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台南新美街上,偶遇一家茶行,店門口櫥櫃貼滿了樸拙的畫作。仔細欣賞,內容盡是一些茶葉相關的圖案,有各種茶葉的介紹、茶湯的沖泡方式、各式茶具描繪等,圖案色彩繽紛,充滿感情,感受得到繪者的創作能量及熱忱。正當看得出神,耳邊傳來一聲「呷茶!」的招呼聲。理著整齊平頭,身穿白襯衫,微胖的臉上堆著笑容與細細的皺紋,他是茶行主人,也是畫作的創作者。他不單是穩健經營著祖傳百年茶行的茶葉專家,也是位藝術愛好者。他指著我身上的相機說:「我年輕時也是像你這樣背著相機到處跑,到處看。」他回想以前收購茶葉,都要在現場監工,以防製茶過程茶葉被調包。台灣各處茶區他都去,南投、台東、台北都有他的足跡,每次選好茶葉,就在當地看茶農製茶,每回都要待上好幾天,一有空檔就四處拍照或畫圖,享受創作樂趣。他笑笑說,倒是很少人注意到他的作品,大部分客人的注意力都被放在店裡的那幾尊裝茶葉的老陶甕給吸引了。老陶甕是清朝時由中國運來的,每尊都是百年歷史。我問他用這老甕儲存茶葉有特別用意嗎?老闆掀起了陶甕厚重的蓋子讓我ㄧ瞧,裡頭存放ㄧ包包的茶葉。原來,茶葉存放於甕內可避免受潮,而厚厚的陶坯阻絕了夏日的高溫,這樣的儲存空間像是簡易版的乾燥箱,濕度及溫度變化不至太劇烈。早期包裝技術不如現在,陶甕儲存茶葉效果佳,對老茶行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可算是鎮店之寶。而這些大陶甕原本有上百個,可惜在二戰期間台南遭受盟軍轟炸,茶行房舍受損嚴重,陶甕跟著破損了大半,只剩店裡這幾個。聽了老闆這麼具時代感的說明,令人對眼前的大陶甕更加深深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