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翔 楊文霓 2011
包容2005-3 蔡榮祐 2005
型花器 陳實涵 1992
洋洋得意 曾明男 2010
流(左)&清(右) 李亮一 1998
流泉 張繼陶 1989 愛情 連寶猜 2000
在第二個主題「材質探索與陶藝領域的擴張」中,彷彿近年來在各大比賽與展場中不斷帶來驚艷的各件作品,又一一團圓回歸了。這些陶藝家在時代洪流裡不斷衝撞的實驗精神,讓陶藝所有的材質與形式在燒製完成時,像似都被符號化,所有的符號都有其無窮的意義縱深,每一層意義都可以被拿來和其它意義雜交、編織在一起,形成新的意義。台灣當代陶藝的多元面貌在此邁向更深層次的思考。每一種形式,不同的融合,任何的詮釋,都成為養分與可能。在這裡也正式看到台灣陶藝脫離既有侷限與羈絆,大放異彩,展現創新嘗試下的開創與新希望。
失落的尊嚴 李永明 1998 石雨傘 邱建清 1998
豆腐裝置 陳景亮 2001
協商 孫文斌 2006
重生 范仲德 1996
切面木把霜釉咖啡杯組 劉世平 2007
敬天 李懷錦 2016
機能構件─食趣NO.1 鞏文宜 2011
記憶‧物件‧景(四) 李國維 2013
來到第三個主題「新世代的交響」,這裡呈現的是台灣35歲以下的年輕世代陶藝精選。這區的作品透過轉化詮釋與擬真再現,體現出真實世界裡的殘缺,也似乎在提醒人們真實世界裡經常被忽略的某個部分。年輕世代的優勢在於更沒有包袱地勇於表達與體現,當絕大多數人都用某種模式思考問題的時候,他們用陶藝創作在關鍵問題上展現不同模型的思考方式。他們把人們在真實世界裡習慣忽略或丟棄的某個部分,通過陶藝創作的轉換方式,又撿起來再提醒一遍。透過他們的創作,觀眾看到的已不再是單純的結果,而是經由創作所引發的提問與回饋。
飛翔 盧嬿宇 2011
欲力 楊宗嘉 2018 有一種臭,叫臭臉 陳郁嵐 2018
存在的方式 湯季婷 2017
我形 施姵伃 2018 癒 段宇芊 2018
「陶響世代」,有上一輩對傳統與異國文化的回響,有陶藝家追求改變與突破的不同凡響,也有年輕世代對現實與忽略的反響。這些由不同的世代與觀點所傳遞的聲響,共同譜出這場台灣當代陶藝的交響盛宴。不論是喜歡傳統或現代,亦或是正在學習與創作多年的陶藝工作者,這都是一場不看可惜的難得盛會,更是觸發思考與品味嚐鮮的陶藝薈萃。
展覽資訊
陶響世代 ─ 探索臺灣當代陶藝
展期 I:2018.9/20 - 10/12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際展覽廳(教研大樓1F)、大漢藝廊(教研大樓B1)、
大觀藝廊(教研大樓B2-1)、真善美藝廊(教研大樓B2-2)
地址:新北市22058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電話:(02) 2272-2181 ext.1425
時間:平日9:00-21:00 / 假日9:00-17:00
展期II:2018.09/29 ─10/28
地點: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B1陶藝長廊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
電話:(02) 8677-2727
時間:平日9:30-17:00 / 假日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