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攝影論 III 柔光攝影法
作者: 翁清賢

 

陶藝攝影論 Ⅲ  柔光攝影法

文/翁清賢

 
在商品攝影中,「柔光」是針對「易反光物體」所進行的拍攝法,如酒瓶、玻璃杯、珠寶等等,因此想當然爾,在陶藝攝影的範圍裡,「柔光」應用的對象也是易反光的陶器,而且是施了亮釉的陶器。當然有些多媒材的陶藝作品會摻雜各種易反光的材質,不過它們不在此題的討論範圍。

「柔光」有個基本前提是為了要「避免反光」,因為不想讓陶器在攝影的過程中出現反光,所以想盡一切辦法去消除。


「反光」為什麼不好?因為不雅的光斑會造成視覺的干擾,譬如用最簡單的小型閃光燈直接對著亮釉的陶器拍攝,一定會出現難看的光斑,其中尤以圓弧型的作品最為嚴重。像瓶、甕等等,都避免不了柔光的考慮。「柔光」的基本原理是要讓光的角度轉折,利用「透射」和「反射」兩種方法使其柔化,前者以描圖紙、白絹布為代表,後者則以反光板為大宗。顧名思義,「透射」是透過半透明材料(如描圖紙、白絹布)的阻擋,使光線弱化與柔和,反光減淡;「反射」則是讓光線經過反光板(如白紙、鋁箔紙)的反彈,再回照到被攝體,所得的結果同樣是弱化與柔和,只是兩者的效果有些許不同,需要經過臨場的比較才能分辨。


「柔化」的原理雖然簡單,但是發展出來的技巧、材料卻有許多種,從最平常的白牆到最複雜的電影控光均是。如我們在戶外拍攝人像,以白牆的反光來為暗部補光,便是最尋常的柔光技巧。而大小如紙箱的「柔光箱」,也是拍攝小型易反光物體的常用裝備。這些材料裝備看似複雜,其實不脫「透射」與「反射」兩種原理,因此陶藝家們可以發揮作陶的創意,舉一反三,在家中自行實驗。以下所舉的實例,固然是在攝影棚內使用專業的燈具拍攝,但是只要能夠掌握基本的要領,用簡單的工具也能得到相近的效果。數位相機的功能已經突破傳統相機的瓶頸,它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即使只是一台陽春型的數位相機,也可以拍出令人滿意的畫面。


許家光先生的作品不但色彩明豔,造型簡潔,還有一種介於雕塑與器物之間的空間感,由於釉色的處理並未過亮,因此「柔光」的技術難度並不很高,主要的表現重點還是擺在如何呈現原作的精神上面,包括色澤、質感和造型等等。由於整批作品限定在一段時間內拍畢,作品與作品之間的輪替作業,也伴隨了檢視的過程。每拍一件作品之前,總要先擺在燈光下揣視一番,才會開始光線的佈局。攝影者與陶藝作品之間其實有種相吸的力量,可以讓他在面對不同風格的陶器時,也萌生異樣的感動。當他把光線投照在陶器身上,見到部分色彩在跳躍時,他會為那短短的剎那感到興奮。為陶器拍照,雖不是純藝術的創作活動,卻可以產生某種興采,這種感動對於攝影者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許家光作品例1)

這件作品由圓弧、管狀和三角形等元素組成,為了不遺漏作品的細節,我們需要注意「形」的各種變化,包括上方的三角尖刺、圓形鏡面的臉、頸項以下的管路層次和下方的三個三角形基座。

頂端的尖刺需要均勻受光,「對比」也應適度(約為5:3左右),鏡面的圓臉除了顯出周圍的溝紋,也要反映鏡子的亮感。由於鏡子會映出前方的景物,此時需拿一塊白色的板子擺在鏡子的前方,遮擋景物,同時照出鏡子的底色。交錯的紅色管路前後均需受光,以呈現其圓柱的感覺,並反映出明豔的釉色。自上方灑下的頂光,需有柔化的處理,光斑也要拿捏好,光度不可過亮,對比也不能太強,以免壓過側燈而看不出管子上的光斑。下方的三個基座與連接的管路,其對比和光澤應顯出某種協調,且讓金、白、紅三色相駁的作品產生輝煌的感覺。此外,用一盞聚光燈所射出的光暈,讓主體和背景生出了層次感,整個畫面也因此而更玲瓏和飽滿。


(燈法:請參考以下附圖)

  1. 主光:置於作品右前方約45度角處,光束透過擴散罩到達主體,光度約為1500W(以攝影棚閃燈為標準)
  2. 輔光:相對於主光,它的位置是相對的,位於左前方45度角處,光度約1200W。
  3. 頂光:經擴散罩投下的光,光度約1200W,照射範圍籠罩整個作品,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光場。
  4. 背景燈:用黑紙套住燈罩,使其吐出的燈光成「光束」狀,並在灰背景上形成光暈,使背景與作品產生分離感。
(許家光作品例2)
與〈例1〉相似的投光法,因為體型較小,於是燈與作品的距離近了一些。與前作不同的是此作的跨度小,又屬圓筒型,除了左右兩顆球狀物之外,其餘的燈法均與前例相同。打光時,需要顧及釉面的光潔感,它所映出的兩邊直條光斑可以顯出「筒」的弧度。這種技巧接近酒瓶的拍攝,但是兩相比較,前者的難度簡單了許多。球型物的受光需要均勻,以免造成視覺的不快。總體而言,此作的拍攝關鍵在於盡量減少陰影,以強調其極簡的造型與明豔感。由於作品以色彩取勝,太過於平淡的光線會使作品看來庸常,降低了感動力。也因為線條多,複雜的陰影會帶來不必要的擾亂,所以光線需要柔和簡練。此時鏡頭的角度亦需留意,如何掌握作品頂部露出的面積,也很重要。如此逐項從觀景窗或Monitor觀察比對,必要時升降相機和腳架的高度,多拍個幾張,再到電腦上篩選修飾即可。 
(燈法:請參考以下附圖)
  1. 主光:置於作品正右方約40公分處,以擴散罩+白絹布作為柔化工具,光度約1200W。
  2. 輔光:位於作品的左方,光度與主光同,擴散罩+白絹布的柔化亦同。
  3. 頂光:置於作品正上方,光度弱於主光與輔光,約1000W左右。
  4. 背景光:在燈罩上加黑紙筒,或利用現成的尖嘴罩,投射光束於背景的下方,光度約1000W。
◆結論◆
柔光的拍攝法,有一定的打光規則,但是光的鑑賞力則需依靠平日的培養。什麼樣的作品適合哪一種光?多大面積的反光才是適當的?光斑應該出現在哪個位置?都是臨場才會發現的問題,也是需要隨機應變的困擾。
有時沒有光斑的照片看起來比較悅目,有時光斑太多會令人感到不快,標準如何判定,需有一定的經驗。相機與燈光的器材取得容易,基本的燈法要學也不難,難的是「採光的素養」。如何在千變萬化的陶藝作品與燈法的搭配中找到通則,加以靈活運用,是陶藝攝影最大的難題。陶藝家在參考了以上的拍攝案例之後,若能在平時也培養「光的感受性」,多參考陶藝攝影的圖片案例,當能在往後的拍攝活動中事半功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