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妙芳 — 文化中游移的朵朵結晶花
作者: 龔宜琦 / 陶藝家: 林妙芳

 
林妙芳  文化中游移的朵朵結晶花 文圖/ 龔宜琦
 
 
林妙芳在進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之前,曾擔任陶藝家孫超助手,在六年的期間接收孫老師醇厚的藝術薰陶。台藝大畢業後,接著赴美攻讀碩士學程。學成返台,在鶯歌高職陶工科任教。
 
林妙芳的作品意向,可以用返台時間做分野。返台之前,她嘗試以不同於孫超老師的表現手法與媒材做創作。聚焦在探討自身家族的歷史做為意象的起點。身為傳承八代的打漁世家子弟,藉著作品中的水滴、魚、海洋生物和環保等議題,探討人與海洋的關係。手法以雕塑、裝置藝術的方式做呈現。
 
返台執起教鞭後,重新思考文化意義與內涵。她想起讀研究所時,從歷史中認知到文化本來就是傳承,所以她回歸到本身燒火技術最擅長的結晶釉和青瓷這兩種釉色。青瓷色彩在中國文化中,使用了一千年,最能代表東方文化的色彩。結晶釉則是在孫超老師的基礎上,導入西方文化的不同觀看方式,將多元的藝術語彙加以內化、轉變,重新綻放出不同的面貌。
 
什麼是結晶釉?結晶釉有兩個源流,一個是歐美,一個是中國。
中國傳統結晶釉是天目釉,產生兔毫、油滴、鷓鴣斑等紋路,大多是因為鐵的結晶作用,在此不做過多論述。因為孫超與林妙芳做的是屬於歐美流派的創新發展。
 
歐美傳統的結晶釉是在1885年,法國皇家陶瓷廠發明了鋅結晶釉,由於基礎釉中鋅的成分造成結晶,生成像花朵大大小小般的結晶效果。這個傳統從法國開始,在美國也有很多研究,促成現今結晶釉多樣華麗的風貌。
 
歐美傳統結晶釉是使用鋅做基礎釉,但是基礎釉沒有顏色,看不到晶花,需加入鈷、錳、鐵等發色氧化物,產生各種顏色的晶花。結晶釉困難的地方在於燒製溫度的掌控,一般釉藥差個二、三十度沒有關係,但是結晶釉差個三、五度就差很多,顏色可能就流失了。另一方面,結晶花產生的位置,也是無法控制,所以一窯燒出來的成品,結晶花分佈好看的沒有幾件。除了釉藥需要經驗掌握,在造型上也下足功夫,線條一再審思,圈足要不要再高一點?杯口外撇的弧度是否太大?杯與托之間的比例等,都一再地仔細思考細節,顯現女性的細膩與敏銳的美感。
 

 
藝術家用現代清新風格的「結晶釉」為媒材,在視覺結構上以鈦、鐵、銅、鋅等七種不同的晶體、微晶體、次生晶體的秀雅色彩組合做佈局,在立體的器型上以噴釉的手法鋪陳出多層次視野的山水畫韻味。以女性婉約的特質,結合胎土、釉色、器型、場域演譯出文人水墨畫「每遠每異」、「山形步步移」的東方美學內涵。
 
青瓷,在中國一向將器型上滿釉,林妙芳將盤子視為一張畫布,可以懸掛,畫面可以切割,局部上釉,更有畫龍點睛之妙。器物若只是器物,會缺少生命感。林妙芳尋找適合的花材,讓花器、花材、空間融在一起,充滿禪意,使整個空間飽滿起來,心情也自然安靜下來。作品以現代茶席的形式呈現,在時空上呼應了柳宗悅的日本民藝運動。藉由常民器具自然演化的智慧,展現出「用之美」的生活美學。
 
林妙芳的陶藝作品追求的是,在使用當下能使心靈得到美感的滿足,使內心世界沈靜安穩。她深深感到文化的美,是在器物的使用過程中,將司茶者、茶器、茶葉融合在一起。所以設計出更優雅細緻的茶席,是她在中西文化中游移穿梭、沈澱之後,所有的一番清澈領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