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視野 — 艾雷夫.伊布奇雅.席亞斯拜
作者: Khong Yao / 陶藝家: 艾雷夫.伊布奇雅.席亞斯拜
美感的視野
文/Khong Yao 2010-09
艾雷夫.伊布奇雅.席亞斯拜 (Alev Ebüzziya Siesbye 1938 - )『那一匹馬靜靜的站在那、一動也不動。身邊的塵土卻仍隨之飛揚,一如年代久遠的庫洛斯雕像,是斯芬克絲、是安納托利雅雕像。那紀念碑上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像。那希泰族的浮雕與那無邊無際的藍色大海,是我情感的泉源,文化的傳承。』『沒有任何偽裝與造作。巍巍輕顫卻又全然靜止。是超越時間的表現,是我最想賦予作品的元素。這並非智識所需,而是純粹發自潛意識的欲求。需要不遺忘,需要反覆憶起。』 --- 節錄自 桃莉斯.庫伊肯.史奈伊德《碗之冥想》藝術的價值來自多層面向的聚合。一件好作品本身的美感不是盡頭,而是一種出發,在心靈的曠野中蔓延,與周圍的風景雲山交融。但常常,我們會覺得納悶:為什麼那件作品是留史名作?它看起來可一點都不美!又為什麼一些看起來精工細琢、閃耀華美,但卻僅止於一時的讚嘆與遺忘?其實美不美不是重點,因為「真善美」本不再三位一體了。一件來自心靈底層,真實流露的作品才可能雋永。又也許…不管任何藝術流派和主張,在創作的過程裡,總是免不了寫實精神的基底。這也才足以有血有肉的與族群產生關連,才會感應的引發漣漪效應。那樣的寫實精神無法偽裝,無法強殖。它們來自孩提週遭人間風景不自覺的沁潤。
2010年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中,1938年生於土耳其的艾雷夫.伊布奇雅.席亞斯拜 (Alev Ebüzziya Siesbye) 的「碗」令人駐足低迴。這樣的碗形似乎不再需要藝術理論的詮釋。它簡潔的形制裡蘊含著呼之欲出,原鄉的人文風景。那種美感簡潔、含蓄卻毫無猶豫。席亞斯拜的作品對映了我們對伊斯蘭文明的理解實在貧瘠,無以體會那曾經在中世紀黑暗時期,保存了西方古希臘文化根源的伊斯蘭世界,那樣天方夜譚的輝煌。
『我時常臆想,如果我不是受到自孩提時期,便環繞身邊的文化所影響。是否來自宋朝的陶瓷仍會如此使我讚歎?』從真正體認自己的文化原鄉,到深刻的理解了一個陌生而遙遠的東方宋瓷的人文清華。…這樣的心靈路線讓我凝視著…久久無法移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