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喃絮語中,再現初心──藝術家施富錡的陶瓷情節
作者: 莊秀玲.圖:施富錡
學藝歷程
施富錡個人照
施富錡個人照

1978年出生於彰化,在家排行老大,還有三位妹妹。父母在他小學五年級時舉家遷居臺北,經營小吃生意。國中時期叛逆、不愛讀書的他,自認在生活的拉扯中自我成長,養成獨立思考、觀察人群的習慣;在尚不清楚自己未來方向時,順著母親的建議,報考復興商工美工科,高三分組時選擇家具設計組,才開始接觸陶瓷媒材,雖然從小塗鴉,入學後也漸漸喜歡繪畫,但泥土能喚起小時候在彰化鄉間的生活記憶,陶瓷媒材的多元性也比較符合個性,作陶過程中亦能打開全身觸感、舒展全身筋骨,於是,便一路以陶瓷為伍,成為藝術創作路上的主要媒材。

高中畢業後,他並沒有直接升學,而是直到24歲考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主修陶瓷媒材,也開始接觸玻璃。畢業前夕,他決定前往美國進修,期許吸收更多媒材創作的觀念,2006年先進入美國的語言學校,2010年自北伊利諾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碩士畢業,主修陶藝創作。回到臺灣後,短暫進入臺北當代藝術館展覽組任職,2011年起陸續於玄奘大學、新竹師範大學、清華大學藝行與設計學系任教,並於2023年取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教育學博士。

在美國進修時,他常自問當代藝術可以為人類做些什麼。身處異鄉的他,最大的感觸是生活習慣與文化觀念上的差異;回臺進入教職多年後,他體會到,創作者如何探索藝術本質、如何透過藝術形式傳達所感所知,對學生、對自己都是更為重要的課題。檢視過往的創作,在議題上,他總是從關懷人們的處境、社會環境為出發,同時專注陶瓷媒材的古今演進與文化意涵;在創作形式上,他重視從個人生活感知出發,適切且精準地以熟稔的媒材、造形語彙、空間布局等形式,傳遞個人的信念與藝術觀點,也嘗試在陶瓷媒材運用上尋找新的表現形式。他的作品曾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花旗銀行、新竹市文化局典藏。

符號與敘事

施富錡在美國時期的創作,2010Whatever! You’re a Liar!〉及2010All Living Creatures I〉等系列作品,延續他從小養成的觀察人群的習慣,試圖以自己身處異鄉所感受到生活與文化上的衝擊,或媒體報導所關切的社會議題等,傳遞或凸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衝突後的糾結與抉擇。作品是邀請師長同學朋友或感興趣的陌生人,在他以石膏翻製的人頭像上進行任何形式的改造,有些是窯燒前、有些是窯燒後的改造,是互動的、開放的、多元觀點的集合作品。

施富錡 Whatever You’re a Liar 201 瓷土 119.5 x 30.5 x 35.5 cm
施富錡 Whatever You’re a Liar 201 瓷土 119.5 x 30.5 x 35.5 cm

回到臺灣後,在他2015年「限景」創作個展中,將自己親身經歷結婚、生子、買房等過程,如寫日記般地以作品紀錄「人類生活中有關時間或空間的各種制約」。作品以現成物翻模複製後,進行排列組合,運用兩種形式的對比關係,如抽象與具象、對比色彩、軟硬觸感等,強化造形符號的敘事性,傳遞與交流生活中的所知所感,如2014年〈自思系列─觀我〉,二十五件色彩繽紛的方框裡,置入了以陶土及瓷土壓模複製作者臉部的局部塑像;那些隨機的局部面容,因被壓擠而扭曲變形,呈現如被壓抑、被禁聲的苦楚模樣,傳達主人翁受生活宰制的心境狀態。

而在2018年「獨景」、2019年「讀景」,以及2022 「心物」個展中,作者以熟稔的陶瓷與玻璃媒材為主,強調二媒材在特質上的對比或對立關係,如透明度、虛實內在空間、光滑或粗糙質地、對比色彩等,呈現材質上的衝突美感。於此同時,作者在2021年發表了〈溫度曲線系列─大地種子〉,這一顆如稻米造形的作品,參與友人柴窯燒製,它的誕生強而有力地提供作者與觀者回望自然萬象的契機。

施富錡 自思系列─觀我 2014 雕塑陶土、化妝土、釉藥 200 x 200 x 10 cm
施富錡 自思系列─觀我 2014 雕塑陶土、化妝土、釉藥 200 x 200 x 10 cm
野性與本質

施富錡在2025年「時間痕跡」個展中,新發表了「78209礦區系列」作品,靈感來自他於2023年初帶隊參與法藍瓷想像計畫,於臺東太麻里鄉金崙村的賓茂國中,為偏鄉規畫辦理藝術教育工作營,在十天近距離親近金崙壯麗的海岸線、旭日東升瞬間,讓他在「心靈深處產生了強烈的悸動」,讓他重新看待這與大自然同在的大地,這陶瓷媒材的本質以及與人類生命與生活的關係。「78209」即是當時他創作的工作室教室編號。

施富錡 78209礦區系列/(左)暫停鍵、(中) 開始鍵、(右) 設定鍵 2024 陶土、釉藥(柴燒落灰)、金箔 25 x 25 x 10 cm
施富錡 78209礦區系列/(左)暫停鍵、(中) 開始鍵、(右) 設定鍵 2024 陶土、釉藥(柴燒落灰)、金箔 25 x 25 x 10 cm

如2023年〈地理課〉,一組小學生課桌椅,被塗上白漆,桌上有一件由三支銅管架撐高的陶瓷物件;陶瓷物件猶如一個大缽,缽內以大石頭為印模,不加修飾與裝飾地留下石頭表面的紋理,缽緣與外表面則敷以鈞釉,請鶯歌窯廠代燒製成,底部尚有燒裂的痕跡。作品還包含一段1分11秒的動畫影片「黏土的過去與未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aFS2O9tXWA),是作者與動畫師共同合作,畫面從地球誕生、人們開始使用火,爾後陶瓷製品出現,續有陶瓷燒製方式與樣貌、功能價值的改變等,影片簡述了遠古自今陶瓷發展的脈絡。作品彷彿示意著,珍貴的就屬樸實無華的石頭紋理,而影片也隱藏作者的預設:「地球是上帝的陶藝作品」。又如2024年〈彩礦石〉,同樣以小石頭為印模,於不同顏色或絞胎土坯,壓印出小石頭的凹陷空間,再於表面進行拋光或薄塗透明釉,燒製完成後井然有序地羅列於小畫板上,小畫板再羅列於大畫板上,其中偶有點綴金箔色彩。一方面,作者運用陶瓷多元的製作方式,呈現豐富多變的表象;另一方面,作品彷彿也隱喻了一切皆複製了石頭,石頭源於大自然的造化,自然地所有的複製也如是複製了大自然;一切皆都在此大自然中。

施富錡 地理課 2023 陶土、釉藥(還原燒)、銅管、課桌椅、動畫、AR應用 60 x 42 x 110 cm、陶瓷尺寸 38 x 30 x 18 cm
施富錡 地理課 2023 陶土、釉藥(還原燒)、銅管、課桌椅、動畫、AR應用 60 x 42 x 110 cm、陶瓷尺寸 38 x 30 x 18 cm
施富錡 彩礦石 2024 陶土、化妝土、釉藥(氧化燒)、畫布板、金箔 150 x 150 x 8 cm(單件畫布尺寸34.5 x 27 x 8 cm)
施富錡 彩礦石 2024 陶土、化妝土、釉藥(氧化燒)、畫布板、金箔 150 x 150 x 8 cm(單件畫布尺寸34.5 x 27 x 8 cm)
線性般的構成
施富錡 F7 2024 陶土、釉藥(氧化燒)、不銹鋼、金箔 40 x 40 x 40 cm
施富錡 F7 2024 陶土、釉藥(氧化燒)、不銹鋼、金箔 40 x 40 x 40 cm

2025年個展中,施富錡也提出了另一新系列作品「線構成系列」;係以速寫稿為草圖、底圖,用細泥條將平面線條轉化成立體造形,他稱之為「線性土條雕塑」或「雕塑性繪畫」。長期有速寫、塗鴉習慣的他,經常思考如何傳達或詮釋這些同時也代表時間軌跡的畫線行動,以及能否以陶瓷媒材記錄這些歷程,又同時既是平面、也是立體的作品。

如〈F7〉,作者將細泥條並列於自己頭像的舊模具內,再於局部敷上黑釉,加強臉部的立體感,再以金箔泥條點綴之,頭像後半部則以敷上藍釉的細泥條鋪整,形成一獨特的、介於平面與立體的造形與視覺效果。彷如懸浮於空中的影子,時而真實、時而虛幻,有著隨時會消失的動態感。

在「最佳演員獎」、「人人人」等系列中,他則先繪製草圖,再於草圖上堆疊細泥條,如側面觀之,一側是由深色泥條並列而成的、平坦的有機線性結構,另一側則是以深色泥條順著人體身形,堆疊成立體的曲線結構,再敷上白色厚釉。以平坦面為底,不上釉,安排數個三角圓錐狀支釘,進窯燒製;掌握窯內的溫度,讓白釉於高溫中呈現起泡狀態,偶有極少部分的白釉順著泥條間的小隙縫滴流,形成細小白色直線。如此自然天成的線性立體結構,加上應該移除但未移除的白色三角圓錐狀支釘,成為此系列作品獨具的類平面又類立體的陶瓷雕塑。在人物身形、肢體動作的構成上,作者有其獨特的詮釋風格,在作品的臺座規劃上,也會特別設計訂製,或從平時蒐購或從廢物堆裡撿拾的物品中挑選,如道路施工現場上拾得的瀝青混凝土塊等,變成表述主角的符號之一。

施富錡 人人人— 發現金塊 2024 陶土、釉藥(氧化燒)、瀝青混凝土、西班牙黃鐵礦 23 x 23 x 40 cm (作品正面)
施富錡 人人人— 發現金塊 2024 陶土、釉藥(氧化燒)、瀝青混凝土、西班牙黃鐵礦 23 x 23 x 40 cm (作品正面)
施富錡 人人人— 發現金塊 2024 陶土、釉藥(氧化燒)、瀝青混凝土、西班牙黃鐵礦 23 x 23 x 40 cm (作品反面)
施富錡 人人人— 發現金塊 2024 陶土、釉藥(氧化燒)、瀝青混凝土、西班牙黃鐵礦 23 x 23 x 40 cm (作品反面)
複式的感知 VS. 複式形式

創作中,施富錡對於媒材的選擇與運用,主要還是從自己的生活感知出發,有了想要分享或溝通的主題,才會進一步選擇表現的形式與媒材。因此,長久以來,他的作品運用各式隨手可及的媒材或現成物,也嘗試結合動畫影片、AR或VR等影像技術,增添作品與觀者溝通的介面。當然,他最孰知的陶瓷媒材,自是深有了解與體會的,而那是隨著經驗累積而熟稔或發現它的慣性或特質,能將「預期的不確定性」逐步減少,也能夠以更寬廣或更精確的態度與操作形式,創造新的可能性。

如2022年〈自思系列─滿腦子都是鈔票〉,如西方古典寫實的人頭像,仿造如銅雕的質地與色彩,他選擇入柴窯燒製,如此樸實的製作與燒成形式,更添增閉目神傷的憂愁模樣,又頭頂與後腦杓全是似捲髮又似鈔票捲,結合AR技術應用,詮釋了現實社會裡恆常存在的世間道。又如2024年〈光影絮語〉,無光黑釉的陶瓷平板上,中間隱現的十字結構明確地區分了四區,各區羅列了如數字「0」與「1」符號,右側則因作者以1240度燒製耐熱為1180度的土坯,自然產生了圓凸或有裂痕的起泡狀。作者以二進位法演算,得到以「0」與「1」表示的個展名稱「時間痕跡」的四個英文字母,再將之於四區中分別揭露;先用「0」與「1」的樹酯印章於土坯上壓印後,再鑲嵌白色化妝土。此畫面看似抽象,卻由據實的符號所構成,如此冷靜、理性,卻又深遂、詩意、浪漫,是欲言又止地、開放地,讓有生命共感的有緣人,詮釋各自內心的悸動。

於此,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面對的生命議題,古往今來應無二致,惟,我們身體感知到的,以及那些被我們暫存的、似懂非懂的諸多感受,會不會在扁平化的數位時代中弱化、消失、質變。回看施富錡的創作歷程,他總是如此奮力地生活著、創作著,真誠地覺察本心、展開多元的探索,在層層剝絲抽繭的創作過程中,一次次提出陶瓷媒材表現的新路徑,同時,一次次藉著陶瓷媒材,提醒觀者從視覺觸感開始、從身體真實的感受開始,重新在大自然中感受新的世界。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第599期(2025.04),頁314-317。

施富錡 自思系列─滿腦子都是鈔票 2022 陶土、釉藥、柴燒、AR技術應用 35x30x60 cm
施富錡 自思系列─滿腦子都是鈔票 2022 陶土、釉藥、柴燒、AR技術應用 35x30x60 cm
施富錡 光影絮語 2024 陶土、化妝土、釉藥(氧化燒) 36 x 5 x 48 cm
施富錡 光影絮語 2024 陶土、化妝土、釉藥(氧化燒) 36 x 5 x 48 cm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