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生 — 照亮夜空中繁星點點 文圖 / 龔宜琦 在台灣陶藝界,大部分的人都會說師承某位前輩,或者就讀哪所學校,或者某陶藝教室,而楊春生都沒有這些背景,是什麼因緣與堅持造就今日成就呢? 在1981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辦舉的中日現代陶藝展,對台灣陶藝史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在這展覽中社會大眾看到台灣陶藝的不足,無論理論、技巧都遠遠落後日本。楊春生也去看了這個展覽,看到日本現代陶藝作品,眼界大開,陶藝美麗的釉色,魔幻般地展現眼前,令他無悔地用一生追求。 楊春生跟隨吳讓農教授學習拉坯三個月,之後廣泛閱讀書籍,碰到不懂的地方,便向業界或朋友請教,漸漸摸出方向,決定探索的方向是天目釉。他在1992年就燒製出紅色油滴天目釉及銅紅銅綠釉,1994年搬去苗栗造橋,投入柴燒陶藝製作,隔年蓋了一座柴燒穴窯,2000年再築一座登窯。他深知窯的結構影響燒製,也從一次又一次的燒製中,學習到燒製的種種細節,轉為可以控制燒製的效果,現在燒成率提高至八成。從不斷淬煉中,追尋更高難度燒製的單褂釉,也就是油滴天目,在黑色基底上呈現朵朵金銀色油滴,靄靄內含光,高雅卻不張揚。 天目一詞是日語中的tenmoku音譯,源自於宋代,日本僧侶攜帶中國建窯茶碗回國,由於日本僧侶多在浙江天目山附近修行,故被日本人通稱天目茶碗。 在中國歷史中天目屬於黑色釉系列,主要生產地點在浙江福建一帶,以建窯產黑色釉系統,吉州木葉黑釉,剪紙貼花,有別於北方磁州窯白地黑剔花釉飾,自成系統。盞是茶碗的一種,在宋代有鬥茶習俗,沖茶時一手捧碗,一手執熱水壺,自高處灌下,茶葉以當時建安所產白茶為主,所激起的白色茶沫,以黑色茶碗襯托最為出色,所以黑色茶碗在當時蔚為流行。因此,這是民間習俗所慣用的器皿,但是在宋代文獻中,不見建窯以外名稱,加上宋徽宗獨鍾於此,因而賦予歷史定位,宋代詩人也諸多歌詠,如陸游〈烹茶〉:「兔甌試玉塵,香色兩超勝。」蔡襄〈試茶〉:「兔毫紫甌新,蟹眼青泉煮。」其他如范仲淹、蘇軾、歐陽修都多有詩作,黑色釉的多變燦爛,博得一般庶人、文人的青睞。 試想,宋代人尋常人家用的是青瓷餐具、天目釉茶碗,是何等的生活美感啊! 建窯黑色釉,依其紋樣,取名兔毫,鷓鴣斑,玳瑁斑,油滴,曜變等。因為黑色釉的發色原料為鐵,釉藥需稍濃稠,釉層也較厚,在燒製時,釉產生流動,釉中顯現鐵結晶,若靠近看,會看到紫藍色或黃色等斑斕色彩,這是因為鐵的發色比例不同會,有黃、紅、褐、黑色,故鐵份稀薄處易顯現黃色,所以在一個小小茶碗上,單掛黑釉,卻會產生如此多的顏色。 建盞還有一個特色是它的器形,在近口緣處有一道束口,這是沖茶時的一個記號,水莫滿過此限,製造的工藝師卻將此線,巧妙地變成器形上優美的弧度。 楊春生在無悔地追尋之路上,一朵朵繁花,在窯裡綻放,他謙卑地向古人學習,領悟到好作品來自作者的修養,也就是一件作品所散發的氣質,他不願媚俗,努力做好自己的理想,在這條路上不斷自我期許,翻過一座高山,登向另一座高山,現在這一路走來不孤獨,有子繼承衣缽,共同努力耕耘,共同營造天目王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