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39 152.5x110x62cm 瓷 | 2018-2 184x110x27cm 瓷 |
|
|
2016-52 53x55x48cm 高溫陶 | 2018-8 146.5x100x97cm 高溫陶 |
廖仁義教授認為,徐永旭的創作既是造形的藝術,也是思想的藝術,更是生命實踐的藝術。他透過在陶土上按、壓、擠、撕、捏、點、磋、疊、推等方式,重覆堆疊出無法取代的獨特風格。熟悉徐永旭的人會發現,他的每一次創作都像是在挑戰極限,挑戰媒材的極限,挑戰燒窯的極限,挑戰視覺感受的極限。而這一次,以更大、更複雜與更難掌控的元素組合,再一次挑戰他自己的極限。現場的觀眾幾乎都會好奇問,這樣的作品到底是如何製作而來的,在過程中又是否曾經遭遇哪些困難?對徐永旭來說,技術性的問題早已不是他創作中最大的阻礙,反而是如何在阻礙中找到穩定且可持續下去的切入點,才是他屢屢創新的關鍵。在每一次作品解說中,徐永旭幾乎沒有太多複雜的哲學語彙,也沒有過多抽象的形容。對他來說,其中變與不變的掌握,似乎都在長時間不斷的反覆動作中水到渠成。多年來他把重複性極高的動作習慣,置入了無窮無盡的台階,促使他不斷吸取好的、壞的、不確定的即時反饋,進而在累積中疊加出自己的創作高度。
2018-15(局部) 146.5x100x97cm 瓷
| |
2018-21 228x127x43cm 瓷‧碳纖維線 | 2018-5 79x66x54cm 瓷 |
以〈2018-15〉這件大作為例,裡面除了有貝殼造形與帶狀造形的元素交合外,在大量反覆捏塑的過程中,每十個貝殼造形,徐永旭就會留下一個當紀錄,而這些當成紀錄的貝殼造形就累積成為〈2018-15〉正前方這件〈2018-21〉的線穿懸掛作品。南藝大前校長李肇修認為〈2018-15〉作品有如毛筆揮灑般的氣勢與寫意;而〈2018-21〉則能夠在燈光映照中,留下點綴流動的穿梭之影。然而徐永旭從來都不用太多形容詞彙去描述自己的創作形式,反而更樂於將創作的詮釋權留給每個觀眾,他往往只是在製作過程與技術脈絡上給予解答。他表示此次創作的重要源頭來自於作品〈2018-5〉的新嘗試,讓他長年以來的創作角度與方法有了不同的轉折與融合,也衍生出後續不同空間感的元素組合。在這些他輕描淡寫的造形轉換說明中,有太多與媒材掌握相關的細節,以及看似重複又不顯單調的取捨,如若不是經歷豐富的沉澱與穩重,又怎能在大器的實踐收放之間,達到超越現實的逍遙心境。
2017-25 90x155x26cm 瓷
2017-28 210x618x90cm 高溫陶
2018-1 33.5x129x52cm 瓷
喜歡跑馬拉松的徐永旭提到,每一次展出時都有人問他,創作的極限在哪?他認為自己如果活到80歲時,還能有資格報名參加波士頓馬拉松,那他的創作也必然會繼續創造出其他的可能,標示出極限的新頂點。他的創作就有如他為何去跑馬拉松,重點不是與外界的競爭,而是一場自己與自己賽跑的堅持和態度。徐永旭的自信,讓他的創作勇於挑戰目標設定下的各種可能;他的氣度,則讓他對可能性,始終保持仍有可為的堅持與探索。來到徐永旭的個展,熟悉的人可以看到脈絡,新鮮的人可以找到線索,老朋友則可以感染到他的氣度。他的作品不落款也沒有命名,指印與掌紋成為他獨一無二的身體簽名,時間與編號成為最簡單與直接的紀錄與符號。在只有白與黑的單純色系中,帶出層次,融合差異,除用陶瓷來表現窯火與土質的掌握,也以陶瓷來詮釋藝術的永續與無窮。他的創作始終誠如多年前對我曾說過的話,在追求極限的那條界線中,作品即是整個過程的紀錄,當作品完成並展示的那一刻,他也就跳出來成為第一個的觀者,既面對作品,也檢視自己。
2018-11 168x318x45cm 高溫陶
2018-19 112x75x23.5cm 瓷
展覽資訊
大器逍遙 ─ 徐永旭個展
展期:2018.11/2-12/8
地點:双方藝廊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時間:週一至週五 10: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