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雋永的璀璨詩篇──陶藝家陳芳蘭的窯火情
作者: 莊秀玲、圖:陳芳蘭
學陶經歷
陳芳蘭 茶海 2019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10.7cm×9cm×8cm
陳芳蘭 茶海 2019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10.7cm×9cm×8cm

1966年出生於高雄的陳芳蘭,1987年自東方工專美工科畢業。她是在專科四年級選修課上第一次認識陶瓷媒材,當時即自覺不善於繪畫,於是試著以陶藝為新的方向,並期待能成為未來的志業。1987年和姐姐北上找工作,幾番周折,來到陶藝家李懷錦在北投的工作室,從簽約學徒開始做起,隔年隨李懷錦進入樹仁殘障福利基金會教授繪畫與陶藝約一年左右。兩人相知相伴,於1992年結婚並遷居烏來,以瓦斯窯燒製實用器皿為生,同時也熱衷實驗柴火坑燒、瓦斯窯鹽釉燒等不同的表現技巧。陳芳蘭是於此時開始獨立製作實用器皿,並參加聯展與競賽。

陳芳蘭
陳芳蘭

嚮往山林生活的倆人,為尋訪鹽釉窯燒的機會,於1994-95年間移居高雄寶來。因緣巧合下,李懷錦於1999年協助六龜國中及鄰近陶友築建柴窯並協力燒柴;但與此同時,出生不久的小女兒住進加護病房長達9個月,後續長期陪伴與照顧的工作,成為陳芳蘭時間分配的首要選項。爾後,對燒薪柴頗有心得的李懷錦,分別於2002年寶來住家、2008年於檨仔腳,蓋了自己的柴窯;而她,雖忙於照顧家庭,也總是鼎力相伴、協助。但天公不作美,2008年的卡玫基颱風,將柴窯、工作室、住家和幾乎所有的家當,無情地摧毀殆盡。所幸,突來的災厄沒有讓倆人離開陶藝太久;風災過後,全家暫居杉林大愛社區,約莫十年之久,期間倆人以陶藝之名,積極投入社區營造與創生的工作,協助自己與受災戶們重見希望。

如今,一切苦盡甘來,幾年前他們在杉林鄉間購置了一處老屋,就是去年,遮風避雨的住家與工作室終於翻新落成。新處所依然是以山林為鄰,雖是淺山,動植物生態仍多樣精采;工作室不再是過去受天候影響的半開放空間,也有了能好好煮飯、好好吃飯的專屬地方,加上小女兒的生活作息也穩定就緒。此時,對陳芳蘭來說,正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自在地堅持,點滴成為雋永

一路以來,陳芳蘭這雙作陶的手沒有停過。她提及,幾乎每天都會找時間接觸陶藝,沒有特別規劃或期待,只是盡量動手去做,身邊有什麼材料,不挑的,隨時上手,就是且珍惜、且享受著自己與陶瓷互動的親密片刻,猶如一段療癒自己的小時光,歡喜自在地滿足自己。

陳芳蘭對土坯的質量要求不高,即是因為過去慣常隨手取用他人用剩或即將被廢棄的土料,或已經混雜了多款土料的雜土。現在她的習慣是,不使用新土或純練的土,還會刻意加入其他土料,如別人認為有雜質的,或從土地裡挖出來的原礦土,或含鐵質較高、有小石頭的土料等,太乾淨的土反而用不習慣。過去應是珍惜資源的心情,而今,養成了習慣,喜歡作品出窯後,表面質地與色彩有更多元的可能性與豐富的樣貌。

她的作品主要以手捏或拉坯的方式塑形,通常會視當下時間的多寡,估量可以完成的工序,再決定要做那些品項,不會分段製作,也就是不太有等坯乾的程序,或坯乾後再修坯的過程。亦即,在土坯柔軟濕潤的當下,便想辦法完成塑形,而這沒有標準程序,每次的狀況都不同,最後的成形樣貌也就不太一樣。即是,當下一氣呵成地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不多加修飾,後來也會選擇保留當下手作的痕跡。

她也沒有特別喜歡某些釉藥或化妝土,多是隨意隨興為之。她提及,風災過後,很多釉藥配方都遺失,因此現今沒有太多釉色可以使用,所以盡量以不同的上釉技巧,增加釉面表現的豐富度;又說道,因為耳朵無法接受噪音,所以不會使用噴槍上釉,主要是徒手完成上釉或化妝土的工序。例如她會使用海綿或筆,以即興創作的方式,混搭不同的釉藥或化妝土,層層疊疊地去塗繪,有點像是畫油畫一般,交錯地或厚塗、或薄塗、或留白等,期待出窯後有豐富的表面肌理與色彩。

陳芳蘭 茶海 2023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7cm×9cm×8cm(4件)
陳芳蘭 茶海 2023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7cm×9cm×8cm(4件)
陳芳蘭 壺側把壺 2024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8.5cm×10.3cm×7cm
陳芳蘭 壺側把壺 2024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8.5cm×10.3cm×7cm
陳芳蘭 茶罐 2024 柴燒 投炭 11.7cm×11.7cm×11.7cm
陳芳蘭 茶罐 2024 柴燒 投炭 11.7cm×11.7cm×11.7cm
多次覆燒的豐盈之路

陳芳蘭的作品以瓦斯窯還原燒為主,或柴燒,或瓦斯窯還原燒後再進行高溫燻燒,並以多次進窯覆燒為特色。對她來說,陶瓷迷人之處在於,經過窯火淬鍊所呈現的陶瓷獨有的質地與色澤;這是指陶瓷表面的釉藥,在窯火裡進行還原作用後,能形成較接近大地的質地與色澤,散發質樸、深邃的視覺感受。

她並不執著作品得一次燒成,如果釉色表現不是那麼滿意,會再添加幾筆或幾處、或相同或不同的釉藥或化妝土,再進窯燒一次或二次以上,或進入不同窯爐、不同燒成技巧,再試試;而這,沒有標準程序,也沒有任何限制,想覆燒就去嘗試,作品燒壞了就壞了,她是十分自在的。特別是釉面燒濁了或壞損了,她不會放棄,重新整理後再入窯燒製,再次經歷窯火的淬鍊,便有重獲新生的可能性,或者,得再次入窯,也無妨,只要還有可能性、還有希望變得更好,都不輕言放棄。如她從生活現實裡磨練而得的醇厚、豁達且堅毅的性格,陶瓷經歷多次覆燒的淬鍊,也能成就厚實豐饒的底蘊。

如同2018年這只經過金缮修復的茶碗。原本釉燒後被摔裂的茶碗,作者將不同的碎片,重新以不同釉藥、不同上釉技巧,或進瓦斯窯、或入柴窯,或再以高溫燻燒,次數不等的覆燒過程後,再以金缮技巧回復茶碗的形貌。這只茶碗彷彿有股強大能量,無懼於散聚離合,也無畏於差距嫌隙,各自訴說了不同淬鍊後的精彩,也能安適於本份、本位之上;猶如作者的人生歷練,從生活裡琢磨出來的富饒,就是這樣強大的底氣,開展出全新的生命力。

陳芳蘭 壺側把壺 2020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9.5cm×10.3cm×7cm
陳芳蘭 壺側把壺 2020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9.5cm×10.3cm×7cm
陳芳蘭 提樑壺 2018 拉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高溫燻燒 10.2cm×8.1cm×11.5cm
陳芳蘭 提樑壺 2018 拉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高溫燻燒 10.2cm×8.1cm×11.5cm
陳芳蘭 茶碗 2018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12cm×12cm×8cm
陳芳蘭 茶碗 2018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12cm×12cm×8cm
陳芳蘭 茶碗 2018 分別由柴燒、瓦斯窯、高溫燻燒不同燒製方式再以金缮拼接 12cm×12cm×6.5cm
陳芳蘭 茶碗 2018 分別由柴燒、瓦斯窯、高溫燻燒不同燒製方式再以金缮拼接 12cm×12cm×6.5cm
宛如大地一般的富饒

為克服作陶時間零碎的窘境,長時間下來,陳芳蘭養成她隨時可以開始、也隨時可以停下來的習慣,正是這些順著日常生活節奏而點滴累積的作陶習慣,成為她的創作模式與規律,也成就了她的創作風格與作品樣貌。

她的作品通常尺幅不大,都在她的手掌心之上,她是用手、用身體的記憶去完成每一件器皿,全在當下的身心狀況與思維反應下完成每一件作品的。面對土料、表面裝飾以及燒成方式的選擇,她看見且驗證了,以節約、便利、珍惜的態度所獲得的回饋,是富饒、豐盛的。她選擇了這樣的富饒之路,在土料、釉料無多作選擇的情況之下,自在隨性地裝飾表面及多次窯火覆燒的結果是,如大自然裡,如大地的色澤般,無色無相,無時間感、無空間感,卻醇厚深邃、富饒雋永,一股安穩心緒、撫慰人心的暖流由升。

陳芳蘭 茶罐 2018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高溫燻燒 6.5cm×6.5cm×9.5cm
陳芳蘭 茶罐 2018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高溫燻燒 6.5cm×6.5cm×9.5cm
陳芳蘭 茶罐 2019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7cm×7cm×9cm
陳芳蘭 茶罐 2019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 7cm×7cm×9cm
陳芳蘭 壺側把壺 2015 拉坏製作 柴燒 8.5cm×10.5cm×7.3cm
陳芳蘭 壺側把壺 2015 拉坏製作 柴燒 8.5cm×10.5cm×7.3cm
璀璨之果,源自於用心生活
陳芳蘭 茶罐 2018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高溫燻燒 6.5cm×6.5cm×9.5cm
陳芳蘭 茶罐 2018 手捏製作 瓦斯窯還原燒&高溫燻燒 6.5cm×6.5cm×9.5cm

20餘年來,生活現實的波折讓陳芳蘭領悟到,當下無法完成的、不盡如意的,無須勉強,將自己困於憂心苦楚之境,只是與自己作對,於事無補。在這場人生歷練中,身為人母、人妻的她,已尋得安穩自己的力量,也琢磨出屬於她的悠居山林、踏實生活的節奏與興味;而身為陶藝工作者的她,則是在操心勞動的生活夾縫中,以無比的毅力與歡喜,隨時隨地拾起一塊土,朝向自己的夢想前進。

這位認命又豁達、不強求亦不輕易放棄的陶藝家陳芳蘭,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在生活的淬鍊中,慢慢地長出屬於自己的、也屬於臺灣的美的品味與樣貌。這是用與大自然交疊、與生活交融的生命情懷,以窯火反覆淬鍊著為生活打造的實用之器,詮釋與散發出大自然裡、生命內蘊裡的富饒與璀璨的生命之光。


★原刊載於《藝術家》,第600期(2025.05),頁340-343。

你可能還有興趣
其他相關文章資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