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在手心的秘境 陶藝家蕭風的茶碗美學
作者: 莊秀玲 / 陶藝家: 蕭風

 

捧在手心的秘境

陶藝家蕭風的茶碗美學

文/莊秀玲.圖/蕭風

 

學陶背景

 

1968年出生於台南東山的蕭風,自小喜愛設計,國小就跟著美術老師製作壁報,高中就讀台南高商國貿科,就學期與同校廣告科的學姐比較熟絡,雖然考了北部的大學,卻因為太熱愛設計而選讀東方工專二專部美術工藝科,主修平面廣告設計;在校期間有一年陶藝家鄭義融的陶藝課程,鄭老師的工作室正好在當時打工的設計公司樓上,雖然一度想再拜師學藝,畢業後隨即任職高雄的廣告公司,爾後轉為在家接案,成立設計公司承接建築房地產廣告企劃二十餘年。高壓力忙碌的工作讓她想重拾喜愛的陶藝,2005年開始強迫自己每周在陶藝家馮建洲工作室一堂課,以缺什麼就做什麼的概念玩陶體驗,只為了放鬆休息,別無他想。

 

一半剛好的優雅     2016 Φ13.5x9.5cm

美國黑陶土 白瓷土 柴燒    志野釉

 

2012年遷回老家東山定居的蕭風,原本計畫過著半農半設計的生活,得空時用陶瓷為自己做一些生活器用品。有了這個想法後,因緣認識了住在大林、年近70的老陶師楊嘉煇,向他學習陶瓷製作,同時也跟著陶藝家李懷錦、齊競文在林素秋的合掌窯體驗柴燒,也到陶藝家李俊蘭的工作室玩柴窯。原本只是玩票性質地接觸陶藝,2015年,她為了一場原本只是協助展覽規劃但後來成為參展者之一的柴燒聯展,不得不認真面對,於是求助楊老師傅,認真將這10年玩票累積的技法全然發揮,師傅無私地分享配土、釉藥、燒瓦斯窯等技藝,茶壺、茶海、茶碗、花器也都嘗試製作,再由柴燒團隊代為燒製。蕭風的第一次陶藝聯展,初出茅廬的柴燒生活器皿,就這樣子趕鴨子、上了架。設計出身的她,因重視展示陳列效果,當時反應不錯,其中她的茶碗受到收藏家的收藏與鼓勵,給了她持續創作的念想。

 

侘寂之秋     2016      Φ13.5x13cm

美國黑陶土 台灣原礦土 柴燒 志野釉

 

當蕭風有了第二次展出機會時,便以柴燒茶碗為主,持續至今。為什麼選擇茶碗,為什麼是柴燒?在陶瓷茶器的製作上,茶壺製作對當時還算初學者的蕭風確實有難度,但,因爲喜歡喝茶,平常都大口大口喝茶,所以轉向關注茶碗的製作,同時涉獵了日本與歐美茶碗的風格與表現。為了自己使用上的方便,她改良了日本茶碗的尺寸,放大一些,也著重茶碗表現台灣茶的茶湯;因為自己喜歡以色彩傳達內心的感受,所以沒有選擇裸燒,而是多元混搭土坯、使用化妝土裝飾表面或局部上釉彩等方式,搭配柴窯裡的落灰與溫度變化,讓茶碗表面的質地與色彩更豐富些。這些小改變被收藏家看到了,露出在個人FB上也受到朋友的喜歡,讓她信心大增,專注於柴燒茶碗的表現,再一次次的展出中,自己滿意也讓人驚喜,便一路持續至今。

 

寂靜之流     2018   Φ14.6X9cm

台灣原礦土 美國黑陶土 柴燒 青瓷釉  

 

歲月之梭     2018 Φ13.6X9.2cm

日本白陶土 美國黑陶土 柴燒 黑色化妝土

 

用心策略,打開不一樣的柴燒之路

 

20195月擁有個人第一座柴窯之前,蕭風的柴燒茶碗是以代燒、合燒的模式,在不同的柴窯中燒製完成;沒有自己的柴窯,卻能燒出讓收藏族群認同的作品,確實另類,也是挑戰。我想這是她的策略選擇,也許別無他法,短期間內擁有自己的柴窯還要會燒柴窯,實屬不易,而且陶瓷知識與技藝浩瀚,先將柴燒窯操作的技術放下,關注其他面向,或許會有不同的收穫,或者也能開起更多的可能性。

 

平湖㳉春     2019    Φ13.5X9.3cm

美國白磁土 柴燒釉 化妝土

 

灼灼星河 2019 Φ13.5X8.5cm

日本陶土 台灣原礦土  柴燒 釉、化妝土

 

陶瓷的表現可概括為土坯、釉彩(與化妝土)、窯火三大要素,創作者沒能親自掌握作品在柴窯內的氣氛與變化,也許會被質疑,但蕭風先暫且放下,轉身處理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譬如,柴窯裸燒作品表面的色彩變化萬千,除了落灰與窯溫變化的作用外,土坯內的礦物成分也是要素之一。蕭風著實在土坯配方上,下足功夫,工作室裡至少有三、四十種土礦,美國土、日本土和臺灣原礦土都有,重點是土坯含鐵量多寡的控制,不假機器而用雙手親自揉土以掌握混搭後土坯的勻稱程度,這才能構成茶碗多元的表情。此外,她也喜歡使用加了色料的化妝土來裝飾,或局部敷上釉彩,形構茶碗表面的質感與色彩。爾後,參與不同柴窯、不同團隊的窯燒過程,記錄著出窯後的呈現,也同時吸取不同的燒窯經驗,了解與體驗不同的燒法,如此未嘗不是一種實戰的學習、一個好的開始。

 

在楊師傅的工作室中,她在素燒過的茶碗上實驗各種裝飾技巧,再進入瓦斯窯裡燒烤,5小時後即可檢討結果,再移到柴燒窯測試不同的變化。她是在每一次燒柴窯之前,已經清楚自己想要實驗什麼樣的效果,想要表現如何的樣貌,也逐漸明暸不同柴窯的特性與表現。雖然不能主導窯裡的氣氛,也不見得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排窯,但她一定會紀錄、檢討,而且即使未能如願實驗自己的想法,也時常會出現令她驚喜與歡喜的作品。就在不斷的嘗試中,她發現更多柴窯裡的秘密,找到可以控制的範圍、可以依循的方向,盡情地發現不可掌握的偶發與奇蹟。

 

突破框架、多元表現、實用性取向是設計工作者的特質,加上積極進取的個性、溫暖樸質的自然美感品味,讓蕭風才踏入陶藝領域便有好成績。誠如她自己的告白,她是用盡心思去創作,這份心意是濃郁的、誠摯的,事實證明,有人看到了她的努力,這又讓她更加用心。

 

爍光流韻 2019Φ14.5X9.5cm

美國白瓷土 柴燒 釉 氧化鐵 化妝土

 

平沙清曉 2019Φ14x9cm

美國白陶土、日本土 柴燒 化妝土 、釉

 

茶碗是心靈的舞臺,閃現一幕幕的旖麗與美好

 

出生於鄉野的蕭風,原本就愛平原、愛山丘、愛落日晨曦,二、三十年城市打拼之後回歸家鄉,喜歡攝影的她,鏡頭的背後是無盡的雀躍與感動;人生活在大地之上、在大自然裡,那自然的樂章、氣息、給身體的觸感,就是感恩、就是美麗,就是金光閃耀的模樣。當她可以透過茶碗來分享心中的情思時,台灣這片土地上的美好與美麗,四季如春、萬物婆娑、自在清爽的日子,便是她的首選與堅持。

 

二、三十年來,工作忙碌時,蕭風時常以喝一杯大碗茶的時間,沉澱自己。如此短暫的休憩片刻,她希望小小茶碗能兼顧觸覺與視覺,讓使用者有直接的觸感,真實感受到存在的當下,而且茶碗裡外都要有風景,襯托湯色的多元滋味,也觸動人們的想像。此外,她同時認為實用容器還是以實用為主,不但要好用、還要經常被使用才是,外型的設計感與使用上的愉悅感,不可或缺,這不能單靠窯神、靠自然落灰來幫忙,失去這堅持,茶碗的精神就會消失。

 

在她的茶碗中,略為分為「金」、「寂」、「風」等系列,展現不同的表現技巧與風格,分別是金屬成分比較多、燒成後展現閃耀金光的作品;在土坯多下功夫,混搭土礦、加入熟料,或使用能表現粗曠質地的化妝土裝飾表面,整體色調比較深沉、寧靜的視覺感受的作品;以及以隨興地局部上釉方式,用單一或數款釉彩搭配,表現出落灰與釉彩融熔後的獨特效果的作品。大自然萬象,柴燒窯裡也是大千世界,蕭風交錯地布局,為的就是天光下四季旖麗的風采。

 

曜 2018Φ14.5X9.5cm

台灣原礦土、美國黑陶土柴燒 釉

 

茶碗美學:捧在手心的自然

 

2019年蕭風請人設計了一座中型柴燒窯,備齊了土礦,準備了更多的釉彩,包括新嘗試的瓷土、白色化妝土等,躍躍欲試。她說:第一窯是自己顧窯燒製的,還不錯。想來是融會了各方經驗與建議,在兩天一夜的燒製過程中,完全掌握了自己的想法,做了更完整的自己。

 

不懷疑,蕭風為我們所採集的臺灣歲月、美好日子;期待著捧在手心的秘境,那是一碗茶的時光,一方寧靜的天地,看見新窯裡的樸灰新影、遇見千年的耀彩瓷光,等待著心靈深處冉冉升起的喜悅微光。

 

灼灼星光  2017 Φ12.6X7.2cm

台灣原礦土、美國紅土 柴燒 白色、黑色、紅色化妝土

 

刊載於201911月《藝術家雜誌》,534期,336-339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