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20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迎向百花勝放的臺灣陶藝春天 (下)
作者: 杜文田
迎向百花勝
迎向百花勝

承上篇以分類介紹的方式記述此次台灣陶藝的精采之作,歸納出「仿生擬物」與「心手相應」兩大造形特色的派別,此篇將持續探討陶藝雙年展中,台灣陶藝創作的表現特色。

釉彩派

深海藍、迷霧紫、幾許閃光粼粼的多面角錐體,定錨在北極的冰山群中。神秘冷靜的外表,內在含藏著謝嘉亨對色彩的熊熊熱情,在窯火煅鍊中燃燒固著;釉色歷經重疊、擴散或流動的鋪陳,多次高溫(1260°C)還原燒成,將來自熱情西班牙的閃光釉變換出冷調的氣象。

中空的圓餅造形彼此連接形成結構體及群組,充實溫和的黃色釉料包覆著它們,在空間中形成引人側目的視覺主體。表面斑駁的藍、刻痕與蝕洞,界定了黃色覆蓋的圓滿原形,王安佩寓意於形,透過底座上黑玻璃的映照,發出物件獨具存在感的聲明,不搶眼卻印象深刻。

謝嘉亨《寧靜的力量》 56x70x56 cm 2
謝嘉亨《寧靜的力量》 56x70x56 cm 2
王安佩《圓形.原形 #6—扶持》 120x60x28 cm 2
王安佩《圓形.原形 #6—扶持》 120x60x28 cm 2
劉榮輝 《凝.霞》 248x17x243 cm 20
劉榮輝 《凝.霞》 248x17x243 cm 20

風雲變幻,電光火石,藏匿在時光漫步裡的色彩:虹霞、青靄、餘暉…在作品中被捕捉記錄了下來。劉榮輝以陶板形塑出雲朵造形,賦予如器皿的框架,乘載了從大地的鐵、銅、錳元素高溫(1280°C)還原燒出的紅霞綠靄、雲層遠近交疊間的遮蔽,佐以金勾勒出日光透射雲靄的明亮輪廓;多樣釉彩變化凝聚,宛如一幅立體畫作。

瓷盤上,湖水藍的釉彩看起來在盤面洞蝕穿透、垂流,藉由玻璃底板的映照,可見到盤底的湖水藍釉滴形成了似盤足的作用,是一件令人既感驚奇又迷惑的作品;或許可以當作一件器皿使用也說不定。侯春廷在作品解釋中提及,「未來可以想像,但無法操控全部」,不僅暗示其作品的實驗性,也同時說明了陶瓷形體與釉的表現,在窯燒過程中存在多重變數的本質。

侯春廷 《光之交響曲》100x60x10 cm 201
侯春廷 《光之交響曲》100x60x10 cm 201
Julie & Jesse《卸下衣裳 02—01》75
Julie & Jesse《卸下衣裳 02—01》75
王言然《流行的杯子—仿古釉》300x30x122 cm
王言然《流行的杯子—仿古釉》300x30x122 cm

釉彩是陶瓷的外衣,原料自古取自於大自然礦物,在人類陶瓷經驗累積的進程中,在科學精神不斷的試驗下,誕生陶藝獨特的色彩美學。今日,釉不再僅是保護的功能性或是附隨形體、實踐造形的配角,釉彩成為一項能被研究與獨立表現的素材;來自瑞士與美國的雙人組作品,Julie & Jesse《卸下衣裳 02-01》,即是以卸下陶之彩衣的意象,單獨探討「釉」這項材料實踐在作品上的過程,與其展現的實驗美學。

另一件觀念性作品來自王言然《流行的杯子—仿古釉》,一方面藉由IKEA標準款馬克杯上燒製出東方傳統釉色,為一件流行商品改頭換面,揭示現代陶藝家對於經典釉彩心慕手追的仿古現象;一方面藉由放上木托底座營造出博物館文物的形象,引申出場域機構轉化藝術品價值的機制力量。

結構派

鏤空側面、縱剖面、分隔開來的臉部區塊,像是積木遊戲般的組合成四座頭像,當中夾帶著某些系統性的部位,像是眼球、嘴部、無以名狀的水波,自由無章地彼此架構著,作品《解構.結構》呈現出由內而外崩發的狀態,塊面形成空間錯置的視覺,是一件具有未來主義特色的動感雕塑。製作模型或運用模型,先注漿成形或置入陶土壓模成形再脫模翻製,其過程本身即為一種結構的轉換。

簡志達《解構.結構》180x80x45 cm 201
簡志達《解構.結構》180x80x45 cm 201
Dawid Zynda《夜與死亡》
Dawid Zynda《夜與死亡》

另一件也有著分割再組合的結構造形特色,形塑出動態人物般的抽象作品,來自波蘭的Dawid Zynda《夜與死亡》,或可作為造形手法上的對照。

從青銅器皿「鼎」的形象符號中拆解開來,透過壓模成形、手塑重組建構出新的詮釋,丁有彧的作品《現代化—社會結構—共生》從容器歷史意義的探討開始,逐步開展至當代社會文本的演繹,於實體操作與象徵意義上,徹底運用了結構形式。

以聚集眾多單位而成整體的結構方式,可見於《2019皮毛》作品上。尖硬的陶瓷細管聚集起來,形成了起伏波動、彷彿有柔軟觸感的表面;作品在壓模量體的均勻一致性中,以排列組織的方式操縱著群體的動向,構成抵禦保護的隔離介質,具有自然界裡生物原始本能的印象。皮毛在現實世界中的印象也提醒著:人類利用資源以求溫暖,動物在無辜中面臨死亡的殘酷。

丁有彧《現代化—社會結構—共生》150x150x180 cm
丁有彧《現代化—社會結構—共生》150x150x180 cm
張曜昌《2019皮毛》 91x19x95 cm 2
張曜昌《2019皮毛》 91x19x95 cm 2
曾祥軒《微觀花軸體》 27x3
曾祥軒《微觀花軸體》 27x3
木野智史《颪—螺旋》90x90x46 cm
木野智史《颪—螺旋》90x90x46 cm

另一件驗證自然法則的作品《微觀花軸體》,在創作者的詮釋下,以花軸上的雌蕊、子房以及來自雄蕊的花粉,作為創作的語彙,形成一件體現「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之詩意的陶瓷物件,引人關注大自然中存有的結構,也可視為天地世間運作系統的一種參照與靈感起源。

《颪—螺旋》以高難度的螺旋形式展現瓷土生命力,創作者以拉坏的方式保留土塊漸向外延展的力道,加強瓷片螺旋造形時的應力,並且在還原氣氛燒製青瓷的過程中,一體成形、一氣呵成,優雅地維持著如風一般的輕盈線條。

一暖一冷兩色系的造形瓷碗,以瓷土色泥推疊成形,作品《惟心》看起來清亮透明、色彩給予人和諧喜悅之感。創作者藉用氣球於窯燒之前支撐瓷土薄透脆弱的質感,於適當的乾濕度之際取下,一氣呵成的記錄了瓷土在窯燒前後—柔軟與堅強的結構樣貌。

王元德《惟心》 46x20
王元德《惟心》 46x20

放眼國際,因著病毒疫情的關係,許多仰賴海外運輸的國際陶展都添加了變數:今年開展的韓國京畿道國際陶瓷雙年展 (KICB 2021),於三月公布初選名單,將改為線上展出的方式;其中恭喜陶藝家卓銘順以創意十足的茶壺為台灣唯一入選者。原訂於去年舉行的第12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三年展 (MINO),展覽預計延宕至今年秋天。2020年第61屆義大利法恩札雙年展 (MIC Faenza) 選出的參展者無實體授獎與展出機會,改為線上論壇方式宣傳作品。原定今年舉辦的羅馬尼亞克路治 (Cluj) 陶藝雙年展延至2022年。

臺灣位處地理島國的環境思維,向來在於不斷抵禦或迎接四面八方而來的挑戰刺激,陶藝雙年展作為國際創作競賽機制的平台,與此狀態相似;承如評審委員張清淵教授於評審專文中所指涉,全球趨勢中的2020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接收到不同文化體的挑戰,況且在疫情影響下的台灣仍然辛苦幸運地完成了此屆的展出,「對臺灣來說是一個重要且特別的一年」。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