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燒一窯吧
作者: 郭雅玟 圖:郭雅玟
來燒一窯
來燒一窯

柴燒陶器的製作過程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讓我們一起來燒一窯吧,看看柴燒陶從初期準備到最終成品誕生的完整流程,一窺其間的各種謹慎細節。

步驟一:窯的設計與構築

開始燒製之前,設計並建造一座柴窯是第一步。柴窯的設計直接影響最終作品的質感與效果,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火路、落灰積聚的位置、窯體的溫度分布等。橫焰窯適合作品有明顯陰陽面效果的燒製,倒焰式窯可以減少作品的陰陽面效果,降低作品變形的風險。

窯體的選擇與設計,根據所需的燒成溫度來決定。確定想要的燒成效果後,要仔細規劃窯體投柴口的吸氣量與煙囪的排氣能力,還有火路設計、火膛大小、煙道結構等,若需要其他操作效果,擇需規劃額外的側投口、插板等裝置以達到理想的燒製效果。

窯的設計與構築
窯的設計與構築
步驟二:燒窯前的準備與製作

窯體完成後,下一步便是製作陶器和準備薪柴。臺灣的柴燒陶器多以不施釉的裸燒為主,近年上釉後柴燒也逐漸風行。裸燒是直接利用泥土與柴火的交互作用來呈現作品的自然質感。對於以此為主的柴燒作家而言,泥土的選擇至關重要。許多作家為能找到最滿意的作品表現,會親自到各地採集土礦,然後經過洗土、篩選等繁複的工序,把原始土礦整理成可用的黏土,接著試燒了解其土色與溫域後,進行混土配置,來達到最理想的燒製效果。

找到想要的泥料後,可以開始製作作品,製作完成的作品需要在入窯前充分乾燥,同一時間也需要準備好燒窯所需要的薪柴。臺灣的柴燒窯所使用的薪柴多數取自修剪的果樹、伐木場廢棄的邊材等。然而,隨著柴燒藝術的普及,薪柴的取得越來越困難且昂貴。如何以最少的薪柴達到理想的燒製效果,成為許多作家們研究的課題。而事前薪柴的整理,須依照乾濕度、粗細、長度、種類等精心分類,以保證燒窯過程的順利進行。

配土
配土
整理薪柴
整理薪柴
步驟三:排窯與入窯
排窯
排窯

作品和薪柴都準備妥當,接下來就是排窯與入窯。排窯是整個燒製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它決定了作品的最終質感和效果。在排窯時,排窯者需要根據每件作品的形狀和期望的燒製效果來設計作品在窯內的放置位置與擺放方式。這裡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作品的正面朝向、火路的走向、木灰的沉積、泥料的溫度等。

柴燒時,木灰會在高溫下熔融並形成自然釉質,因此作品與窯具、作品與作品之間除了需要保有適當的間距,以要製作柴燒特殊的隔離墊片,來避免作品因熔融釉質而相互沾黏。這類的自製隔離墊片造型多元,也可以選擇以自然隔離材如:貝殼、稻桿等低溫燒製如備前式的火痕效果,允許作品相互堆疊,並利用稻草等材料製造出特殊的火痕。排窯過程往往需要多次調整,窯內作品的疏密皆需細心規劃設計以達到預想的效果為止。

步驟四:點火與燒窯

完成作品排窯並封好窯門後,虔心祭拜窯神祈願燒窯順利,接著就開始點火與燒窯。燒窯是柴燒陶創作過程中最耗時、最具挑戰性的環節。點火後,窯體開始逐漸升溫,司火者需要根據窯內溫度的變化和火焰的狀況,進行木柴的投放和風量的調節。過程中,司火者既要遵循預先設定的溫度曲線,又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在臺灣,柴燒的燒製時間通常為三到五天,也可以24小時內完成或燒製超過一週以上。長時間的燒窯對司火者的體力和耐力都是極大的考驗。司火者必須在燒窯過程中不斷觀察窯內的火焰和作品的變化,判斷何時需要增加薪柴、調整進風量或進行其他操作,如投碳、入鹽、還原氣氛等。燒窯的最終目標是達到預期的效果,並使窯內的作品呈現出理想的質感與色澤。所以總燒窯天數與操作模式沒有標準,端看作者對窯內作品的規劃與設計。

燒窯
燒窯
步驟五:封窯與降溫

燒窯過程達到預期效果之際,便可封窯停止加柴。封窯後需要等待窯體緩慢降溫,通常需要數天時間,確保作品不會因為溫度變化過快而破裂。降到適合的溫度約莫100度以下,即可開窯取出作品。


步驟六:出窯與整理
開窯囉
開窯囉
出窯
出窯
整理作品
整理作品

開窯後的第一步是退炭,將窯內殘留的炭塊清理乾淨,然後小心翼翼地將燒製好的作品取出。由於柴燒過程中的自然落灰釉質會使作品表面產生沾黏,因此出窯後,作品需要清理和整理,去除多餘的釉質和灰塵。這是既費時又需要極大耐心的過程,任何操作不當都可能導致作品損壞。正是這些細節的處理決定了柴燒作品最終的質量與價值。


柴燒陶藝的魅力無疑來自於這種自然與技藝的融合,每件作品具皆獨一無二,是自然與工藝碰撞出的結晶。

臺灣的柴燒陶藝,無論是窯體的設計、薪柴的準備,還是燒窯過程中的精細操作,每一步都凝聚了陶藝家的智慧與心血。隨著柴燒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陶藝家開始探索柴燒的多樣性與可能性。每一次燒窯,都是一個新的挑戰與學習的過程。透過這些不斷的嘗試與改進,柴燒陶藝不僅得以傳承,還在現代的創作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