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國祥 — 靜止的旋轉
作者: 龔宜琦 / 陶藝家: 詹國祥

 
詹國祥   靜止的旋轉 圖文/ 龔宜琦
 
看著轆轤轉動著,一團泥土,隨著國祥師的雙手,定中心,然後逐漸升高,升到一個程度,國祥師站了起來,坯體安靜矗立著,直到把拉坯機關上,才驚覺它原來一直在旋轉著!國祥師做了一條土條,加在坯口,擠壓,再拉,這樣分段接坯,完成後有三百公分高。工作室裡林立著坯體,坯體之間的縫隙像用尺畫過,被如史前巨像般的能量所震懾。是何等中定的力量,讓旋轉彷彿停止。
 

    
 
詹國祥生長在陶土世家,父親翁成來,大哥翁國禎,三弟翁國華,小弟翁國珍,因為小時被人領養,隨養父姓。父親是拉坯師傅,隨著窯廠四處為家,詹國祥出生在鶯歌,隨即被領養。八歲時,父親決定要去苗栗工作,在母親的堅持下,國祥隨著家人遷居到苗栗。那個年代,日子過得辛苦,但是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國祥師更珍惜家的感覺。
 
那是剛剛台灣光復的時候,戰爭掠奪一切物資,一切有待重新建立。八歲那年舉家遷去苗栗,就是因為菸酒公賣局需要大量的釀酒甕,於是國祥父親在盧記有了短暫固定工作,媽媽和四個男孩也都加入生產行列,從練土,揉土,拉坯,修坯,一家人各司其職,就算前一分鐘吵架,也要收拾情緒,努力工作。在苗栗時,老闆長年不在廠內,由父親打理大小事務;若有人送貨款來,也都是由父親代收,再分文不少地轉交老闆,所以老闆非常信任父親,也讓他們一家人住在窯廠內。
 
苗栗工作告一段落後,王漢騰介紹父親到大甲的一成陶瓷工廠工作,做的是花盆旋坯。製作陶器之前需要練土,當時用腳踩泥土的方式練土;最初水含量多的時候還好,踩久了,土與水漸漸揉合,越來越黏,真的是舉步維艱!
 
國祥師拉坯技術傳承父親。父親非常嚴厲,當時年幼的他,心裡不免緊張,修坯就會出現跳刀;年長後,刻意將跳刀作為陶器上的裝飾,美麗的旋弧狀線條,優美寧靜,思念彷彿隨著線條轉啊轉~轉啊轉。
 
國祥師退伍後,先到父親好友王漢騰工廠工作,之後進入中華藝術陶瓷、市拿陶瓷廠,當時還成為市拿窯場最年輕的拉坯師傅,在那裡做仿古的瓷器,從仿古中領略中華陶瓷藝術之美,體悟古人的想法與堅持。往後國祥師還去新加坡中華藝術陶瓷公司,一年後回台灣,輾轉在漢聲陶瓷、鑫藝陶瓷、達光陶瓷工作。在鑫藝陶瓷工作時,多製作大花瓶,做好素燒坯後運送到香港做釉上彩繪的後製工作,運送之間有任何因為拉坯問題造成的損毀,必須由國祥師自行吸收,促使國祥和國華共同苦心研究,加強接坯時的強度,坯底翻轉壓實的動作,保證搬運時不會破損。最後一個工作是在聖吉陶瓷,也是他最懷念的一個老闆,當他離開的時候,老闆送他五十個拉坯木盤和一個拉坯機,讓他有了工作室的基本配備。當國祥師決定自己出來做工作室,金門酒廠需要拉坯師傅指導酒廠拉坯技術,他便去了兩年,至今金門酒廠的長官每年都會來鶯歌探訪國祥師。國祥師說,你知道台灣有官窯嗎?台灣唯一的官窯就是金門酒廠!那是陶瓷工廠的第一學府啊!
 
人生歷練與轉折,對國祥師來說,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情誼的厚度來自人的厚度,無關認識時間長短,人有厚度,情誼就厚。
 
腳踢轆轤的功夫是父親教的,四個兄弟都會,今天只剩下他在做,每個週末在陶瓷博物館後方陶瓷公園內展演。在那兒見到國祥師風趣地和觀眾互動,轆轤上的那團土,是那樣聽話,隨國祥師的雙手變來變去,言談間,述說自己做陶經驗,將辛苦的事說得一派輕鬆幽默,讓每位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全台灣會使用腳踢轆轤的師傅,不超過十人,冥冥中,安排他來將這即將消失的行業,繼續發揚光光大,是始料未及的。國祥師高興地拿著最新一期愛爾蘭陶藝雜誌,報導陶瓷博物館,國外駐村藝術家和國祥師,堅持傳統,讓他站上國際舞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