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境尋幽的路上─陶藝家吳孟哲的柴燒遠行之路
作者: 莊秀玲.圖:吳孟哲、馬嘉伸
學陶歷程
吳孟哲個照
吳孟哲個照

1991年出生於台南安平的吳孟哲,自高職美工科入學起即熱衷陶瓷課程的學習,課後不但留下自主練習,家裡更準備一台中型電窯,支持他的興趣。大學考進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大一由陶藝家王幸玉、大二至大四年由利庭芳教授陶瓷課程,主要以實用陶瓷基礎製作為主。2013 年,大三開始,利庭芳經常帶領學生參加臺南藝術大學舉辦的相關活動,其中包含了柴燒,開啟了他對燒柴的興趣及熱忱,此後,多次隨利老師見習其他工作室的柴燒活動。

2014年大學畢業後,他先成為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的隨班附讀生,一年後考進研究所就讀。2015年底,透過張清淵教授的引薦,前往中國美術學院,跟著美國陶藝家Simon Levin(1968年出生)見習燒柴窯的過程,回來後便積極試燒學校的鳳凰柴窯。直到2020年研究所畢業,吳孟哲一路以燒柴窯、蓋柴窯為學習目標,並在張老師的推薦下,2017年前往美國阿拉巴馬州蒙特瓦洛大學短期駐校參與柴燒、2018年參加芬蘭Arctic Ceramic Centre柴燒工作營、2018年赴美國伊利諾伊州 Simon Levin的柴燒作室擔任助手半年,學習更多元的柴燒觀念與技巧。畢業論文即是多年學習的總整理,包括在台灣、美國、日本等相關柴燒、燒窯與蓋窯的過程紀實,並探討不同國家的創作者在排窯、燒成操作與燒成結果等之異同。

吳孟哲心中一直有個念想,想從日本民藝精神出發,推廣手作的柴燒器皿,自己的作品即以茶具、餐具、花器為主,並試圖為這些容器加入個人雕塑性元素。

2023年,他在家人的支持下,於台南玉井成立了「井陶瓷藝術中心」,提供國內外創作者柴燒駐村與交流的空間。目前除了電窯、瓦斯窯外,2022年自行設計、砌築了一座鳳凰窯,美式火車窯則正在砌建中,另考量窯室容積大小、燒成時間等,預計陸續再砌築中式穴窯、日式二階登窯等,提供不同的創作需求。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平地穴窯,建於2009 年,由張清淵教授邀請美國陶藝家Simon Levin駐校建造,總窯長為 6 、寬 1.7 、高 2.2 公尺。(圖片提供/吳孟哲)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平地穴窯,建於2009 年,由張清淵教授邀請美國陶藝家Simon Levin駐校建造,總窯長為 6 、寬 1.7 、高 2.2 公尺。(圖片提供/吳孟哲)
2020年南藝大穴窯第一階排窯情形(圖片提供/吳孟哲)
2020年南藝大穴窯第一階排窯情形(圖片提供/吳孟哲)
2019年南藝大穴窯的燒窯活動(圖片提供/吳孟哲)
2019年南藝大穴窯的燒窯活動(圖片提供/吳孟哲)
井陶瓷藝術中心於2022年砌築的鳳凰窯。(圖片提供/吳孟哲)
井陶瓷藝術中心於2022年砌築的鳳凰窯。(圖片提供/吳孟哲)
幽境裡的探尋之道

專注探索柴燒十年有餘,關於柴燒,吳孟哲認為排窯應是比較關鍵性的因素,直接影響火痕與落灰如何作用於器形表面,也間接說明了創作者與其作品的調性與風格。不論哪一類型的柴窯,透過排窯的規劃,提供火焰、落灰可以溜達、迴旋、跳舞的舞台,延長它們停留於作品上的時間,便能一起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吳孟哲 大盤 2019 22.5x22.5x3cm(攝影/馬嘉伸)
吳孟哲 大盤 2019 22.5x22.5x3cm(攝影/馬嘉伸)
吳孟哲 大盤(背面) 2019 22.5x22.5x3cm(攝影/馬嘉伸)
吳孟哲 大盤(背面) 2019 22.5x22.5x3cm(攝影/馬嘉伸)

如2019年〈大盤〉,此作以瓷土為坯、裸燒入窯,於南藝大穴窯內燒了7天、最高溫達1326度。排窯時,與數件相同樣式的盤子,以覆蓋疊燒方式放於第一階中間,前後左右排滿了其他作品,整個窯室也都一件挨著一件地塞滿,沒有太多空隙。盤子與盤子之間為了不沾黏,用了4個圓形、約1至2公分高度的自製隔離墊片隔開。在連續燒柴的7天中,火焰、炭素、落灰在不斷氧化、還原的循環氣氛中,於盤面上留下曾經走過、存在的痕跡。如左圖為出窯後的盤子正面、右圖為盤底。

從盤面看來,火勢從上方而來,除了四個圓墊片位子因為接觸不到火與灰,呈現氧化的淺土色外,向外依序為淡雅但深淺不一的粉橘色圈線、深淺不一的墨色曲線、深一點的黃橘色帶,以及盤面大部分的蛋青色灰釉以及其上小小的灰釉滴。

盤中四個圓形墊片的痕跡,是燒製過程時必須存在的印記,作為節省空間而堆疊、防灰釉沾黏而隔離之用,但最重要的是,土坯在高溫過程中會變得柔軟,若盤底的圈足不足以支撐,出窯後便會變形,因此需要墊片加強。墊片的大小與數量需視盤子的大小與厚薄度決定,出窯後墊片印記上的小黑點,是以稻殼、矽砂、氧化鋁、高嶺土、美國高溫紅土混合自製的墊片,於高溫中釋放出來的鐵的顏色。墊片印記的存在,這無疑是明確地宣告,這就是陶瓷本性,也充分彰顯了前輩們的智慧巧思。

水墨暈染般的墨色曲線,是約莫900度左右的炭素,隨著持續投入的薪柴燃燒後,一波一波地被帶到此處,沿著墊片的邊緣順流,部分炭素與土坯融合,一次次地沁入土坯裡,成為漸層墨韻色彩;其餘的,那怕只是坯體上一丁點顏色,都是薪材的灰燼一次次經過、滯留,並與土坯內所含金屬,於高溫熔融後所呈現的色彩。這是柴火神秘而曼妙的旅程,一段能讓土坯變多彩的歷程。

在此大盤中,落灰是在高溫流動熔融時,一次次向上貼附於盤面土坯上,因地心引力之緣,布滿勻稱的小釉滴,若此時盤面朝上,灰釉較多時可能流向並堆積盤中心低窪處,最後呈現的炭素與灰釉的布局也就完全不同。

吳孟哲 碗 2019 17x17x7cm(攝影/馬嘉伸)
吳孟哲 碗 2019 17x17x7cm(攝影/馬嘉伸)
吳孟哲 碗(背面) 2019 17x17x7cm(攝影/馬嘉伸)
吳孟哲 碗(背面) 2019 17x17x7cm(攝影/馬嘉伸)

又如2019年〈碗〉,以美國雕塑土製作、表面敷上一層很薄的化妝土,放在離投柴口很遠的煙囪前;立著燒,碗中間疊放了茶海,底部有三個小墊片;於美國陶藝家Simon的火車窯裡58小時高溫燒成。達高溫封窯後,另於側投口進行每5分鐘投放一次細木柴,持續約10小時的緩降溫操作;此法是小區域範圍的還原氣氛營造,讓細木柴的灰一次次地附著在附近作品的表面,與舊灰要熔不熔的狀態,形成具消光作用的薄薄灰釉,讓作品顯得樸雅些;又,細木柴的灰約於1180-1150度之間可形成炭結晶小墨點。如圖,左為碗內、右為碗外。

碗內因為疊放了一個較窄、較高的茶海,於碗的內部空間形成一個小氣流區,讓在不同溫域時段、不同流速下的火、炭、灰,進入碗內時有一個新的流動曲線與滯流速度,或與已附著於土坯表面的炭或灰釉進行熔融,形成自然、豐富的色彩變化與流動感。此碗外表面,淡雅的色澤中有局部細密的裂紋變化,及點綴性的炭結晶墨點,增添美妙的視覺感受。

承上,如此這般,土坯出入柴窯即能變化出無窮的可能性,迄今仍是他鍾愛且願意挑戰的主因。當然,蓋一座適合自己的柴窯,調配自己期待的土料、取得好燒的薪材,進一步了解薪柴燃燒的原理、懂得控制窯內溫度的節奏與氣氛、預知窯內火焰、炭素、灰釉的走向,再加上觀察細微的心,便能知道如何排窯了。

關於柴窯,他認為火車柴窯的內容積、3天的投柴工序,適合3 至 5 人協力,除了容易控溫且升溫快,不易堆積炭床,窯內各區溫差不大,又有充足的自然落灰量,也容易透過氣氛或效果操作產生多樣、豐富的變化,是能以3天燒成達成5天效果的最佳選擇。

再造日常的柴燒精神

古老燒柴技藝是指,就地取材地運用大自然所提供的素材,創造人們的生活所需,亦即,在不刻意、不強求的情形下,以在地的風土孕育在地的生活樣貌,逐步展現在地的人文精神。此即,近世以來日本陶藝家賦予柴燒的精神旨趣。柴燒作品應有其獨特的善美感染力,係以「自然天成」之作,開啟(刺激)身體微妙的覺察力,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富饒的興味,也感知到生活裡依著大自然之道的永續節奏;亦即,人們應該能透過與日常之物的互動,感受大自然的存在,同時也感受自己踏實地生活著。

吳孟哲 秋收 2021  (茶壺)15 x 13 x 11cm 以鳳凰窯裸燒;攝氏1300度;燒窯時放於窯中間,壺的側邊刷一層化妝土,讓火有不同層次的表現。
吳孟哲 秋收 2021 (茶壺)15 x 13 x 11cm 以鳳凰窯裸燒;攝氏1300度;燒窯時放於窯中間,壺的側邊刷一層化妝土,讓火有不同層次的表現。

吳孟哲提及:「我的茶器具(造形)是美國時期荒野中體會出來的感受」。人們總是比較容易在異鄉,遇見自己,和自己對話。他在美國鄉間生活的那半年,工作室附近都是稻田和玉米田,大型耕耘機、大片整齊劃一的田陌、田陌遠處的黃昏景色,成為他生命裡(烙印般)的大自然。此刻,他人在美國,心在遠方的日本、在故鄉的台灣,在熊熊烈火的柴窯裡。

他又說,他的茶壺把手像在美國所見的收割機、茶倉是那時所見的穀倉,但他以一排稻稈沾上化妝泥,在器皿局部塗刷象徵田陌的線條。我以為,那是他心裏的一畝田,有他踩在大地上的悸動與踏實感。大自然是無國界的,熊熊的柴火是無國界的,人的感知也是無國界的。

吳孟哲 餐具組2019 (大盤)29x27x3.5cm 以穴窯裸燒七天,攝氏1326度(溫錐12);燒製時大盤放在舌尖的部分有悶炭的效果。
吳孟哲 餐具組2019 (大盤)29x27x3.5cm 以穴窯裸燒七天,攝氏1326度(溫錐12);燒製時大盤放在舌尖的部分有悶炭的效果。
吳孟哲 茶具組 2023 (茶壺)11.5×8×8.5cm 以鳳凰窯裸燒;攝氏1300度;燒製時放於窯中間,封窯有持續緩降溫,產生消光的效果。
吳孟哲 茶具組 2023 (茶壺)11.5×8×8.5cm 以鳳凰窯裸燒;攝氏1300度;燒製時放於窯中間,封窯有持續緩降溫,產生消光的效果。
搖滾區裡的新生
同前圖
同前圖

2019年〈大花器〉,以雕塑土為坯、裸燒入窯,於南藝大穴窯內燒了7天,最高溫達1326度。作品置於窯內的最前端,以數個貝殼墊高側躺,大量蛋青色灰釉在長時間高溫催化下,往地心引力的方向流動,並在其表層滿布細緻裂紋,偶有炭素等深色結晶體布局其中;此作反向的另一面,一樣的條件下,表面則呈現勻稱柔和的灰釉色彩,局部有沾黏碎渣的情形。同一窯的〈花器〉,直立於窯門前投柴口左右兩側地上,隨著持續投柴、燃燒的過程,作品也慢慢沁入灰燼中,此處的落灰量少,背火面如岩石般乾渴的質地,迎火面則猶如一方沃土,萬物的灰燼都成為新生的沃土,隨即升起一股與世無爭的靜謐與荒蕪感。

另, 2023年〈花器〉,以貝殼墊高側躺,放於靠近側投口迎火面處,以鳳凰窯、3天投柴、1300度燒成,加上投細木柴的緩降溫操作。作品的迎火面如山石岩片般的乾渴又細膩質地,而地心引力收攝的一端,猶如排山倒海的流釉、各種結晶等質地,如滾燙、即將噴發的岩漿,生命就在這片混沌中再度豐盈富饒。

吳孟哲 花器 2019 45 x 65cm(攝影/馬嘉伸) 以穴窯裸燒七天;攝氏1326(溫錐12);燒製時放於投材口左右兩側,使作品悶一半的碳床高度,呈現漸層效果。
吳孟哲 花器 2019 45 x 65cm(攝影/馬嘉伸) 以穴窯裸燒七天;攝氏1326(溫錐12);燒製時放於投材口左右兩側,使作品悶一半的碳床高度,呈現漸層效果。
同前圖
同前圖
柴燒夢

賦歸自然,才是夢的開始;臺灣的柴燒傳統與傳承尚在路上。吳孟哲的柴燒知識、燒柴與蓋窯技巧的建立,主要基礎來南藝大時期師長們,尤其是陶藝家張清淵、Simon Levin的指導,再加上他自己實證多年的經驗累積。

承上,果然不一般的窯前搖滾區,證明了柴火能賦予的是更多的。可,與2019年〈大花器〉同窯、同器形的花器,排窯時,吳孟哲將之放置於第三階作品室後方,一樣以數個貝殼墊高側躺,但落灰量明顯少很多,因接近側投口處,在緩降溫投細木柴的操作下,別有一番直率樸質又欲語還羞的神祕感。又,與2019年〈大盤〉同一窯出品的〈稻果〉,不同的是土質、排窯位置,此作以美國雕塑土為坯、裸燒入窯,放於第二階靠近第一次側投口處,盤面朝下疊放。高溫中,色深、微顆粒感的土坯,與窯內不斷生成中的火焰、炭素、落灰融合,自然是有不一樣「自然天成」的樣貌,是深邃又靈動的不同感受。

吳孟哲想說的,我想說的,柴燒的偶然、自然天成仍是一種選擇,由創作者的選擇,非如此不可,如此才是夠迷人。


※原載於《藝術家雜誌》,第603期(2025.08),頁308-311。

吳孟哲 大花器 2019 26x26x25(攝影/馬嘉伸) 以穴窯裸燒七天攝氏1326度;燒製時放於第三階的後方。
吳孟哲 大花器 2019 26x26x25(攝影/馬嘉伸) 以穴窯裸燒七天攝氏1326度;燒製時放於第三階的後方。
同前圖
同前圖
吳孟哲 稻果 2019 30x30x5cm(攝影/馬嘉伸) 以穴窯裸燒七天攝氏1326度;燒製時放於第二階的中間。
吳孟哲 稻果 2019 30x30x5cm(攝影/馬嘉伸) 以穴窯裸燒七天攝氏1326度;燒製時放於第二階的中間。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