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中閃爍的流光 ─ 「流焰燦燦─邱梁城個展」
作者: 許遠達 / 陶藝家: 邱梁城


20181013流焰燦燦-台南索卡

 

空間中閃爍的流光 「流焰燦燦─邱梁城個展」

/許遠達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視覺上來說,「流焰燦燦 邱梁城個展」(以下簡稱「流展」)有著無華的土地色彩,也蘊藏著金屬的色彩;有素樸的肌理,同時有著光滑的表面;有著自然隨機的輪廓,但處處存在著如工業般的破片結構;看似感性流暢的造形,卻不時地出現著理性節奏與結構性的外在。這些看似相對比的元素,卻各自安處在邱梁城的個展中,緩慢訴說著他對自然與人存在的思緒微光,緩慢而敦實的痕跡,隨著規律理性的造形緩緩流動。

「流展」或許不能說是邱梁城觀看萬物的結論,而是他思索人與自然的痕跡與觀看的片刻,是停留在指尖得以一窺運行規律的微光。思索世界像是在水裡張開的手掌,梳攏流水後,雖然沒有事物停留在手中,但留在掌心指間的是水的流動與溫度等自然給予的感受。從作品上來看他對於人為與自然的思維並非對立的,並非以自然站在人為的對面,二元對立般插腰手指式的批判,而是萬物為芻狗般地終將歸趨自然,回歸循環韻律,也因此,在他的作品像是他在萬物裡沉思獲得的思想片段,在黑暗洞穴裡散放緩緩流光。

 


流焰燦燦-H38x65x35cm-2018

 

邱梁城的作品在自然與人為間來回的思盪,〈流焰燦燦X(2018)是閱讀「流展」不錯的起點。這件作品有著彷彿人為的片狀結構,在造形上卻以隨機自然的樣貌構成,呈現「之間」的狀態。之間,呈現著創作者思考的過程,他的思緒在自然與人存在的關係之間的流動。由大比例的片狀物構成主要形體,似乎是標誌著「人」的存在痕跡,片狀的邊緣也不盡然是工整的切緣,而是自然隨機的與工整的切痕共同存在的狀態。遠觀其整體的造形像山似浪,沒有截然的內與外,狀似山坳洞穴或是抽象地表現有與無之間的思緒,因而在造形上形成視覺的流動。這流動暗示了視覺上的時間感與韻律感,與造形結合彷彿時間正以緩慢而厚實而無差別的速度,低鳴地經過所有人工與自然的人事物。

 

流焰燦燦-H127.5x35x25cm-H56x59x26cm-2018

 

在「流展」中,每件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人工物或人工物的意象的物件存在,而這些人工物並不以單純的人工物獨立存在,而是披掛著自然痕跡隱身於作品之中。如: 〈流焰燦燦I(2018)裡的高塔或煙囪物,及一旁介於人工結構與隨機造形物之間的物件;〈流焰燦燦II(2017)、〈流焰燦燦IV(2018)、〈流焰燦燦VI(2018)、〈流焰燦燦XIII(2018)、〈流焰燦燦XIV(2018)、〈賦光III(2018)依據波浪板紋路所形成的人工造形,辜不論是否由波浪板成形,這些作品在同一的線條下,除展現人工物的象徵之外,另一方面也強化了理性的意象與藉由反覆與轉折展現了緩慢的流動感。

 

流焰燦燦VI  -H65x95x55cm-2018

 

流焰燦燦-H143x65x34cm-2018

 

流焰燦燦VII  -H59x61x28cm-2018

 

流焰燦燦VIII  -H45x43x33cm-2018

 

賦光-H92x78x78cm-2018

 

〈流焰燦燦IX(2018)、〈流焰燦燦V(2018)、〈流焰燦燦VII(2018)、〈流焰燦燦VIII(2018)、〈流焰燦燦XI(2018)、〈流焰燦燦XII(2018)、〈賦光I(2018)、〈賦光II(2018)、〈賦光V(2018)及〈賦光IV(2018),則有著接近機械、建築的抽象結構,但這些結構並非是絕對硬邊的幾何,而是融合著有機邊緣的人為破片元素。這些造形不在近似現實生活中的何物,而在展現某種人工之中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結構之物。〈賦光IV〉展現了人工物的結構性,在光影下,觀者移動,光影在複雜的空間結構下,結構與光影相交變換,展現幾何理性裡的感性情懷。

樸素的釉色與肌理、粗曠的造形;宛若山壑、山坳、洞穴或是流動的水波、捲動的海浪甚至是身體的局部,無聲地矗立、緩慢地流動著,不在強調排山倒海的氣魄,而是緩慢卻穩地的敦實流動。並且,大部分作品的造形也呈現體的虛空、造形互見的型態,這或許是邱梁城對空間體悟,甚至是由自然事物形體或存在的有與無的思考。關於自然的指向,不僅存在於造形中,也存在於許多元素的細節中,如波浪板的造形、板塊造形的邊緣大部分都以隨機、破碎的樣貌出現。這樣的自然與人工相互參照的造形,呈現了邱梁城的生命關照。人是已然,在他的作品中,探討的是人,應該為自然中的人。人的存在,不在傲然於自然之外;人為,不應違背於自然的韻律,自然與時間的痕跡終將覆蓋於萬物。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想對應的過程,是邱梁城思緒企圖捕捉自然空間裡閃瞬即逝的片刻流光,造形於作品。

 

20181013流焰燦燦-台南索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