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熱對流 — 記「衍續與重釋」 特展
作者: 蘇盈龍
 
 

南方熱對流
記「衍續與重釋 特展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


台灣現代陶藝四十年的發展,從傳統工藝的角色搭上二戰時期由西而東的風潮,於1970年代成為陶瓷母邦的重要文化象徵,陶瓷藝術於短短幾年中蔚然風行。在以首都為核心,在1960年代以降的台北都會匯集的媒體、經濟與教育體系中、形成北重南輕的文化現象。

然而;陶藝是一種人類的天性,從器皿日用乃至抒發情意心象。台灣南方的陶藝工作者一直耕耘著、從未缺席。他們有在北部、外國學習創作技術,也有默默獨自摸索後設窯、成立個人工作空間,在各種嘗試中一方便探求個人創作的方向、一方面以教學、展覽等方式點滴的累積經驗心得、並把陶藝藝術的種子傳遞出去。

工作室陶藝家之外,美術館、文化中心的設立與幾個重要的陶藝畫廊,如高雄景陶坊、岡山陶坊等的專業性展覽之催化是另一個重要的作用。雖然這些工作室、畫廊因為著諸多因素有的已成為歷史名詞,但他們的接續這一路傳遞的能量。隨著1980年代解嚴後,本土與社區意識的甦醒,加上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的設立。逐漸的強化並形成有力的陶藝創作風氣與論述的能力。在二、三十年中,由北而南的在社會文化變遷之中:南方陶藝的整體風貌逐漸顯現。一種自信的反思,與原來北部為首的文化活動之間產生互相影響的熱對流效應。這種現象與八十年代美國紐約、加州之間的明顯對比、與曾經有過的論述之爭,存在著一種有趣的類比。

另外:毫無例外的,陶藝這種既古典又現代、既生活工藝又純粹藝術創作的媒材。與其他國家同樣隱含著矛盾的解讀與殊異的定義。如台南藝術大學藝評所教授謝東山說:「現代陶藝家往往遊走於傳統審美品味與現代主義美學理念之間,甚至認為『現代陶藝』即是傳統陶藝的『現代化』(modernization)而已,而非「現代主義陶藝」(Modernist ceramics),持這種見解的,最明顯的可能要屬中國與台灣。是以舉凡有別於工廠大量生產及傳統以實用為 目的之陶瓷作品,而以表現藝術家之思想、觀念或美感為目的之陶瓷作品均可納入現代陶藝之範疇。」(謝東山、楊文霓對談2007)

當代藝術創作中:似乎很少有一種藝術或媒材涵容著如此龐大分歧的定義。也因此其中的定位與衝突不斷。這種現象不僅見於歷年出版品,也屢屢出現於各種形式的陶藝展覽中。最近高雄市立美術館所推出名為『衍續與重釋』的年度大展。網羅以高雄為主軸的陶藝工作者,呈現出南部陶藝家數十年創作累積的龐大能量,也再度顯露那種定義的紛歧,不同分類之間引人省思、有趣的對映。大部份被歸類的陶藝家,他們的身影都可能出現於其他分類中。在展覽專輯中編入創作技術配方的設計概念,在其他藝術領域的展覽專輯則不太可能出現。

這種有趣的現象對一個古老悠久的素材而言,竟是難以清楚定義的藝術行為。在多元解讀顯現出的有趣而豐富的元素,也許正反映著我們社會、多變的生活意識。也隱喻著現代主義後的溶解重構、一種後現代式的有機拼盤。本展覽以抽離實用概念的『純藝術創作(Pure Art)』與本著傳統工藝概念創作的『器物意念(Function Sense)』 作為拼盤兩端的大塊分野以顯示南方陶藝那種隱然成型的輪廓。在『當代藝術理論影響下的實踐創作者』與『聽著土地聲音的陶人』之間,他們對泥土的種種不同解讀…都被稱之為『陶藝』。

*(本欄圖錄由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俊賢、「衍續與重釋」特展策展人蘇盈龍提供,特此聲明致謝。)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