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工作室回收土備製及石膏板製作
作者: 洪禎鞠
文•圖/洪禎鞠(Déjà vu Ceramics工作室)
文•圖/洪禎鞠(Déjà vu Ceramics工作室)

陶瓷工作室現況

近幾年出現一波做陶的風潮,除了接受學院訓練後持續在陶瓷領域發展的創作者,也有因為興趣在閒暇之餘到陶藝教室學習,進而潛心投入的人,其中不乏明星、KOL,知名度的流量加速帶動整體產業,做陶的魅力正擴及不同的年齡層和族群。

除了選擇到鄰近地區的陶藝工作室創作,省去購置窯爐、家具的費用及後續保養,也有許多人選擇運用家中的空間,設立一個區塊做為工作室使用;國外也常見運用地下室閒置空間作工作室,前提是能將通風、集塵、隔熱、泥水排放等的問題做好應對準備,其實小小的空間也能進行陶藝創作,一開始也能先買小型的工具設備,先嘗試,因此不管是否受過專業訓練,陶瓷是有趣且容易入門的媒材,各式各樣的創作及工作室的成立正在蓬勃發展中。

陶瓷工作室設備需求

認真來說,一雙手、一盆水、一張桌子、一團土就可以成立一個工作室了。

陶瓷工作室的硬體需求會取決於規模及創作路線,如果是小型手捏陶創作,有水、雙手、桌椅就可以創作,燒製部分則可以尋找鄰近地區的工作室付費代燒,通常代燒費用大約在長×××0.1-0.2 之間(沒有一定,僅供參考)。如果空間、經費各方面條件再進階一點,可以依能力再添加一些設備工具,如晾乾土坯的層架、塑形工具、木板等,甚至如果創作需要用到大量陶板、拉坯、注漿的工作室,則可依需求購入陶板機、拉坯機、打漿機,經費充裕也可以買練土機,省時省力。上述設備皆可以依每個工作室的條件和需求購買,而窯爐的部分刻意被獨立出來了,因為高溫燒結通常是整個製程的最後階段,而要燒結就必須經過窯爐燒製這一關, 因此如果不送代燒,選擇自行購買窯爐,可以根據實際空間、條件,選擇適合的大小、電壓、氧化、還原窯爐。

在此必須強調陶瓷媒材創作的可能性非常大,拉坯、手捏、灌模等都是陶瓷創作的技法, 並不是擅不擅長哪個技法就能定義會不會做陶,只是每個人進入陶瓷領域的著力點不同而已, 如果能不被技法綁架,可以用更宏觀的角度來做陶,購買設備的需求也更有彈性,創作的路會更寬廣。

【在此以小型室內工作室為出發點,不討論其他燒製方式。】

回收土的備製

採買好工作室的工具設備,開始創作後,接下來會遇到一個常見的問題,也就是本文要分享的主要內容:回收土的備製(reclaim clay)。

如果創作是以手捏陶為主,可以將做完作品剩下的餘土保濕,累積到一定的量之後,再重新練土即可。但是,工作室總有一些不同狀態的土,如全乾的土、快乾透的土、有點硬的土、軟硬混雜的土等。由於空間有限,以上幾種狀態的土,我個人的作法是全部曬成全乾再重新備製。Déjà vu Ceramics 工作室為例,主要的技法為手捏及拉坯,常態性會有三個桶子,分別裝: A.泥漿、B.濕土、C.乾土。手捏後的餘土,還算柔軟的濕土裝到 B 桶;有點硬的、捏下去會產生許多裂紋的土直接放木板晾乾再進 C 桶;拉坯後產生的泥漿確認沒有工具躲在裡面後,直接倒進A桶;拉坯失敗的濕軟土進B桶;修坯的土晾乾後進C桶。

C桶乾土累積到一定的量,如果有較大的土塊可以先敲碎成小塊。再拿一個桶子加入清水, 建議將水加到桶子的一半,接著將乾土逐漸加入水中,直到水面可以看到一點點突出的土就請停手。請注意,土塊加到水中請不要攪拌,打擾它們吸水的後果會是土塊只有外層變軟,中心還是硬的,跟沒煮熟的粉圓一樣,然後需要再重新走一次流程。另外, A桶如果還有空間,也可以再加入適量清水後,加入乾土泡水。乾土泡水靜置1020分鐘後(時間長短取決於土塊大小),基本上土塊都會化開,這個時候可以大概攪拌一下,讓泥漿的稠度均勻,接著就可以轉移這些泥漿到石膏板上晾乾,待軟硬度適中後再將陶土集中至B桶,累積一定的量再進行練土作業。


工作室中的餘土回收,等待備製。

 

自製石膏板做法

石膏板(plaster bat)在工作室的角色主要為晾土,另外也可以輔助創作,2020年在桃園乑藝術的個展作品中,即使用石膏板進行創作及工作營,這邊將以工作室實務中的晾土功能做說明。石膏具有吸水特性,在陶瓷工作室是常見的工具,大部分做晾土吸水用,以下分享簡易的自製石膏板作法。


工作室中用於晾土或輔助創作的石膏板

石膏板是由石膏粉加入水混合,攪拌均勻後倒入模具,過程中石膏逐漸發熱變硬,晾乾後能夠吸水,而石膏粉的選擇,在試過不同牌子的石膏後,我推薦資生堂的TST 石膏,至於混合的比例也試過幾種,研究所學的:石膏加進水中直到水面可見;英國進修學的:石膏粉0.7斤比水0.5公升;書上寫的:石膏粉680克比701毫升的水。大家可以多試試,也可以根據供應商提供的資料做調配。模具的部分,根據工作室需求可以斟酌石膏板的厚度,如果需要晾的土多,可以用木板釘製模具,做厚一點、大一點的石膏板來因應吸水量;小型、簡易的做法可以使用在五金行能取得的塑膠盆做代替模具,灌製合適厚度的石膏板,以下做法給大家參考。

▍石膏板製作材料

1. 資生堂 TST 石膏粉

2. 水桶

3. 秤

4. 攪拌棒/棍

5. 大小適合的塑膠盆

6. 爽身粉或其他手邊有的隔離劑

 

▍製作流程

步驟1. 將石膏、水都秤好、量好。

步驟2. 爽身粉均勻地撒薄薄一層在塑膠盆裡做隔離層

步驟3. 依需求在水桶中裝水(不要裝滿,要預留石膏的空間)

步驟4. 將秤好的石膏粉慢慢加入桶中,建議用大湯匙一勺一勺的散布加在水桶中。

步驟5. 用攪拌棒/棍攪勻,並把結塊的石膏壓散。

步驟 6. 攪勻後,敲打水桶側面,藉由振動讓石膏中的氣泡浮出(以不把水桶敲破的力道進行)。

步驟7. 如果敲打差不多就可以慢慢倒入塑膠盆中

步驟8. 靜待石膏發熱硬化後再脫模


請注意步驟 6 步驟 7,把石膏攪勻、確定沒有結塊即可,敲打也是大致沒有氣泡即可,不要過度攪拌及耗費時間消氣泡,隨時注意石膏狀態,開始發熱變稠就幾乎來不及倒進塑膠盆裡了。剛脫模的石膏板充滿水分,可以用兩根木條將石膏板架高晾乾,等完全乾燥後就可以晾土使用了。另外,殘餘的石膏不用急著清洗,可以等硬化後剝落再丟掉,沒凝固的石膏直接清洗、倒入洗手槽會在管線/管線終點凝固堆積。

本文內容僅以我個人在英國及臺灣的工作室經驗分享,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參考,期待看到大家豐富的創造力及作品,每個人、每個階段的作品都很獨特,做陶、燒窯也有很大的變化, 請以開放的心來創作,讓陶瓷有更多元的面貌。

 

參考資料

Louisa Taylor. (2011). The Ceramics Bible:The Complete Guideto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San Francisco, CA.

 

【本文將同步刊載於「土加」陶藝網頁】

「土加」為臺灣新世代陶藝創作展示平臺,期盼推廣臺灣當代陶藝創作讓更多人看見。

追蹤「土加」IG@clayplus.tw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