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與精神之間——楊元太藝術創作的物質哲學與地方性實踐
作者: 王怡文
楊元太 如如二 2010 陶、鐵 38×91×45cm(攝影/邱樑城、邱德興;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如如二 2010 陶、鐵 38×91×45cm(攝影/邱樑城、邱德興;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1939–2024)的陶藝作品,不僅是形式開創的實踐,更是一場宛如閒話家常的日常物質與精神的伴隨。他的代表系列如:「親情」、「太極」、「山韻」、「如如」階段性地刻畫著個人生命經驗的所思所想之外,更逐步建構出一種與材料共構、與大地對話的創作方法論。本文將從工藝思維(craft thinking)(註1)、物質性、地方性三個層面,剖析其作品如何形塑出一種既深植土地、面向宇宙又直面人性的陶藝思想。

工藝思維中的情感與物性智慧:「親情」系列

21世紀以來,以材料的潛力作為起點,強調創作者與材料之間的協作、對話與互動關係的「工藝思維」,為我們了解楊元太1980年代開始在「親情」系列中展現的創作方法建構,開啟了新的歸納視點。我們從他最初一系列從器物衍生出的互動,看見的不只是陶土的形體,而是材料本身特質被凸顯而成為參與演出的主角之一。陶土的重量、濕度、韌性,與藝術家的手勢、情緒、呼吸共同塑造了這些不穩定、卻堅實的造形,體現出工藝思維中材料與身體的關係:身體與材料之間的互動與節奏、情感的投入、材料的記憶性等。

作品中的那個投擲上去的小甕不只是形式的設計,它是哀悼的力道,是對逝去母親的情感壓縮;是一次情感表達的肢體實踐,更是藝術家將情感投注於陶土,藉由與之互動創造新的回憶的痕跡。既訴說著火與土的對話,也訴說著母子間的情感重量。這些作品呈現的不僅是創作者的技藝,更是物質自身的能動性。材料並非被支配的對象,而是知識生成與情感表達的共同參與者。這也讓〈親情系列〉超越單一紀念母親的情感訴求,轉化為藝術家與材料、與生命經驗間深層對話的結晶。

楊元太 「親情」系列  1981  22.5x28x28cm (攝影/陳健元;正修科技大提供)
楊元太 「親情」系列  1981  22.5x28x28cm (攝影/陳健元;正修科技大提供)
形式中的張力與宇宙觀:「太極」系列

「親情」系列是身體、情感與陶土特質的合奏,而「太極」系列則轉向觀察自然界中無意識的形變與能量運動,歸納出的宇宙韻律。從街邊輪胎爆裂的造形出發,楊元太開啟了一場材料與宇宙秩序之間從模擬到歸納的哲學實驗。他在這些作品中引入非對稱、扭曲、鼓脹與迸裂又聚合的語彙,企圖捕捉一種未被預設的流動之美。

這樣的創作手法呼應了 美國哲學、政治學家珍.班尼特(Jane Bennett, 1957-) 所言的 「活力物質」(vibrant matter):物質具有自身的能動性,它不是消極的載體,而是創造過程的共生者。(註2)氣的爆裂、橡皮的拉扯、形的崩塌,皆為物質本身經歷了瞬間力量擠壓之後的痕跡。「太極」系列,作品中捕捉了曾經作為力量承載體的殘跡,串連出它們持續流動的動能,而趨近於宇宙間破滅又重新生成的「天地生成之氣」的凝結,是一種形與無形之間的張力到宇宙原理思考的實踐。

楊元太 太極—2  1988 55x45x20cm(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太極—2  1988 55x45x20cm(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太極—2(側面)  1988 55x45x20cm(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太極—2(側面)  1988 55x45x20cm(王怡文提供)
地方性的凝視與倫理:「山韻」系列

若「親情」系列聚焦於內在情感,「太極」系列探索自然動勢,那麼「山韻」系列則可視為藝術家對土地的深情凝視與形塑。這些抽象陶雕作品,將臺灣山形轉化為內斂有力的造形,並以陶土作為地方記憶與文化感知的容器。

陶土作為大地的凝縮,在楊元太手中獲得新的精神性。他將山的輪廓、風的皺摺、雲的纏繞、時間的沉澱、物質的風化揉入其中,使作品承載著不只是刻板的符號,還熔融著土地的氣味與記憶。在這裡,工藝成為一種物質倫理的實踐——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與自然共感。大型作品不再是對山的再現,而是召喚觀者進入山、觀看山、經驗山的感知身體與自然共存的狀態。

楊元太 ⼭韻94—14(3件)   1994 80x98x30cm(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韻94—14(3件)   1994 80x98x30cm(王怡文提供)
形的來源:從技術到精神的演化
楊元太 福德正神 陶 35 x 18 x22.5cm(攝影/王谷元;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福德正神 陶 35 x 18 x22.5cm(攝影/王谷元;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自1965年「太陽展」以來,即以旺盛的創作能量探索現代陶藝的邊界。他從生活、土地與身體出發,發展出先塑後掏、尊重材質與其能動性的成形手法,讓陶土的可塑性在臨界點中爆發。他接受不完美中的可能,擁抱裂縫、偏移與崩解,以彰顯物質深處的潛能與能量。

這些造形方式源於一種來自內在對既存狀態的無偏見包容,並透過感知、想像力與對宇宙真理追尋的企圖心,從風拂塑膠袋、輪胎爆裂、雨後崩解的坯體等現象中,提煉形體中的「氣感」,呈顯形體在成形前、成形中到下個階段可能狀態所串聯出的流動性。這種對氣韻與動勢的敏銳,,成為其風格與造形的特質,延伸至他對民間信仰造像的長年工作。從未受正統佛像雕刻訓練的他,以直覺與信念捏塑出地藏王菩薩、觀音、濟公、土地公、龍神等神聖形象,形貌樣態各不同,但莊嚴地承載慈悲、無常與包容的合一精神。


楊元太 彌勒佛 陶 40x27x25cm(攝影/王谷元攝影;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彌勒佛 陶 40x27x25cm(攝影/王谷元攝影;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地藏王菩薩 銅雕 42x31.5x58cm(攝影/王谷元;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地藏王菩薩 銅雕 42x31.5x58cm(攝影/王谷元;王怡文提供)
地方與天地之間:藝術的定位

在楊元太的作品中,我們所見的地方性,不只是對鄉土記憶的描摹,或是臺灣意象的轉化,而是與土地共存的創作方式。他曾說:「只有站在自己的土地,我才能創作。」這份土地意識不只是素材的來源,更是世界觀的支點。透過陶土,他將與大地共同呼吸轉譯為形體,使作品成為文化記憶的容器、精神實踐的媒介。同時,他的創作也以自身信念融合道家與佛教的宇宙觀,從「親情」、「太極」、「山韻」到「如如」系列,皆蘊含一種對人性、天地秩序的敏感回應與接納。

陶藝在此不僅是手作或是雕塑的延伸,而是道的體現,是形而上的落地,是人與自然共構世界的方式,也是承接萬事萬物的精神介面。這種精神姿態,正與當代「新物質主義」(New Materialism)的思維不謀而合。

楊元太的創作歷程,是一部由內而外、由土至心的藝術實踐。他讓我們看見,陶藝不只是工藝的延續,也不僅是雕塑的質材選擇,而是一種以物質為基底的哲學思維。從「親情」系列的柔韌與傷痕、「太極」系列的能量與爆裂、「山韻」系列的靜默與支持、「如如」系列的體悟與自持,我們感受到陶土在他手中被形塑、也形塑著他。

陶藝可以不只是藝術的形式語言,更是一場關於存在、關於情感、關於自然與文化之間倫理關係的思考與創造方法。楊元太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土地出發、與物對話、向精神昇華的創作典範;這份來自臺灣陶土的哲學,讓我們在當代藝術的洪流中,看見一股靜謐而深遠的力量。

楊元太 大地的靈動 2000 72x38x29cm(每件)(攝影/邱樑城、邱德興;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大地的靈動 2000 72x38x29cm(每件)(攝影/邱樑城、邱德興;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如如III—VIII(6件) 2010  陶(攝影/謝芷芸;王怡文提供)
楊元太 如如III—VIII(6件) 2010  陶(攝影/謝芷芸;王怡文提供)

✽註釋

註1:Glenn Adamson在其著作Thinking Through Craft(2007)中, 開宗明義地指出:“Craft is a way of thinking through practices of all kinds.”工藝是一種「透過實踐來思考」的方式。他並非把「工藝思維」( craft thinking)當作一個獨立理論,而是主張「工藝」(craft)本身就是一種思考方式,是對材料、手感、過程的積極回應。這可視為「工藝思維」理論化的開端。

註2:珍.班尼特於2010年出版 Vibrant Matter: A 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 一書,2024年中國西北大學譯為簡體中文版《活力物質:物的政治生態學》出版。



展覽預告

山韻千峰  楊元太紀念展

展期:2025.8.6-8.23

時間:9:00-12:00;13:30-17:00(週一館休)

地點:嘉義縣梅嶺美術館

地址: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2之9號

★開幕音樂會:2025.8.10(日) 10:30

★專題演講與座談:2025.8.10(日) 13:30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