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會的風,洗鍊之景―觀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作者: 朱珮儀 圖/朱珮儀
精緻凝縮的作品們。前方為安藤千都勢的作品〈低語縈繞在耳邊〉,2023,瓷土 拉坏成形、千花鑲嵌 電窯1250度,115x20x12cm
精緻凝縮的作品們。前方為安藤千都勢的作品〈低語縈繞在耳邊〉,2023,瓷土 拉坏成形、千花鑲嵌 電窯1250度,115x20x12cm

19世紀因民生需求,鶯歌當地土質合適燒製陶器,開啟了陶燒之鄉的歷史。二百餘年的光陰流轉、社會變遷,陶瓷小鎮歷經幾波產業興衰,在21世紀走過二十來年的年歲裡,肩負地方陶瓷文化復振與產業創生要角的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已迄10屆的「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以下簡稱陶雙展),在2024年收到來自全球66國共計827位創作者的1216件參賽作品,創下歷來紀錄新高,與同年舉辦的日本美濃陶藝三年展的競賽收件紀錄相較,能見度也不遜色。陶雙展在全球陶藝領域中刷亮小鎮的名字及歷史,週期性吸引國際陶藝好手奔赴競獎、愛陶者追隨醉賞,形成一股與世界交會的風,是土與火捲起的文化對話。

凝縮裡挑戰

自20世紀中葉後半起東西方陶藝界風起雲湧的美國工藝運動、日本走泥社前輩們的諸多探索,解開了以往陶藝認識及創作的功能性限制,定義了現當代陶藝。當以土為材質的創作思考新世界被打開,陶藝創作者得以更大自由地悠游在陶藝宇宙中。而今,透過公開競賽、教學研究、創作實踐等各面向活動,創作者在這不斷擴充的陶藝領域,持續挑戰眼前既有的常規、慣習、傳統,反映社會之變遷、文化之流動下更富包容力的生存世界。

本屆陶雙展,循該展覽機制的設定,為競賽年,因此並未設置展覽主題。儘管如此,這些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作品,不同於過往這類大型國際展覽的震撼感或奇觀化,多數散發純熟、精緻、純粹、洗鍊的趨向。

推測這樣的樣態是出於客觀的徵件規則:一來作品的尺寸限制於長、寬、高各不超過150公分,再者也由於運送機制的調整,作品往返運輸費用由創作者和博物館各承擔一趟,同時作者也需擔負作品展期以外的保險投保。或許是在綜合這些多項條件的限制與評估下,多數創作者創作或挑選參賽作品時,致力在有限的作品規模內,琢磨出細膩、精緻、凝鍊、輕盈的視覺展現。反觀臺灣藝術家的地主優勢,如楊雅晴的作品得以發揮逼臨徵件規模上限的自由。

無論是小巧精煉或臨界尺寸上限的參展作品,同樣將創作意識、脈絡、手法、技巧等訊息,見微知著地凝縮在有限尺寸內,持續挑戰觀者如何感受其間的騷動,以及怎麼指認其中的挑戰,這是內行人的對話交流之所,以成熟的作品印證現當代陶藝的種種可能和樣態;同時,這些純熟、專業的作品和對話,也成為一般民眾或初學者的入門線索,從中得到興味或啟示。當然,看展之外,透過展覽相關的導覽、大師工作坊等活動參與,或是利用陶博館圖書資料室中特闢的陶雙展書區,遍覽瀏覽歷年專輯,都是深入這場當代陶藝盛宴的門道。

台灣新生代陶藝家楊雅晴作品〈綿延〉,2022,陶土、釉藥 土條成形、纖維浸漿 瓦斯窯1200度,140x100x135cm
台灣新生代陶藝家楊雅晴作品〈綿延〉,2022,陶土、釉藥 土條成形、纖維浸漿 瓦斯窯1200度,140x100x135cm

此外,觀展的空間經驗,整體體驗舒適有序而洗鍊,展呈設計簡約但不流於單調,將空間、動線與作品間的物理關係平衡得恰如其分,既烘托出自競賽脫穎而出之作的高度質感,也微妙拿捏了作品與作品、作品與觀者間足茲進行物理與心理的對話空間,讓觀者能穩下心緒細細感受、品賞、思量。

敏感的觀者,可能會在遇上克里斯提娜•馬奎斯(Christina Marquze)作品〈梢間之光〉時略感困惑,以擠土細線勾勒鏤空葉脈並串繩相連的組件,靜躺檯面上,這似非作者展示原意。作品牌在文字資訊外,另附加作品懸掛的圖片,讓我們意會雖則作者從日語的「木漏」概念出發,但由於臺灣不可測知的地震危機,因而不採懸吊展示。類似的考量也出現在于仁杰黑陶作品〈漪〉的布展上。面對創作的實踐,創作者與展示方如何在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或可預防的人為疏失中,做出對於展呈的對頻、溝通與抉擇,著實挑戰各方對藝術創作的認知理解、貫徹意志與智慧。

展覽現場以曲形為輪廓處理中央大檯面,帶動觀者動線,並以微幅高低差引導視線流轉
展覽現場以曲形為輪廓處理中央大檯面,帶動觀者動線,並以微幅高低差引導視線流轉
西班牙陶藝家克莉絲蒂娜 馬奎斯的作品〈梢間之光〉,2021,瓷土、封蠟麻線 翻模繪圖 電窯、氧化燒成1240度,250x12x138cm
西班牙陶藝家克莉絲蒂娜 馬奎斯的作品〈梢間之光〉,2021,瓷土、封蠟麻線 翻模繪圖 電窯、氧化燒成1240度,250x12x138cm
深時遠見

無庸置疑,這場競賽呈現了長時潛心投入的成果。透過館方的獲獎數據顯示,日籍創作者的獲獎比,在所有參賽國中居冠,60件參賽中有10件入選。雖然專輯中未載明詳細學經歷,網路上稍加查詢後發現,首獎的佐藤雅之及入選的高橋葵、松村淳與高橋生華4人出身自多治見市陶瓷設計研究所。

多治見市與鄰近的土岐市、瑞浪市、可兒市為美濃燒 (Mino yaki)產區,擁有一千三百多年陶瓷生產歷史,迄今仍致力向全世界發散陶瓷魅力,將吸引陶瓷從業人和陶藝創作新生代做為城市目標。由地方政府支持的多治見市陶瓷設計研究所創設於1959年,以人才培育、產業支持和委託測試為運作內容,其中人才培訓透過嚴格的徵選與修業磨練,孕育出日本當代陶藝的頂尖人才,2015年起也向海外招生。

2024年末有幸隨南藝大師生前往參訪該所,在現場觀察到各年級日籍與海外研究生在具有歷史感但設備完備的學習場域裡兢兢業業地研修,以及Lab裡獨立自律自由創作的氛圍,讓人難忘。正如該所所言,修業者在此接受傳統與現代的現實訓練,養成廣泛的知識與技能,開拓新時代的創造力。多治見市深時遠見的持續戮力,從歷來各重要國際陶瓷競獎的肯定,可見其人才接納、養成並開枝散葉的成果與影響力。

日本藝術家佐藤雅之獲首獎的作品〈殼之巢22—05(喧囂 )〉,2022,瓷土 手塑成形 絞胎 電窯1280度,64x44x70cm
日本藝術家佐藤雅之獲首獎的作品〈殼之巢22—05(喧囂 )〉,2022,瓷土 手塑成形 絞胎 電窯1280度,64x44x70cm
日本藝術家高橋葵的作品〈成長〉,2023,混合金屬化合物的中高溫陶土、瓷土 手塑成形、土條成形、電窯、氧化燒成1230度,51x33x30cm
日本藝術家高橋葵的作品〈成長〉,2023,混合金屬化合物的中高溫陶土、瓷土 手塑成形、土條成形、電窯、氧化燒成1230度,51x33x30cm
日本藝術家松村淳的作品〈變換的感質〉,2022,瓷土 拉坏成形、雕刻 電窯1235度,17x17x40cm
日本藝術家松村淳的作品〈變換的感質〉,2022,瓷土 拉坏成形、雕刻 電窯1235度,17x17x40cm
日本藝術家高橋生華的作品〈茶器〉,2022,瓷土 翻模成形 電窯1235度,36x36x9cm
日本藝術家高橋生華的作品〈茶器〉,2022,瓷土 翻模成形 電窯1235度,36x36x9cm
陶藝的未來

當代陶藝的持續想像生成流變,不僅只有創作者單打獨鬥藉作品追問、挑戰這一土火煉就的藝術,以此推展並深掘其邊際和厚度。一如近鄰日本的多治見市、陶瓷設計研究所、相關經濟及文化產業的共構共好關係,陶雙展做為鼓動城市生命的一環,發揮其文化的交流性、包容度,也創造城市的延續性,當產經、藝文、社政環環扣連的交織網絡彼此成就,生存其中的大家,因而受惠城市永續的未來。當然,競賽必定有其規則,後續發酵仍待持續觀察,持續近悅遠來的吸引力、包容性,將成就具對話性、活力十足的發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