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土的經驗-建構人類的共通理想
作者: 杜文田 • 圖:杜文田
展場一景,前方作品為保拉•巴斯蒂安森 Paula Bastiaansen(荷蘭)的〈平衡於動態之中〉。
展場一景,前方作品為保拉•巴斯蒂安森 Paula Bastiaansen(荷蘭)的〈平衡於動態之中〉。

距首屆舉辦已二十年之久的2024年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以下簡稱TCB),在後疫情時代迎來了參賽人數的高峰,吸引了來自世界66國共827位參賽者共1216件的作品參加。在如此豐沛的創作量體下,此屆評審委員們的眼光及評選結果,卻似乎只有更加嚴謹!選出了比歷屆TCB競賽展都更少數量的74件入選作品件數。想像評審們在一番相互激盪辯證後,將各自內心與藝術對話的結果推向前臺觀眾,使大眾得以見證這些經數回合檢視下的精彩作品,這跌宕過程中的視角觀點、對話,一定同等引人入勝,而這也是本文希望透過評審專文的引據,論述觀看的途徑之一。

土的經驗—與陶土互動的過程及感受

此屆評審團主席邀請到挪威陶藝家身兼IAC國際陶藝學會主席的托比恩.卡瓦斯伯 Torbjørn Kvasbø 擔任。他曾於2010年策展式TCB受邀來臺展出,以一件銅釉綠大型管狀圓柱螺旋推疊而成的大型陶塑,比喻陶土之於容器與肉身軀幹。他在TCB專文中提出,「泥土的質地和細膩的表面使其成為表達生命與生物體象徵的理想媒材」、「泥土為情感的最佳接收者」的見解,並進一步闡釋關於陶土的創作,其過程中「感情的釋放具現了感受,作品因此成為生命歷練的實證。」 (註1)

筆者認為,卡瓦斯伯評委詮釋了藝術家掌握到的「土的經驗」。從材料的選擇與處理方式來說,陶藝家仔細選擇適合的陶土,根據其質地、顏色和可塑性進行處理,這是一種與土密切互動的經驗;從文化象徵層面來看,其作品因此融入了對土地、自然和環境的思考,呈現對世代文化的觀點或個人情感的發聲,體現他們運用陶土的經驗和詮釋。

從卡瓦斯伯觀點衍伸而出的「土的經驗」,也許能讓我們更瞭解這些得獎作品:首獎作品-日本陶藝家佐藤雅之〈殼之巢22-05(喧騷)〉、銀獎作品-中國陶藝家黃婧〈回#12〉,以及評審推薦獎作品-荷蘭陶藝家赫爾米布荷曼Helmie Brugman〈大衛XIV〉的創作脈絡。

▋佐藤雅之作品〈殼之巢22-05(喧騷)〉 

將平滑白皙、鑲著黑色大理石紋的白瓷片捲起如殼、如繭一般的容器空間,並使之相互交織、層疊,像是一群貝殼、珊瑚或不知名的海洋生物般有機複雜的排列著。它們的頂部開放,邀請觀者探視其間流暢的韻律動線;薄而精緻的瓷殼壁看似脆弱,然而就像自然界裡的生存者一樣,其組織排列卻創造了一個穩定、有凝聚力的結構。這脆弱與韌性的並置,反映了藝術家面對自然世界中固有的矛盾現象,以陶瓷媒材賦予了深刻的思考與詮釋。

  「重複堆疊小型繭狀器皿形式,作為一個建築結構,成為不確定時期安全感的隱喻。」(註2)

--蘇珊•班納 Susan Beiner ,美國陶藝家、2020TCB首獎得主、本屆評委

首獎作品。佐藤雅之(日本),殼之巢22—05(喧騷),2022     ,瓷土、手塑成形、絞胎、電窯1280度,64 x 44 x 70
首獎作品。佐藤雅之(日本),殼之巢22—05(喧騷),2022 ,瓷土、手塑成形、絞胎、電窯1280度,64 x 44 x 70

▋黃婧作品〈 回#12〉 

陶土迴圈體以有機形態連結起大自然的元素,比擬父親收集的文房石;釉色表現也進一步強調了與自然的聯繫,出自中國水墨暈染效果的靈感,藍綠混合流動的釉色,創造了動態的紋理,如行雲變幻,也如家鄉桂林的山石。

創作者藉由陶土傳述十年的海外生活如何深刻塑造了她的藝術氣質和家鄉的概念,透過一種無定形的環狀結構,相應於「回」字的象形特徵意義—「回歸、循環」,表達對自我家鄉情感進行的藝術探索:「它沒有開始或結束,而是強調蜿蜒的路徑本身。」而此回溯過程形成了對「身份、地方感和文化移轉」的反思,也徹底從創作中體現而出—「感情的釋放具現了情感,作品成為生命歷練的實證」。

     「此件是唯一具備土與釉藥結合的作品,燒製中釉色流動的效果與形態巧妙搭配。」(註3)

--臺灣陶藝家鄧惠芬、本屆評委


銀獎作品, 黃婧(中國),回#12 ,2023,釉彩中高溫陶土、手塑成形、土條成形、多次燒成、電窯1220度,47 x 32 x 46 cm
銀獎作品, 黃婧(中國),回#12 ,2023,釉彩中高溫陶土、手塑成形、土條成形、多次燒成、電窯1220度,47 x 32 x 46 cm
評審推薦獎 作品,  赫爾米•布荷曼Helmie Brugman(荷蘭),大衛XIV,2023,中高溫陶土、紡織品、木材、木夾具、壓模成形、組裝、電窯1250度
評審推薦獎 作品, 赫爾米•布荷曼Helmie Brugman(荷蘭),大衛XIV,2023,中高溫陶土、紡織品、木材、木夾具、壓模成形、組裝、電窯1250度

▋赫爾米布荷曼 Helmie Brugman作品〈大衛XIV〉

「大衛十四」是一座由中高溫陶土、木材和紡織品製成的雕塑。角色靈感來自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這位聖經中的少年英豪在文藝復興的理想化思潮(idealization)中,被塑造成巨大英雄的形象,然而此處創作者打破傳統雕塑界限,以孩子般的人物姿勢和毫無防備的面部表情取代,缺失左腿以及由模具成型的頭、四肢與軀幹上溢出著多餘黏土的清晰線條,加劇了不安與顛覆感。陶土的可塑性與模型製作方式,隱喻人類原型的脆弱與後天環境的塑造,進而觸發關於人類存在、身分認同的審思。

  「體現了藝術家對人類生存本質的看法:『愛+苦難=生活』。」(註4)

--金子賢治,日本茨城縣陶藝美術館館長

作品成為生命歷練的實證—瞬間與永恆、自由與安定

陶藝家在土的經驗裡,每個力道、手法都影響著最終作品的形態和質感,而如此動態且即時的創作過程,一旦經過高溫燒製,便具備了恆久的特質,將時空中曾經交會的情感、感知或生命經歷,轉化為永恆的表現;陶藝創作具備了存在的時間性(temporality)特質,每一個瞬間都牽涉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聯繫。

  「感情的釋放具現了情感,作品成為生命歷練的實證」(註5)--本屆評審團主席/挪威陶藝家身兼IAC國際陶藝學會主席的托比恩.卡瓦斯伯

從卡瓦斯伯專文談及的觀點:「感情的釋放具現了情感,作品成為生命歷練的實證」,讓我們來看這些得獎作品:兩位評審推薦獎分別是臺灣陶藝家施惠吟〈當風吹起〉與卓惟〈定風波〉,以及入選作品來自中國大陸谷金康的陶塑〈束縛與突破之二〉希冀傳達的價值與訊息。 

▋施惠吟作品〈當風吹起〉

是此次普遍小而精緻的作品展中,帶來令人注目屏息的高難度雕塑,運用了耐火顆粒和陶板築成,傳達了雕塑中剛硬、穩固元素與流動、輕盈形態之間的張力作用,營造出束縛與解放:一個關於風之力量的深刻訊息。在岩石與木結構的上半部是一流動形態的片狀向外延伸,陶藝家捕捉了如布料或旗幟隨風飄揚的瞬間神韻,暗示著外在力量(如風)帶來改變與釋放的可能性,相形下反思自身受困或受限的經驗。作品強而有力地提醒了自然的變革力量,以及打破局限的可能性。

評審推薦獎作品。施惠吟(臺灣),當風吹起,2023,熟料陶土、陶板成形、電窯1230度,46 x 102 x 134 cm (本作品翻拍自展覽專輯圖版)
評審推薦獎作品。施惠吟(臺灣),當風吹起,2023,熟料陶土、陶板成形、電窯1230度,46 x 102 x 134 cm (本作品翻拍自展覽專輯圖版)

▋卓惟作品〈定風波〉

用陶板成形技術建造,具有一系列精心排列的水平起伏、波浪狀的形式,令人聯想海浪的意象,也象徵著生活困難中的不斷起伏或障礙;然而它們透過有節奏、波浪般的板塊進展,表明了一種毅力和內心的平靜,進而讓觀者體現了在生活喧囂的挑戰中,堅韌與寧靜的本質。單色調的外在進一步加強寧靜的氛圍,讓觀者能專注於形式與其動態,傳遞出個人在逆境中的堅持。

評審推薦獎 作品。卓惟(臺灣),定風波,2022,瓷土、白雲土、化妝土、陶板成形、電窯1230度, 51 x 45 x 16 cm
評審推薦獎 作品。卓惟(臺灣),定風波,2022,瓷土、白雲土、化妝土、陶板成形、電窯1230度, 51 x 45 x 16 cm

▋谷金康作品〈束縛與突破〉之二

作品潔白的表面是定窯白瓷器的典型特徵,散發出純淨與細膩之感,然整體造形暗示著一個更為複雜的敘事;彷彿由不同形狀的物體組成的集合體,被一層不透明的膜、白色布料,或許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所包裹著。平滑流動的線條與內部受限的形態之間的張力,生動地展現了創作者對外在束縛的掙扎與對抗。

他將傳統定窯白瓷應用於現代語境中,突顯出一種超越傳統界限、探索材料新可能性的意圖,並且透過將瓷器固有的精緻與傳達張力衝突的形式相結合,促使觀者重新思考瓷器作為當代藝術表現媒介的潛力。

入選作品。谷金康(中國),束縛與突破      之二,2023,定窯白瓷、壓模成形、瓦斯窯1300度, 40x40x90 cm
入選作品。谷金康(中國),束縛與突破 之二,2023,定窯白瓷、壓模成形、瓦斯窯1300度, 40x40x90 cm
小結

陶藝創作活動透過掌握創作自由與「土的經驗」,展示了藝術如何通過瞬間經驗的考驗,達到對永恆存在的理解和揭示。而這瞬間與永恆的張力,似乎也直指當代人類共通理想的追求,亦即自由與安定之間的平衡。

     


註釋

註1 本引文為筆者所譯,原文 ”Emotional discharges become embodiment of feelings, and the works become actual experiences themselves.” 展覽專輯譯文原為 「情感的釋放成為情感的具象化,作品因此成為經驗本身。」托比恩.卡瓦斯伯,〈評審專文〉,《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新北市: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24,頁36-37。

註2 蘇珊•班納,〈評審專文〉,《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新北市: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24,頁46。

註3 鄧惠芬,〈評審專文〉,《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新北市: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24,頁44。

註4 金子賢治,〈評審專文〉,《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新北市: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24,頁38。

註5 同註1。



▊展覽資訊

—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04/06

地點: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

更多資訊:https://digital.ceramics.ntpc.gov.tw/zh-tw/Biennale/1_18.htm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