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雅美於實踐家專美工科就讀期間開始接觸陶藝創作,並曾隨資深陶藝家曾明男學習陶藝技巧;畢業後短暫投入教職,1987 年於大明工商美工科擔任陶藝、絹印教師,由於心繫對創作的熱愛,毅然回到花蓮故鄉創設「陶然工作坊」,專事創作並開班授課,培育學生無數。1997年開始為慈濟基金會創作一系列的陶燈,其整體造形、數量與裝置手法,在當時已有公共藝術的規模,以宗教文化的圖騰與關照環境的設想,展現土材質極致精湛的造形表現。
另一處以陶土媒材表現公共藝術規模的作品,是2006年為私人坐月子中心擘劃創作的半浮雕壁畫〈蘋果樹下〉。運用泥條建構搭築的人體形態,線條簡潔,卻以原始質樸又生動的樣貌完整敘事,述說創世紀裡的亞當與夏娃,在另類時空裡—現代版本的完美結局。
為公共藝術服膺的技法與風格,對彭雅美而言都是過程中的養分與鍛鍊,在找到自已的風格語彙—「蕨」的符號之前,生命中的起伏、教學相長中的體悟,創作中的每一步嘗試,不也正如一顆萌發種子的醞釀?
「我覺得可能從1997-2006年期間創作慈濟靜思堂陶燈系列,大量用『雲龍紋』開始。當時茹素如修行般創作時,很享受做雲龍紋的手感,直到我在人生最低潮時—在山林遇見『蕨』!」彭雅美回溯著說道:「那種面對生命充滿問號、漣漪,從宇宙觀看人事……蕨類線條是如此謙卑的俯瞰著大地,我深受感動,大自然與蕨的力量療癒了我,之後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