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火裡的詩意―談陶藝家林善春的實驗工程 文/ 莊秀玲 圖/ 林善春 懷抱熱情的人,不會對未知的旅程感到害怕,不會為了到達不了的目的而退縮;因為沒有人知道終點在何處,而探索的本身就是點燃熱情的種子。 學陶歷程 1975年出生成長於新加坡的林善春,父母以烘焙蛋糕為業,是家中四兄弟的老四,因此得以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學齡前的他就會看著父母買的插畫書,協助彩繪蛋糕,萌生對美術的喜愛。入小學後經常參加校內的美術比賽,高中選擇進入藝術科系就讀,後來考入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一圓夢想。剛開始選讀了電腦多媒體運用,一年級下學期選修了陶藝家劉偉仁的陶藝課程,雖然只是每周一次、共十堂的基礎課程,卻讓他愛上了陶藝。當時老師讓他天天晚上到學校的工作室練習,暑假則去老師的工作室協助。一開學林善春就向學校申請改選讀陶藝,專心練習陶藝的基本功。 2002 年林善春取得南洋藝術學院高等藝術文憑之後,陸續於藝術學院夜間部及其他國小等團體兼課教授陶藝製作。雖然忙於教學,創作熱情不減的他,於2013年考進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延續夢想、展開新的陶藝旅程。在陶藝家劉偉仁的啟蒙教導下,林善春擁有紮實的工作室實用陶藝的製作能力;到了台灣、進入南藝大的創作環境後,創作空間變大、窯爐變大,在張清淵教授的啟發指導下,視野也變大了。他開啟了自己的冒險旅程,以不同於往常的創作形式,並挑戰大的尺度,盡情地揮灑自己的想像。他的第一步是嘗試加入或借用不同的媒材,實驗異材質的結合,對於土的柔軟度、附著性與造型力進行不一樣的探索;新作品「時間的構成」系列已獲得2016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優選肯定。 異質的對話 | | 序中有亂 30x30x18 cm 2013 瓦斯窯 1200℃ | 序中有亂 20x20x20 cm 2013 | 林善春來到台灣後,放心大膽地嘗試了許多身邊可運用的材料來加入陶藝創作,如2013年的《序中有亂》,他將醫務用的繃帶剪成一小段,浸入瓷漿內,再用曬衣架晾乾成形。浸飽瓷漿的小繃帶隨著地心引力與繃帶自然捲曲的物理性,自然形成捲曲且被拉長的造形,入窯燒後繃帶被燒成灰燼、消失,留下的不是它被「複製」的身影,而是緊接於繃帶這實體外圍的「虛空」,這虛空成為容得下「真實」的實在。如老子《道德經》所提及的:「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繃帶是「利」器,瓷漿在此代表的就是「用」的真實。在似真非真的辯證過程中,有可「用」之處,才是智慧的樣貌。最後再將所完成的無數瓷片,用樹酯固定,展現如一生氣意盎然的植物樣貌,意喻開花結果的喜悅。從另一角度來觀察此異媒材的結合,在未入窯之前,兩者皆具備了柔軟的觸感,出窯後成為最佳的偽裝者,最終展現其堅硬的觸感,有一種似真非真的矛盾。 又同樣取名為《序中有亂》的球狀物,林善春以鋼線捲曲成球狀,再多次浸入瓷漿中,等累積一定厚度的瓷漿後,用電窯燒到1180度。這次的實驗是將鐵絲堅硬的本質給留了下來。高溫後的鐵絲呈現部分熔融的狀態而產生黑色斑點,或與瓷漿結合成為黑色結塊;白色瓷漿經高溫後展現為質地堅硬細膩的白瓷。黑白兩色交雜,細膩與粗糙對比,彷彿一個混屯的新世界,正等待新的蛻變。 不可預期的美力世界 | | 時間建構1 30x30x40 cm 2015 Porcelain Slip, Slip Dripping Gas Firing, 1200℃ | 時間建構2 2015 Porcelain Slip, Slip Dripping Gas Firing, 1200℃ | 經過一系列異材質結合的實驗,林善春找到與自己想法契合的表現形式。鐵和瓷土都是自然界存在已久的元素且分布廣泛,被發現與大規模使用也都代表了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瓷器是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象徵,而鐵至今仍是工業進步不可或缺的原料;林善春運用這兩個元素,開啟一系列的人文對話。如2015年《 時間建構1》,這是以組成雞籠的網狀鐵絲為元素與造形的創作;它由五片鐵網組成如「开」字,多次浸入瓷漿中,直到累積一定厚度後,進入瓦斯窯以1200度燒製。可能沒有沾足瓷漿或入窯後因高溫而流動,讓鐵網上的瓷漿產生了龜裂而露出鐵絲半熔融的狀態或黑色結塊。又2015年《 時間建構2》,一樣是雞籠的網狀鐵絲組成,上了瓷漿之後入窯燒,同樣是1200度,卻產生鐵網底層崩塌,無法辨識入窯前造形的原來樣貌。 燒窯後不可預期的變化,一直是陶瓷媒材或與異材質結合最具興味的點。在這系列作品中,由正方形組成的鐵網結構看似有秩序、有規矩,但高溫熔融後卻讓兩者的關係產生了質變,不但多了許多小細節上的個別差異,更甚是整體塌陷而失去了原有的規律。這些自然而然的變化,也許代表了在所有文明化的過程中,沒有絕對完美的狀態,或許只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一切,可以視為裂痕,或詮釋為在窯火中瞬間凝結的永恆。如《 時間建構3》,作品在窯爐裡,因為熔融、也因為重力的關係,底部撐不住而傾斜,產生結構上的失衡,最後,因禍得福,獲得了一個完美的危險平衡,產生了不同的視覺美感與動態感。 結構裡的空間與場域 | 時間建構4 2015 Porcelain Slip, Slip Dripping Gas Firing, 1180℃ | 為了克服作品在窯燒過程中坍塌,林善春在《 時間建構4》中,用小正方形的結構規格化作品的內外部空間,使其有更穩定的基礎,但同時也反映出當代現代主義思潮中的簡潔、規律與一致性的特質。作品因內外結構紮實,出窯後四平八穩地聳立著,但此景象不禁令人聯想到當前許多規格一致化的住宅建築,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是否已經逐漸失去接受或欣賞「變化」的趣味,而一模一樣地努力生活著。於此,接下來的作品《 時間建構5》,他以更簡潔的造型來形塑單一物件,卻從群組的串聯間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這件作品由30餘件大型物件組成,是由大綑的鐵絲網裁剪而成,每件高123公分、長寬各23公分、中間空心的立體結構。為了能勻稱地浸滿瓷漿,首先在瓷漿中加入紙漿,加強其附著力,另外再特製了一個可以容納此物件的長形容器,並設計了電動垂吊的設備,讓每一物件能勻稱地浸入瓷漿中。瓷漿浸淋的過程不能貪快,瓷漿乾了後,才能再浸入第二次,反覆操作多次達到需要的厚度即可,這可能多達六次之多。在此繁複的製作過程中,林善春觀察到瓷漿的乾燥過程,在其滴與不滴的片刻中,時間的存在感被強調出來。而就其造形而言,每一物件猶如一個個直立的大籠子,入窯前每一件都是規規矩矩、一模一樣,出窯後卻產生了變化。因為窯爐夠大,一次可以放入30多個大籠子,但大窯爐內的受熱不會均溫,也或許是鐵絲網品質不一,開窯後並非每一件都直立挺挺的,可能是下方略為歪曲、變形,可能上方歪斜、折曲。雖然每一件都是規格化地製作完成,但開窯後依然產生許多無法預期的變形與細節變化。窯爐內的世界確實難以精準掌控,在窯內擺放的位子不同,或燒成時間與溫度略有差異,作品就產生不一樣的變化,而且是不可逆轉的變化。 整件作品被安排為三列,並等距離地擺放著,彷彿是一大片都會建築叢林,而那些自然而然變形的籠子成為其中美妙的風景,而哪些規格一致的,就像社會中隱形的枷鎖般,令人覺得自我的渺小且令人生懼。 | 時間建構5 2015 Each pieces measuring 23x23x123 cm Porcelain Slip, Slip Dripping Gas Firing, 1180℃ | 窯火裡的詩意 順著自己的熱情來到南台灣的新加坡陶藝家林善春,願意放棄過去所擁有的熟稔製作技巧,秉著實驗觀察的精神,重新、從頭探索起陶瓷媒材的基本特性,想必心中已有破釜沉舟的打算。綜觀他這兩三年的實驗與創作,發現他已經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那是從異媒材的融合中,有關時間、有關溫度的新世界,是不能測量、不能控制的火的世界,也是陶藝創作中最具詩意的篇章。 (本文原載於 藝術家雜誌 201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