」,雖然只有為數約二十件的作品,但在展覽自述中,姚克洪卻把對陶的描述聚焦到作品之外的形意與心念,一是「瓷骨挑朗」,二是「陶人的根」。這種奠基於本質與根源的創作表述,就如同道家太極一般,重在意念而不在表象的鑽研,因此「靜‧茶」的呈顯或許不只在於陶土如何表現靜的氛圍,以及如何承載茶的流淌與滋味,更在於製陶與燒煉過程中,每個自我「靜」的沉澱,以及透過「茶」所呈現的諸般感知與和諧。
姚克洪的作品一眼望去,總是樸實溫潤而不帶有過多的裝飾華美,在展覽現場與工作室的作品上也經常帶給人一種穩定的厚實感。他用傳統陶作師傅用來稱讚一件好胎骨的辭彙「挑朗」(台語發音),來形容一件真正好的作品本質。這種「挑朗」就如同一個人的體質,結構緊實勻稱,讓人感到安穩定靜與開朗。好胎骨穿上了釉衣,就如同一個身材健美的人穿上了衣裳,怎樣穿都好看。或許不認識姚克洪的人會不禁懷疑,強調胎骨而不追求釉彩掌控與幻化下的精粹之美,是否是因為非其所長。其實,出身自美術科班訓練下的姚克洪,曾經追隨過上陳慧坤、楊三郎與李仲生名師門下,在他數十年的藝術歲月裡,不管是國內外發表與教學,對於藝術上形色的追求,就如同一場格物致知的歷練,早以引領他朝向更深層的內在昇華。從原本看不起陶瓷藝術,到從美術繪畫中轉向陶藝的懷抱。,陶藝給了他實實在在的依靠,讓他自陶這個媒材中,從掌控蛻變到順應自然的用內心感知,以及用雙手去傾聽媒材的聲音。他收起了天賦資質與強加追求的傲骨與執著,走出解決自我困境與際遇波折的陶瓷知遇之路。
在姚克洪的創作經驗分享中,以李仲生的影響最為深遠。李仲生在人才培養觀念上認為,培養並非教與學,也非捨與給,而是一種讓人自我創造出自我培養能力的引導。姚克洪在被李仲生這無招勝有招的指導過程中,經過反覆的掙扎與迷惘後,最終領悟到如何透過不斷投入,去找到刪除並放下既有印象的依賴與侷限,以進而追尋屬於自己的無可取代。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腦海中的意念總是不停的被定義與附加,就如同一塊滿載的硬碟,只要能夠拋除一點自我以為必須的多餘,或許就能夠少一點負擔與陰影的追隨,也或許就是另一番蹊徑的所在。
|
|
弦月 |
瞬間意象 |
先理解姚克洪的創作思維,觀看作品才能夠從「形」進入到「意」的體會,從表象的厚實穩定感映射到內在的脈絡與根源。例如在「有風有光」的作品中,其形如器,其用似皿,但卻在質地與觸動軌跡上欲求得風的動感,與盛水之後的光影波動。而「灰釉瓶」則在形體與釉色上,從既有中跳脫侷限性,展現樸實中精采與特色。兩件「弦月」作品則把看不見的真實和潛意識深埋醞釀其中,既是姚克洪這一系列厚胎類型作品的起源,也是其為了展現對大地與母親情感厚度的再現。而其它四組命名為「瞬間意象」的白瓷與繪畫作品,則是從器與畫的呼應中,用色系的純粹與筆觸的揮灑來象徵:內在看不見的真實,常在瞬間稍縱即逝,時間中的印象就如同音符一般,雖如節奏般的韻律而過,卻往往只在腦海中留下空白與片斷的畫面。
姚克洪的創作富含著哲學的意念,在取與捨之間有其脈絡與一番自省自得的領悟與韻味。觀其作品時總有一種「吾心光明,亦復何言」的俐落與坦然。他把作品看做似一種天地運行的道理,進而將天理即人性感知的本質反應在對媒材的苛求上,充分把握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所成的核心,因此而放下了一般人所追求的表象與虛華。在面對眼疾的生活難關中,依然能夠從陶的本質上尋覓出一條持之久恆了藝術之路。他的創作歷程就如一段人生的啟示:陶的創作本體就是土,揉土做陶的根源起之於心,歷經心的磨練與昇華,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因循苟且。做陶人就能永遠保持這份源自天地而來的「初心」,創作也就不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
灰釉瓶
展覽資訊靜.茶 — 姚克洪陶藝展
展出日期:2016.05/24~06/14
展出時間:週一到週五12:00~1900,週六日12:00~1700
展出地點: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旺宏館藝術創意空間〉
官方網址:
http://artscenter.web.nth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