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怪樂窯一樣移動著:穿梭於臺南的呂芝蓉
作者: 張碩尹.圖/張碩尹、呂芝蓉、389 Gallery / 陶藝家: 呂芝蓉 / 地點: 臺南市
2020年怪樂窯餐車受389 Gallery邀請快閃嘉義舊監聚落留影
2020年怪樂窯餐車受389 Gallery邀請快閃嘉義舊監聚落留影

留在臺南本來就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因為我就是臺南人呀!剛好工作室也找在這邊,環境也是和創作、工作,於是就待了下來,這一待也就七年過去。(註1)


工作室座落在麻豆市區的外環處,比鄰著芒果園的鐵皮房舍,這是呂之蓉一人兩犬共同棲身,並自由揮灑創作的快樂園地。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的她,瞥除臺南人身份的誘因外,最終選擇留在臺南麻豆竟是偶然的機緣,工作室的原承租者為研究所的指導老師張清淵,但種種因素下並未承租,消息輾轉傳入她耳中,亟欲找尋創作場所的她二話不說便立刻接手承租,落址與鬧區保持著遠近調度得宜的城鎮外圍,讓她的生活與創作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

作為一位專業的陶瓷創作者及教育者,總是想著如何將獲取的知識延續,這是呂之蓉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她的生活在時間的推進下,從未固定不變;除了在創作中不停於不同的形式、風格或是作品屬性中變化之外,她肩負的身份與責任也不斷變化。綜觀她於臺南求學、工作及生活歷程下的身份轉換此多重身份的來回游移是呂之蓉怪力式的生活哲學。

呂之蓉在工作室受訪
呂之蓉在工作室受訪
創作時相伴的好朋友
創作時相伴的好朋友

不同於專任的大學教授,作為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學系的兼任教師,她提到:「在更多的時候,我提供給學生的是一種思考的啟發。」帶著高度自由的教學態度,因為不需要長時間伴隨在學生左右,讓她能夠在教學時將視角抽離、提高,以客觀的方式引導學生創作。有趣的是,其個人工作室與學校距離相距不遠,因此,每當承接不同案件時,她也會邀請曾受其指導的畢業學生一同協力,一改學校課堂上似即若離的教學狀態,彼此進入她位於麻豆的工作室共事,如此緊密的朝夕相處,反而能夠將她個人投身與創作及工作的經驗以不同方法更細膩傳承,這樣的工作模式甚至催生出與陶瓷創作不同的工作走向。

於學生畢業時合影
於學生畢業時合影

誠如上文所述,教育體制內的教學是循規蹈矩,但身處於藝術學門的高等教育中,畢業後面對社會、面對生活始終存在方向選擇的思辨,或許對於許多相關科系的畢業生而言是一門大哉問,這也理所當然成為身為教育者的呂之蓉所關心的問題。創作技能養成後,如何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延伸為謀生之技,特別對專業的陶瓷藝術創作者而言,與土相處可謂是如刷牙洗臉般的稀鬆平常,訪談中她提到,陶土之外其他媒材的創作者,她無法妄下決斷,但是對於自己熟悉的媒材「陶土」而言,生活中日常所需的飲食器皿無法忽略,因此,對於長期使用「陶土」的創作者而言,以實用器皿作為謀生之道是相對於其他類型的創作者更為容易。但是,面臨時代快速發展社會形態的轉變,器皿製作、銷售、基礎陶藝教學蔚為潮流,間接導引更多藝術科系學生湧入此產業,形塑出更加競爭的產業結構,過去創作者僅需透過單一方向的投入,便能取得基本的收入的榮景已不復存在,為此,反應快速的她靈機一動,作為陶瓷創作者長期與窯相處,不妨將窯與個人喜愛料理的興趣結合,「怪樂窯」便是在此機緣下誕生,開始經營以窯烤披薩為主的餐車事業。

「怪樂窯」餐車
「怪樂窯」餐車

作為教育者她並非單純將餐車視為盈利工具,對於呂之蓉而言,她更期待透過餐車的經營,讓學生得以重新思考生活及創作之間的關係與取捨。做出選擇後便全心投入是她的基本精神,應用到餐車事業中亦然,從販售前的備料到出車至各地販售,她都毫無保留的投入並樂在其中,儘管在營運上路之後她開始嘗試降低介入營運比例,但是前後循環的經營以及投入,無法獲得共識學生接續的熱誠,因此,怪樂窯餐車營運被迫暫時停止,而作為專業的創作者,卻也與餐車的移動軌跡有著巧妙的相似性,不論販售地點位在何處,又或是怪樂窯的開始與結束,土團與麵團間,都回到創作者本身的初始起點「創作」,這是座落在麻豆的「怪力陶瓷工作室」,這是怪力式生活哲學的徹底實踐。

製作大型作品時工作室的場景
製作大型作品時工作室的場景
製作大型作品時工作室的場景
製作大型作品時工作室的場景
近期作品與工作空間
近期作品與工作空間
其他相關文章資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