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行筆記:「當我看見自然呼吸時—呂巧智個展」
作者: 杜文田 圖 / 呂巧智、水色藝術工坊、杜文田 / 地點: 臺南市
呂巧智荷蘭駐村作品凋零,展出於臺南水色藝術工坊
呂巧智荷蘭駐村作品凋零,展出於臺南水色藝術工坊

依舊豔陽的下午,走進位於臺南市中西區運河邊的街道,河面上的閃亮波光映照著門牌,引領我來到水色藝術工坊的木門前。

門後,腳步與皮膚安定了下來,暑氣逼散;眼前的景觀,像是掉進了森林裡的樹洞後發現別有一番天地:幾許幽微的光引領著視線,即刻襲來的陣陣清新草木香,讓人意識察覺到幾乎鋪滿整個空間地面的各色乾燥落葉,以及葉子所簇擁著三朵遠中近的巨型花朵;穿梭的觀者來客瞬時成了森林裡的精靈,各自關注檢視著近身的花朵與腳步中的落葉。

創造此空間氛圍的年輕藝術家呂巧智,在18-19世紀德國博學地理學者亞歷山大·馮·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宏觀架構中,手塑巨型的陶土花朵,回應大千世界裡採擷自然標本並作下紀錄的行徑;在去年秋天遠赴荷蘭駐村創作的環境中,透過如顯微鏡中放大的視角,以米白色陶土展現罌粟花的素顏。罌粟花大片的生長在荷蘭野地,甚至房屋巷弄的土壤裡,隨處可見,呂巧智原本以自然為實驗的計畫因無法順應當地氣候而放棄,改以手塑盤條造形出罌粟花含苞、綻放與即將凋零的三階段生命狀態,並在今夏運抵回臺灣來,偕同另一段在臺南水色藝術駐村二個月的新作:一系列以黑土表現的半抽象陶塑,相互對照,呼應人與自然的共感、共生或角力。

呂巧智荷蘭駐村作品盛開,展出於臺南水色藝術工坊
呂巧智荷蘭駐村作品盛開,展出於臺南水色藝術工坊

因著花的盛開、凋零,種子得以孕生成長,完成生命的循環;而土在自然循環中同樣擔任孕育的角色,陶土成為表現植物生命最具說服力的材質;對於創作者呂巧智來說,透過身體的勞動,感受泥土溫溼度的變化與作用,進而掌握形體、窯溫,讓作品在陌生的環境中實現,也形同讓自己參與了自然創造工程的一環。荷蘭駐村創作回臺後,她開始進入家鄉與臺南駐村工作室附近的林地,進行長時間的落葉蒐集,大部分是波羅蜜、蓮霧、芒果與龍眼樹的葉子,並為葉子作新舊分類,以模擬與花朵相襯的自然生命狀態;於是來自荷蘭的土與源自南臺灣的葉,融合了異地創作時空的結晶與創作者生長地的象徵,為這趟遠行創作留下完美的記憶畫面。 

落葉的鋪設,劃出了現實與想像的界線。大型雕塑在自然寫實的傳摹中,散發蠱惑觀者眼睛的魅力之際,來自現實空間的葉子讓人回神清醒,告訴觀者這不是愛麗絲夢遊仙境;而是,創作者試圖以放大的形體與放大的細節觀看,在大片凋零逝去的落葉堆中,對照加強突生長出的巨大花朵之莊嚴壯麗、饒富大自然生命力的形象。

荷蘭與臺南兩地的駐村創作:工作室制度與人

呂巧智獲得111年文化部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補助,前往荷蘭歐洲陶藝中心(EKWC / sundaymorning@ekwc)駐村創作3個月(2022/9-11)。該中心現位於荷蘭南部小鎮奧斯特韋克(Oisterwijk),起先成立是作為提供受過訓練的陶藝家工作空間,2010年EKWC設立了CAD/CAM工作室,提供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探索電腦輔助3D設計及3D列印的領域,更名為sundaymorning@ekwc,成為開放接納當代藝術或跨領域創作者的空間,讓不懂陶藝技術的藝術家也能在此實踐陶土的各種可能性。備有16間工作室,15座大小窯(含實驗窯)、釉藥試釉、石膏、木工、鐵工的區域空間,以及最重要的,技師顧問群的協助諮詢。土與窯的使用皆採登記預約使用後付費的方式。呂巧智認為EKWC不僅設備先進,技師人員們也相當專業友善,讓她在科學的體制環境中學習到更多陶藝知識,如窯燒、排窯的經驗技巧。

呂巧智荷蘭駐村工作情形_進窯燒前的整理
呂巧智荷蘭駐村工作情形_進窯燒前的整理
呂巧智台南駐村作品蔓生
呂巧智台南駐村作品蔓生

回到臺灣,透過在水色藝術工坊的展出機會,呂巧智再度開啟另一段駐村。水色藝術工坊座落於臺南河畔,具有水岸風景的場域優勢,加上合併有藝術駐村與展區空間,除了藝術策展,曾舉辦過臺南水岸藝術節、講座、實驗劇場等藝文活動;主理人林明霞女士相當支持青年藝術家並積極開展駐村計畫,此次為了呂巧智的陶藝創作,與座落於水交社文化園區內的邊城百衲藝術工作室合作。該工作室由原先經營陶藝教室Daw Din Club 的主理人鄭宏南先生經營,除了擴大創作空間規模,並執行「青年陶創作者進駐計畫」與在地藝術家進駐。邊城藝術工作室慷慨地提供了陶土、一個中小型電窯與工作區域,讓巧智放心的工作兩個月。臺南兩處駐村空間,一處做為生活與展場,一處做為創作工作空間,雖沒有龐大的技術資源與精良設備,卻有著滿滿的人情贊助。

呂巧智臺南駐村作品蔓生
呂巧智臺南駐村作品蔓生
呂巧智臺南駐村作品月下猖狂的行走
呂巧智臺南駐村作品月下猖狂的行走
呂巧智臺南駐村作品迎向太陽的光芒
呂巧智臺南駐村作品迎向太陽的光芒
從平面繪畫到立體創作,從美國求學到臺灣鶯歌陶博館

呂巧智的駐村創作從荷蘭到臺灣,形式與內容上看似順應環境而生,實則有著她努力計畫執行的一貫脈絡,在臺南以黑土創作的小型抽象陶塑,以手塑加上各種成熟的陶藝技法,表現植被與結構,兩者相附相生的關係。她提到,臺南老屋翻新的建築過程中常見有遺留的鷹架或外露的鋼筋,成為她結構造形的靈感。鋼筋披著混凝土的大樓,是當今人類在地球上拓展生存的方式,人造樓與土地,兩者關係如同受真菌侵蝕滋養的苔癬蔓生狀態,而人們尚抱存著希望,盼能在泥爛中蹦生出美麗的花朵。看那向上綻放的花瓣、蜷曲有力的花梗,煞是生猛。

呂巧智臺南駐村作品月下猖狂的行走
呂巧智臺南駐村作品月下猖狂的行走
呂巧智臺南駐村作品迎向陽光
呂巧智臺南駐村作品迎向陽光

呂巧智出生成長於臺灣新竹,從小展露藝術天分,在自我努力與父母的支持下,成功錄取進入藝術名校—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接受嚴格、充實的美術訓練。呂巧智自我要求嚴格,課程排滿之餘更積極參加校內相關活動,課業上起先以平面繪畫為主,在大四選修以陶土做抽象塑形,受到指導老師們的注意,往後繼續發展自己更加喜愛上陶土材質。回臺隨即報名錄取擔任陶博館陶瓷學院第一屆國際駐村工作室青年助手,從幫助國外陶藝家的過程中,獲益良多,並於2021年升級成為駐村陶藝家。

她的創作力,如石中蹦生出的花朵般燦爛,也如含苞待放的罌粟花般令人期待;對自然的感受與挖掘,她的表現力深廣有層次,反芻了土之於土地,人與土地,以及身為創作者,如何表現土的關係。


▌展覽資訊

展名:當我看見自然呼吸時—呂巧智個展

展期:2023.07.08-08.13

時間:13:30-19:00(週四至日)

地點:水色藝術工坊 Mizuiro Workshop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環河街129巷31號


▌編按

【當季專題】「走進臺南」系列文章,以臺南的陶藝環境為觀察對象,從中挖掘出不同陶藝從業或相關人員的獨到觀點,透過在地、外來者,世居、移居和暫居台南陶相關者的多元觀點和創作,呈現貼近臺南的地方感、生活感,展現臺南文化中陶生活之深廣。

其他相關文章資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