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慢燉的火創造細緻 李懷錦
作者: 賴佩君 、圖:李懷錦 / 陶藝家: 李懷錦
李懷錦 泥板鑲接五瓣梳紋柴燒壺 2017 14×8.6×8.7cm
李懷錦 泥板鑲接五瓣梳紋柴燒壺 2017 14×8.6×8.7cm

1959年出生的李懷錦,美工科畢業後以陶瓷原型設計為業,1982年深受陶藝家劉良佑作品吸引,於其門下學習,隔年進入文化大學美術系陶瓷實習工廠工作2年半,期間常於化工系進修燒窯知識;1985年於北投成立個人工作室,專業作陶。1990年代初期為投入樂燒,遷居烏來山區,又1994年定居高雄寶來山區。

1999年為協助六龜國中開設技藝課程,李懷錦參考外文專書,選擇從結構相對單純的美式鳳凰柴窯為開始,動手動腦地蓋起柴窯,開啟他探索柴燒技巧與風格的契機。2002年在寶來蓋了自己的第一座柴與柴油混燒的窯,2005年因風災也因不好燒而半暫停;第二座窯籌畫了四年,2009年完成後不及半年,再次因颱風重創,家園與工作室幾乎歸零,促使他暫停陶藝工作,全心投入社區的重建與發展,後受邀於台南將軍建築合掌柴窯,並與陶友們及當地住民,合作協力燒窯、辦展迄今。

因為想玩火,李懷錦一路從瓦斯、柴油、薪柴,進入樂燒、鹽釉燒、柴燒,長期的火裡來、火裡去中,掌握豐富的「燒技」表現。經歷一次次天災考驗後的他,再次投入實用器皿的燒製,期待以果實造形為主題,用四、五天慢工細活打造一把壺,並效法古代燒窯方法,用慢燉的火創造表面細緻的質地,可以觸及使用者或觀者的情感,啟發更多的感知與感受,豐厚生命的底蘊。

李懷錦 泥板鑲接七稜鑲接沁炭柴燒壺 2018
14.8×8.8×8.6cm.JPG
李懷錦創作的的壺嘴設計有三個曲度的彎折,壺把上粗下細、中空處理等,諸多細節是為了讓壺更輕盈易持,使用感更佳。
李懷錦 手捏七辦柴燒壺 2018
15×9×8.5cm.JPG
說他喜歡柴燒素雅低調中又能表現創作者所賦予的獨特性,如他喜歡的黑灰質感,那是來自長時間的慢燉效果,亦是多次反覆入窯淬鍊的結果,時而黝黑深沉、時而清雅活潑,雅致豐富。
李懷錦 手捏七辦柴燒壺底部樣貌
15×9×8.5cm
以器物表面的刻磨和烙印痕跡,表現命運帶給人生的一次次考驗,果實般的造形則象徵對生命的期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