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蘭的作品以瓦斯窯還原燒為主,或柴燒,或瓦斯窯還原燒後再進行高溫燻燒,並以多次進窯覆燒為特色。對她來說,陶瓷迷人之處在於,經過窯火淬鍊所呈現的陶瓷獨有的質地與色澤;這是指陶瓷表面的釉藥,在窯火裡進行還原作用後,能形成較接近大地的質地與色澤,散發質樸、深邃的視覺感受。
她並不執著作品得一次燒成,如果釉色表現不是那麼滿意,會再添加幾筆或幾處、或相同或不同的釉藥或化妝土,再進窯燒一次或二次以上,或進入不同窯爐、不同燒成技巧,再試試;而這,沒有標準程序,也沒有任何限制,想覆燒就去嘗試,作品燒壞了就壞了,她是十分自在的。特別是釉面燒濁了或壞損了,她不會放棄,重新整理後再入窯燒製,再次經歷窯火的淬鍊,便有重獲新生的可能性,或者,得再次入窯,也無妨,只要還有可能性、還有希望變得更好,都不輕言放棄。如她從生活現實裡磨練而得的醇厚、豁達且堅毅的性格,陶瓷經歷多次覆燒的淬鍊,也能成就厚實豐饒的底蘊。
如同2018年這只經過金缮修復的茶碗。原本釉燒後被摔裂的茶碗,作者將不同的碎片,重新以不同釉藥、不同上釉技巧,或進瓦斯窯、或入柴窯,或再以高溫燻燒,次數不等的覆燒過程後,再以金缮技巧回復茶碗的形貌。這只茶碗彷彿有股強大能量,無懼於散聚離合,也無畏於差距嫌隙,各自訴說了不同淬鍊後的精彩,也能安適於本份、本位之上;猶如作者的人生歷練,從生活裡琢磨出來的富饒,就是這樣強大的底氣,開展出全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