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煉金術士—專訪陶藝家陳繼勝
作者: 黃偉茜 / 陶藝家: 陳繼勝

心之煉金術士 ── 專訪陶藝家陳繼勝                          

文圖 / 黃偉茜

 

    第一次認識陳繼勝,是在台灣工藝研究中心主辦的分享會上,那時他去分享自己參與國外陶藝競賽的經驗。除了聽他豐富的出國領獎經驗外,作品橘紅的色澤,也讓我印象深刻。我對燻燒不熟,但記憶中的燻燒,黑白總是多於紅橘,頂多帶點紫色;即便帶有橘紅紫,也會因為經過煙燻而有股沉重感。但陳繼勝作品中的紅橘是輕盈的,甚至保有粉紅、粉紫,那種「乾淨」的感覺,頓時驅動我的好奇心,馬不停蹄地對藝術家丟出連珠炮彈的問題。在問答的過程中,得知陳繼勝除了創作外,也是一名職能治療師,這種迥異的藝術旅程,感覺就很多值得深刨的故事啊!所以立馬跟他預約了工作室職能治療….阿不,是工作室採訪,很幸運地陶藝家也欣然答應,並慷慨地說,他可以示範創作過程!

 

娑婆世界  2019  50x50x25cm

 

    於是我們一行人,來到陶藝家在苗栗任教的學校,作品們正在那靜靜地等我們。陳繼勝一面準備燻燒的用品,一面被我拷問著各種「為什麼」── 為什麼「生命」這件作品是用圓球來表現?為什麼上面要印字?顏色是怎麼產生的?他說道,因為他對生命的體悟就是圓,既是圓滿,也是循環往復的生命覺察。每顆球象徵著五年的時間,其上的句子,記載著他對每五年生命歷程的深刻記憶與省思。

 

生命2017  每顆約半徑5公分 (照片由作者提供)

 

    這件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那「球」的造型,看似樸實無華,沒甚麼誇耀,然而其上燻燒的自然變化,讓人聯想到宇宙間的星雲。細看隱藏其中的句子,幽微地連結著藝術家生命歷程;由暗到明的色澤,似乎也暗示生命意識的清明過程,是件很耐人尋味的作品。

 

     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陳繼勝接著示範了他如何在電窯,製作出燻燒的效果。首先,將已素燒至一千多度的坯體,浸泡氯化鐵和水大約1:10濃度的液體(圖1),再將作品用鋁箔紙包起來,裡面可視喜好投擲不同的可燃物,示範當天,藝術家是撒了少量園藝用的蛭石(圖2)。最後,放進電窯調至720度,三、四小時後就燒成了(圖3)。(當天因配合採訪時間,所以較快速燒成)

 

1

 

2

 

3

 

燒成結果

 

     陶藝家叮嚀說,燒的過程,必須保持空氣的流通,因為氯氣會揮發出來,對人體有害。而燒成溫度,從500700度不等,溫度低時較偏粉紅、粉紫色,溫度高時偏橘色,然而也視氯化物及包進的物質不同產生各種變化,因此每次都是一個新的實驗與挑戰。由於陳繼勝並非科班背景出身,對於他從何處吸收這些技法,我也很好奇。他說,每次鶯歌陶博館或有陶藝課程的地方,他都非常積極的參與和進修,像這套技法,便是向黃玉英老師在鶯歌陶博館開課時學習基礎,再回來研究的。從作品質感的層次,可以看出創作者的深思熟慮,技法的應用和創作理念恰到好處的融合,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訴說,這正是陳繼勝作品中最難能可貴的特質。

 

突破2016  110x90x0.8cm  (照片由作者提供)

 

   而陶藝,也帶給他職能治療生涯的轉化。如下圖的瓶子,是他上了陶藝家寄神宗美課程的作品。寄神宗美的技法,是將作品造形解構後,局部破片以不同方式燻燒,最後再重組回原本的造形。陳繼勝將這技法,融入他復健科的課程中,恰巧這種「破碎法」,與病人的心靈對應,從而有感而發地跟藝術家說:「老師,這種技法就好像我們心靈的傷口,雖然傷口已經無法消失,我們卻能因為這些傷口,讓生命更美好。」我一直覺得,陶藝是一種「療癒性質」很濃厚的媒材,陳繼勝不僅運用陶藝創作,更透過陶藝,傳遞了美感的精神價值,讓病人在捏塑的過程中,自然而然重新塑造身體肌肉與心靈肌肉,體現了藝術中最美好的一環──感動人心!

 

 

     陳繼勝作品不算多產,卻幾乎件件囊括西方的陶藝獎項,如「斯洛維尼亞2018第四屆UNICUM國際陶藝三年展」、「義大利2017Gualdo Tadino39屆國際陶藝競賽」、「西班牙Esplugues Angelina Alos18屆國際陶藝雙年展」、「西班牙L’Alcora36屆國際陶藝競賽」、「2014澳洲黃金海岸國際陶藝獎雙年展」、「西班牙Marratxí第五屆國際陶藝雙年展」等。如此彪炳戰功,我想除了由於他燻燒技法與創作理念水乳交融外,也因為在職能治療領域裡的人事物,成為孕育謬思的沃土,讓他透過優美極簡的創作,成為一名優秀的心之鍊金術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