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火的繪畫性玩至徹底 張膺康
作者: 賴佩君 / 陶藝家: 張膺康


將火的繪畫性玩至徹底 張膺康

文/賴佩君 圖/張膺康

 

1956年出身於美濃,年輕時移居臺北從商,休息時喜歡與朋友喝茶,興起了自製茶具的念頭,於是在臺北的陶藝教室學習,一次與朋友拜訪前輩工作室,看到柴燒作品,令他震撼又著迷。那是1990年,當時柴燒尚在起步期,全臺柴窯約只十餘座,張膺康與簡銘炤、鄭明勳、盧東川等人一同研究,在石碇山上,一磚一瓦打造柴窯及工作室,開啟柴燒的創作。

 

燒柴窯的前五年,每年收入不到2萬元,他自認「笨笨的」,事情都撿最辛苦的來做,反而因此能全心全意投入柴燒。生活在大自然裡的他,從蓋房子到種蔬果,任何事不假手他人。創作也一樣,揉土親力親為,亦自己多方實驗國內外土礦;凡此一切,都要誠實、精鍊,每天持續的練習,專注於一件事,是他的創作哲學。

 

他的柴燒知識主要習自日本,裸燒、黑石、志野釉等,都能運用自如。從茶具出發,亦製作茶倉及花器,重視細節及實用性,造形大氣、線條簡潔,是展現柴燒無窮變化的最佳舞台。他的作品色彩極「滿」,靈活運用各種釉色,亦非常重視排窯,期待火為每一件作品畫上各異的色彩。大量的堆灰熔融,來自於七天七夜的緩慢燒燉,落灰附著於作品,產生有如油畫顏料厚塗般層層敷上坯體的質感,繁複變化,一眼看不盡。

 

多重釉燒技法靈活呈現

日本各式釉燒技法熟練運用於單件作品上,形成如繪畫一般淋漓盡致的風景。

  

志野黑石茶倉 Ø25×18cm                                                                                                                                                                                                                                                                 志野花器 Ø12×16cm


無釉裸燒煉成土礦與柴火交融之美

多種不同來源的土礦中各有其獨特的元素,透過無釉裸燒,將其從土中煉出,與火痕和落灰共創繁複美感。

 

自然釉花器 Ø31×24cm                                                                                                                                                                                                                                                                     自然釉茶倉 Ø18×19cm


自然釉大花盆 Ø56×9cm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