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中葉後半起東西方陶藝界風起雲湧的美國工藝運動、日本走泥社前輩們的諸多探索,解開了以往陶藝認識及創作的功能性限制,定義了現當代陶藝。當以土為材質的創作思考新世界被打開,陶藝創作者得以更大自由地悠游在陶藝宇宙中。而今,透過公開競賽、教學研究、創作實踐等各面向活動,創作者在這不斷擴充的陶藝領域,持續挑戰眼前既有的常規、慣習、傳統,反映社會之變遷、文化之流動下更富包容力的生存世界。
本屆陶雙展,循該展覽機制的設定,為競賽年,因此並未設置展覽主題。儘管如此,這些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作品,不同於過往這類大型國際展覽的震撼感或奇觀化,多數散發純熟、精緻、純粹、洗鍊的趨向。
推測這樣的樣態是出於客觀的徵件規則:一來作品的尺寸限制於長、寬、高各不超過150公分,再者也由於運送機制的調整,作品往返運輸費用由創作者和博物館各承擔一趟,同時作者也需擔負作品展期以外的保險投保。或許是在綜合這些多項條件的限制與評估下,多數創作者創作或挑選參賽作品時,致力在有限的作品規模內,琢磨出細膩、精緻、凝鍊、輕盈的視覺展現。反觀臺灣藝術家的地主優勢,如楊雅晴的作品得以發揮逼臨徵件規模上限的自由。
無論是小巧精煉或臨界尺寸上限的參展作品,同樣將創作意識、脈絡、手法、技巧等訊息,見微知著地凝縮在有限尺寸內,持續挑戰觀者如何感受其間的騷動,以及怎麼指認其中的挑戰,這是內行人的對話交流之所,以成熟的作品印證現當代陶藝的種種可能和樣態;同時,這些純熟、專業的作品和對話,也成為一般民眾或初學者的入門線索,從中得到興味或啟示。當然,看展之外,透過展覽相關的導覽、大師工作坊等活動參與,或是利用陶博館圖書資料室中特闢的陶雙展書區,遍覽瀏覽歷年專輯,都是深入這場當代陶藝盛宴的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