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約走入習慣所產生的反覆思考 ——探「日日食用 黃虹毓」個展
作者: 張碩尹 / 陶藝家: 黃虹毓


 

簡約而明亮的環境

  踏入青青土氣,觀展者都能夠馬上被明亮開闊的展區所吸引,越過進門的常設展區,踏入主要展區後,黃虹毓展品的色彩都是以簡單為主,我想撇開展品本身最具備的魅力之外,獨具的特色是木製的展架,展架呈現的是木材本身的木紋及色澤,沒有過多的粉飾,這樣的展架無疑還原了創作者在歐洲駐村時展覽的習慣及特點,在歐洲的展覽方式同樣是以簡約風格為主流,有了簡約的木製展架再回過頭去觀賞展覽,呈現了相互加分的效果,也與展覽的主旋律相互呼應。

 

 

 

連結

  日常生活中對於器皿的使用,我們會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呢?台灣在於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可以說是相當頻繁,而在這之中塑膠材質的比例佔據了絕大部分;當回歸到黃虹毓親身駐村時的體會,發現這些塑膠的餐具在某種程度上創造了連結,若我們仔細去思考這個「連結」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層面,首先「消費」正是開啟連結的起點,舉例來說,放眼國際任何購物的終點都會是有容器去放置購買之物品,因此在不同地點所做的消費和所使用的容器就創造了一份連結,塑膠製品為主流的容器,那麼不論是在任何地方都會是以這樣的容器來為內容物做總結,回歸到器皿的使用上就可以因為消費的行為來去作為連結。接續消費所產生的連結,黃虹毓提到陶瓷在器皿容器上是一個崇高的理型,在當代的社會中我們若是能夠使用陶瓷的器皿,會給予我們一種質感提升的感受,但在這樣情況之下又會產生了一份連結,曾幾何時塑膠的製品被創造問世之時,這樣的媒材所創造的器皿蔚為風行,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塑膠製品正是理型的最佳展現,但隨著時代背景的遷移,我們對於理型的定義以及媒材都產生了改變,但這理型的概念產生了連結,這份連結正是古今對於理型的概念之轉變,雖然同為理型,但隨著時間的推演以及整體環境的改變,我們對於理型的定義產生改變。最後,面對展品,倘若僅僅透過雙眼去觀賞會產生一種錯覺,所有的展品都會有著我們所熟悉的塑膠餐具所擁有的紋理,透過觀賞這些紋理,觀賞者會藉由塑膠餐具呈現在陶瓷展品上的紋理,反思對於器皿的真正意義,這無疑也讓塑膠器皿與陶瓷產生了連結。

 

展覽整體的空間簡約不複雜,觀展者可以輕易瀏覽整個展覽。 

 

反思

  就由觀賞日日食用的展覽,我想最深刻的反思是在環保以及消費型態的議題,每一件展品的呈現都是將臨時性的塑膠餐具刻劃在陶瓷媒材之上,臨時性與永久性在這一個時刻產生的衝突將最大化,但這樣的衝突卻也是推動觀賞者反思的最佳方式,有了衝突,我會去思考何謂塑膠餐具、器皿的臨時性;有了衝突,我會去思考陶瓷給予的永久性究竟是站在一個甚麼樣的角色;有了衝突,我才會將兩者提出比較;最後,有了衝突,我才會去思考當具備永久性的媒材將臨時性的媒材合而為一時,會有最關鍵的反思,就是「習慣」。 

  衝突所匯集的總結是「習慣」,如果單純反思環保以及消費型態,我想這並沒有辦法完全體現展品所具備的意義,推及過去,遠在工業化之前也就是塑膠製品被創造之前,當沒有這種一次性的器皿出現之前,我們並不熱衷於使用任何一次性的器皿,而當出現之後,這樣的方便性便讓普羅大眾的習慣有了本格上的改變,而這份習慣才是追本溯源所產生的環保及消費的議題。 

 

【展覽資訊】

日日食用  黃虹毓個展
'Daily Routine’  Huang hung-yu

展期:9/6 () ~10/6 ()
地點:青青土氣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西寧街28
電話:06-221 6739

 

**展覽展架木作的設計,同於歐洲慣用於工藝展品展覽的簡單木造展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