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中,施富錡對於媒材的選擇與運用,主要還是從自己的生活感知出發,有了想要分享或溝通的主題,才會進一步選擇表現的形式與媒材。因此,長久以來,他的作品運用各式隨手可及的媒材或現成物,也嘗試結合動畫影片、AR或VR等影像技術,增添作品與觀者溝通的介面。當然,他最孰知的陶瓷媒材,自是深有了解與體會的,而那是隨著經驗累積而熟稔或發現它的慣性或特質,能將「預期的不確定性」逐步減少,也能夠以更寬廣或更精確的態度與操作形式,創造新的可能性。
如2022年〈自思系列─滿腦子都是鈔票〉,如西方古典寫實的人頭像,仿造如銅雕的質地與色彩,他選擇入柴窯燒製,如此樸實的製作與燒成形式,更添增閉目神傷的憂愁模樣,又頭頂與後腦杓全是似捲髮又似鈔票捲,結合AR技術應用,詮釋了現實社會裡恆常存在的世間道。又如2024年〈光影絮語〉,無光黑釉的陶瓷平板上,中間隱現的十字結構明確地區分了四區,各區羅列了如數字「0」與「1」符號,右側則因作者以1240度燒製耐熱為1180度的土坯,自然產生了圓凸或有裂痕的起泡狀。作者以二進位法演算,得到以「0」與「1」表示的個展名稱「時間痕跡」的四個英文字母,再將之於四區中分別揭露;先用「0」與「1」的樹酯印章於土坯上壓印後,再鑲嵌白色化妝土。此畫面看似抽象,卻由據實的符號所構成,如此冷靜、理性,卻又深遂、詩意、浪漫,是欲言又止地、開放地,讓有生命共感的有緣人,詮釋各自內心的悸動。
於此,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面對的生命議題,古往今來應無二致,惟,我們身體感知到的,以及那些被我們暫存的、似懂非懂的諸多感受,會不會在扁平化的數位時代中弱化、消失、質變。回看施富錡的創作歷程,他總是如此奮力地生活著、創作著,真誠地覺察本心、展開多元的探索,在層層剝絲抽繭的創作過程中,一次次提出陶瓷媒材表現的新路徑,同時,一次次藉著陶瓷媒材,提醒觀者從視覺觸感開始、從身體真實的感受開始,重新在大自然中感受新的世界。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第599期(2025.04),頁31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