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陶時代如何新?
作者: 簡政展
 
新陶時代如何新? 文/簡政展 
 
今年的「2014臺北國際陶藝雙年展」日前在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驚豔展開。之所以用「驚豔」來形容,是因為這次的陶藝雙年展主打著「藝術‧設計‧數位」的主題,並在展區現場介紹「3D陶瓷列印機」與「數位拉坯機」的實際應用和體驗。就主題噱頭的效果與博物館教育推廣的面向來說,似乎達到了一定的吸引成效,而且也為這場兩年一度的陶藝盛宴創造了聚焦的話題與技術躍升的爆炸元素。然而,細究本展的四個子題:「全球在地化認同:探討場所、傳統及時間」、「破碎、升級再造及回收利用的陶藝」、「3D列印陶藝」和「網路及數位材質」。觀眾在充分觀賞之後的收穫和所知,是否也有更近進一步提升可能呢?
 
   狹限的物件 方柏欽     傳統娃娃 凱特妮茲 皮爾西
 
    在「全球在地化認同:探討場所、傳統及時間」的子題區中,可以看出策展人透過邀請來自各地文化的代表作品,極力想展現出多元、傳統和場域的價值差異。但星羅棋布的作品展示與陳列之間,似乎只存在著選擇性的偶然,卻沒有關聯性的必然連結。近年來雙年展討論「全球化議題」與「在地思維」已形成一種趨勢,甚至是一種共識。那麼在陶藝雙年展中關於陶藝的「全球在地化認同」究竟為何?與各地及各種雙年展比較,只有在展示媒材上的限制差異外,有沒有充分表達出思維的深入性與策展所謂的語境呢?以台灣選件的幾組作品來說,觀眾看見的是一種挑選後的陳列結果,而這幾組作品又代表著台灣什麼樣的全球化認同與在地思維呢?

    再以「破碎、升級再造及回收利用的陶藝」這個子題區來說,華麗豐富的展品陳列方式,令觀眾一眼就感受得到策展單位的巧思和用心,尤其是《戰爭與碎片》這件作品,將「破碎、升級再造及回收利用」的意念精神具體地鋪陳展現。但同樣的問題在於,所謂的「新價值」與「回收再造」的偶然性與必然性,這樣的創新是既有的融合改造,或只是純粹的媒材選擇呢?作品本身也許並沒有問題,但作品與子題的呼應卻稍嫌牽強。也許我們可以思考,過去台灣傳統廟宇工藝中的剪黏技術,何嘗不也是一種利用陶瓷碎片切割後的重組與再創造呢?
而本展中最大的亮點「3D列印陶藝」和「網路及數位材質」兩子題區,雖然將展覽的形式從過去的陳列觀賞,提升到觀眾參與的互動層次,但是觀眾參與後的距離感仍舊存在。其原因在於,雖然作品提出了一些創新的形式和思維,但如果這是一種新技術或新視野的陶瓷工藝未來思考,那首要問題便是「為什麼這樣的未來,非得使用陶瓷這樣的媒材不可?」這個議題將回到策展的主題初衷,陶瓷工藝做為一種未來趨勢的發展媒材,它的創新與改變是為了解決既有或即將發生的問題,亦或者只是一種不同創作形式的實驗與提問?再者,互動的過程中如需要透過租借器材或詳細說明才能達成互動的效果時,那麼數位所呈現的陶藝表現語彙,是不是將陶瓷與人類的現實生活反而更隔離了呢?(圖/藝術家現場示範操作3D陶瓷列印機)

 整體而言,以雙年展的國際性和對議題的思考性來說,策展單位對「新陶時代」的期望值很高,在推廣方式與話題操作上也掌握到一部分的亮點。但實際參觀的過程中,並沒有將「新」的意念具體實踐,也沒有讓「陶」〈或瓷〉的優勢產生趨勢中的必然性,更沒有將「時代」感創造出可想像的聯結,徒有一場熱鬧的嘉年華盛會,喧鬧之後仍舊回到原點。

    邀請大眾利用電腦數控銑床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瓷盤  觀眾利用現場租用平板電腦設備與作品進行數位互動
 
   
  
參觀資訊:
 
2014臺北國際陶藝雙年展:新陶時代—藝術.設計.數位趨勢
 
展出日期:2014.05/2~10/12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9:30-17:00
          週六及週日9:30-18:00
展出地點: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
官方網址: http://www.ceramics.ntpc.gov.tw/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