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勇敢轉身到生活美學的日常陪伴─「米口・陶」Mico Pottery
作者: 簡政展.圖:「米口・陶」工作室
相遇與轉折:從教職到創作的契機
陳美聿(左)與詹昀軒(右)合照於苗栗「米口・陶」工作室
陳美聿(左)與詹昀軒(右)合照於苗栗「米口・陶」工作室

「米口・陶」是由詹昀軒與陳美聿於2015年共同創立的陶藝工作室。兩位創辦人的美術養成來自師範體系,研究所時期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昀軒主修陶藝,美聿專攻纖維創作,創作上並無交集。畢業後一陣子,適逢美聿感受創作熱情逐漸被穩定的教職生活消磨之際,兩人再次相遇,抓住此次機遇,彼此給對方信心與勇氣,毅然放下原先穩定的正職,一同邁向陶藝創業的冒險之路。

苗栗造橋:低調卻安定的基地

工作室選址在苗栗造橋乳姑山山腳下的民宅,距離竹南、頭份、苗栗市等市區都有好一段距離,鄰近只有幾戶人家,彷如隱居山中。昀軒表示,一開始也考慮過其他縣市或熱鬧的市區,但基於網路時代的特性和創業初期階段,種種現況條件的綜合評估,決定落腳於昀軒親戚介紹的現址,也未對建物外觀做任何裝修。

一旦踏入「米口・陶」,能感受到別有洞天的空間規劃:門口陳列著溫潤質樸的陶盤、陶杯、花器等生活器皿,後方則是兩人的主要創作場域和教學空間,隔壁空間擺放材料、機械及日常生活所需用品。

「米口・陶」工作室課程空間,地點:苗栗造橋。
「米口・陶」工作室課程空間,地點:苗栗造橋。
創業初期:市集磨練與品牌養成

創業之初,兩人在陶藝圈尚未累積突出的成就,加之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使得前兩年的發展顯得格外艱辛。儘管政府、民間對文創事業或青年創業多有支持、補助,但他們並未進行任何申請,反而選擇全心投注於創作與市集參與,藉此增加品牌的能見度。

美聿相信,在網路世代,品牌的核心不再仰賴實體店面,而是透過故事的傳遞、交流的建立與情感的連結,來贏得信任與喜愛。因此,「米口・陶」一方面透過市集與大眾面對面互動,另一方面則經由網站與社群經營持續累積關注。終於,在「客人介紹客人」的口碑效應下,她們逐漸迎來穩定的合作訂單,也意識到客製化服務正是品牌長遠發展的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客製合作案,兩人並未因價格競爭、量產壓力或流行趨勢而妥協,反而更加重視觀點差異的溝通與同理。她們既不盲目迎合,也不一味固守己見,而是期許每一件作品,同時保有創新嘗試與「米口・陶」獨特風格的延續。

參加「灰熊綠展」市集,詹昀軒(右一)與客人互動,地點:苗栗南窩。
參加「灰熊綠展」市集,詹昀軒(右一)與客人互動,地點:苗栗南窩。
陳美聿於市集活動進行陳列佈置
陳美聿於市集活動進行陳列佈置
工作室接案合作的辦公室空間軟裝規劃:陳美聿進行空間牆面彩繪
工作室接案合作的辦公室空間軟裝規劃:陳美聿進行空間牆面彩繪
創作特色:一內斂一揮灑的互補

談到兩人的創作特色,昀軒在創作中喜歡運用陶土天然的質感與肌理,結合自然物質來隱喻人生思索。她多使用簡約、內斂的釉色,展現自然真誠的底蘊。美聿則憑藉插畫功力,將大自然與植物元素融入釉彩當中,並透過細膩的筆觸與想像力,讓作品呈現出富有個人風格的獨特樣貌與畫面。

兩人在性格上的差異:一個沉穩內斂,一個揮灑奔放,造就了互補的效益。昀軒擅長內部營運與規劃,美聿則專注於對外交流與詮釋。這種分工,讓「米口・陶」在節奏拿捏與領域拓展的步伐上更顯平衡。

「米口・陶」2023年在 臺北一嶼Island 展覽選物空間舉辦「Little Wonderland 」創作展,現場作品之一:詹昀軒作品〈樹下的詩〉。
「米口・陶」2023年在 臺北一嶼Island 展覽選物空間舉辦「Little Wonderland 」創作展,現場作品之一:詹昀軒作品〈樹下的詩〉。
「米口・陶」的「夏花綻放」系列作品,2025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的「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
「米口・陶」的「夏花綻放」系列作品,2025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的「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
在工作室中創作的陳美聿
在工作室中創作的陳美聿
十年耕耘:品牌即是生活態度

十年來「米口・陶」漸漸地走出自己的態度與出路。如今工作室地理位置不僅未曾替她們帶來困擾,反而成為她們平時可以專心創作,移動時方便北上或南下。在此,她們除了販售作品、產品訂製及市集擺攤外,逐漸也將心力投注到課程教學、藝術展覽與地方合作上。對兩人而言,「米口・陶」不僅是一間工作室,一個品牌,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她們希望「米口・陶」創作的不只是單純的物件或擺設,而是像家人般陪伴的角色。

正如品牌命名所蘊含的深意:「米口」象徵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飯」,意味陶藝能成為日常生活的好夥伴;而「‧」則代表無限可能,未來或許會延伸為「米口・文化」、「米口・選物」等跨領域嘗試,讓品牌更深入融入生活。

詹昀軒(中)於市集活動向客人介紹作品
詹昀軒(中)於市集活動向客人介紹作品
「米口・陶」的「曖曖內含光」系列作品(一組六件)入選2024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的「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
「米口・陶」的「曖曖內含光」系列作品(一組六件)入選2024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的「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
展望未來:細緻踏實的生活哲學
和Pinkoi合作陶藝體驗課程,詹昀軒與學員互動紀錄,地點:臺北華山。
和Pinkoi合作陶藝體驗課程,詹昀軒與學員互動紀錄,地點:臺北華山。

如今的昀軒與美聿,依然在日復一日的陶藝實踐中持續精進:在展覽裡挑戰自我、在器皿中留下生活軌跡、在課程裡啟發創意、在訂製作品中分享美學。她們堅持每年參與至少一場生活器皿展售會,並舉辦一次雙人雕塑展,以確保創作能量的延續與突破的可能。同時,她們也樂於接受邀請,走進工藝中心、教師研習課程,甚至校園教學現場。昔日體制內任教累積的種種經驗,熟悉了解校務運作和教學環節,讓他們在與學校接洽時,更快找到共識合作方式,而教案課程設計、教學現場的經營也格外得心應手,得以將技術經驗與生活理念的分享觸角,擴及更多年齡階層和不同機構對象。對她們而言,「米口・陶」所承載的,不僅僅是陶藝作品,而是一種專注細節、深植生活的美學哲學,更是一場讓人全心投入的沉浸式體驗。

在昀軒與美聿心中,「米口・陶」早已不只是工作室或品牌,而是陪伴她們成長、同時也走進人們日常的生活實踐。十年來,她們在摸索與挫折中一步步堅持下來,用陶土刻畫自我與土地的連結,只為讓更多人能透過器物重新感受生活的溫度與質感。展望未來,無論「米口・陶」延伸為文化、選物,或是其它跨界合作的平臺,其核心依舊不變:以真誠、專注與創造力,把陶藝轉化為生活裡質樸卻最深刻的美好。

2025年6月詹昀軒於臺南青青土氣「野地遊」展覽開幕作品分享
2025年6月詹昀軒於臺南青青土氣「野地遊」展覽開幕作品分享
2025年6月陳美聿於臺南青青土氣「野地遊」展覽佈展
2025年6月陳美聿於臺南青青土氣「野地遊」展覽佈展
「米口・陶」提案獲選文化部文化體驗課程,詹昀軒於國小課堂進行課程教學與體驗示範。
「米口・陶」提案獲選文化部文化體驗課程,詹昀軒於國小課堂進行課程教學與體驗示範。
陳美聿於「114年工藝校園扎根教案發展計畫―工藝入校.藝創教案」成果發表現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陳美聿於「114年工藝校園扎根教案發展計畫―工藝入校.藝創教案」成果發表現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