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格銘 — 異材質的遊戲
作者: 龔宜琦 / 陶藝家: 章格銘

 
章格銘  異材質的遊戲 文圖 / 龔宜琦
 
 
章格銘來到北海岸有17年,已經是他鄉變故鄉。對做陶的人來說,北海岸冬天多雨的天氣是很不利的,但是慢慢地習慣了,知道如何因應氣候,包括如何處理材料,如何掌握泥土乾濕度,如何掌握窯燒等。
 
章格銘從小讀美術班,一路到大學美術系,無疑地美術素養非常扎實,但是影響他最深的是畢業後碰到了許偉斌,開啟他的思路,對異材質交錯組合有了開闊的想法。他在不斷地嘗試,從錯誤中學習,不斷思辨,從驗證中確認出一條自己認為對的路,這需要極其敏感,縝密的心思,才不會忽略任何線索,也才會有不斷地創新出現。
 
做陶的人常常羨慕日本,有龐大的陶藝市場,陶藝家以世代繼承著家業。這背後說明日本文化夠精緻,精緻到生活裡,反觀台灣是不夠的,所以無法供養那麼多陶藝家,所以他決定要轉型,如何把品牌、手做、純藝術,三樣結合在一起?這不是三條思考的路線,而是交叉思考,結合另一領域,是加分的,是賦予更扎實的內容。
 
人類自從工業革命之後,邁向大量生產之路,在享受大量便宜的甜頭之後,人們開始回憶起手作的溫暖。二次戰後,從瓦礫廢墟中站起來,漸漸感覺到金錢所帶來的快樂,好像金錢可以買到一切想要的東西,人們開始追逐「好」的東西,好 = 完美 = 合理 = 難能 = 奢華,美學素養被大眾傳播包裝成名牌,也變成品味,當我們視破這迷思之後,回到本心,重新思考「美」是什麼?人們開始回頭撫摸祖父輩留下的器物,手工製作加上時間的摩挲,多了一種溫度,捨棄工業產品的冰冷,從日常使用的器物中找尋生活的美感。

 
   
 
 
章格銘思考手做物品不如機械成品完美,所以人們捨棄它,但是,如果把缺點變成優點呢?土的表面刻意埋入鐵,再上青瓷釉,燒成後形成斑點,反而成為視覺焦點。茶壺,杯子配上木製柄,視覺上異材質完全不衝突,但是如何接著呢?他嘗試過許多黏膠,最後找到一種適合的。木材的品種與處理,章格銘也下了一番工夫,選料、儲存、蒸煮、去皮等,每個細項環節都經過仔細處理。
 
章格銘認為藝術不是平鋪直敘的,需要反向思考,如幽默、諷刺、反諷,讓不同角度的思考,增廣思維範疇與深度,在不斷審視中思辨有趣的、好的在哪裡?難能不等於可貴,好不等於特別、華麗、奢華。人生不是用金錢堆出來的,品味也不是由價位決定,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看到自己的優點,就不必追隨大師,心中自然有一把尺去衡量一切事物,不為外物所動,穩如泰山的中定力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