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桃花源之微觀:觀「彷彿若有光—彭雅美雕塑個展」
作者: 文:杜文田‧圖:彭雅美 / 陶藝家: 彭雅美 / 地點: 花蓮縣
彭雅美 時空之花(局部) 2024 美國土、金水 65 x 55 x 45 cm
彭雅美 時空之花(局部) 2024 美國土、金水 65 x 55 x 45 cm

「初春不僅是種子破殼發芽的時期,更是為春天綻放的榮景而蟄伏,為多變的未來定錨,大自然的永續依舊是人們的依歸。」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副教授  王昱心

超越視界的微觀

2025年節迎春,彭雅美的最新大作〈風起雲湧〉不鏽鋼雕塑,為新一年的藝術場域帶來宏觀新氣象,充沛的光、正向能量與喜悅壟罩著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大廳展場。這是向來以陶土為表現媒材的藝術家彭雅美,首次在空間探索上的一大轉變。

不同於陶土塑性的表現力,或是燒成後的高脆度與結構風險,金屬媒材強化了彭雅美自2010年開展的「蕨類」系列陶塑造形,讓原本從自然中拾得的捲旋蕨葉狀微觀再放大,更具視覺衝擊。土質的沉穩內斂與時間的洗練感,轉為金屬的光澤鏡像,形塑出力量與現代感,藉由強大了「蕨類」造形的識別性,鞏固為創作新頁上的主力表述。 

不鏽鋼塑作品〈向光之輪〉,造形延伸自2020年入選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之作〈零極限〉與〈蕨心綻放〉。蕨類造形以環狀包藏著黃銅鑄成的絨毛觸手,一根根支解獨立卻是合攏聚集,形成捲曲封閉中的抗衡、萌動觸發的張力,一如蕨類幼葉即將舒展,或是初春的芽苞那般飽滿生機;遠觀作品整體立於黑花崗石基座上的剪影,又彷彿是宇宙間開出了一個天眼,透過光的穿越,作品映照著觀者的內心視界,在人們內外審視相互交融與沉浸間,放大了藝術的感動與審美體驗的作用;微觀宏現的蕨類造形因此被賦予了意義的彰顯,誠如王昱心觀察所言,「綜觀她這近十多年來的創作,彭雅美用簡約律動的造形,呈現大自然與人內在心靈的對話,強調生命卑微中脆弱與靭性、絕望與希望的張力,不斷衍生及延伸出形體情緒的視覺表現,透過小元素植物型體多重豐富的造形,注入並燃起對生命的尊敬與讚嘆。」

彭雅美 風起雲湧  2025 不鏽鋼、黃銅、大理石座 250x70x210 cm
彭雅美 風起雲湧  2025 不鏽鋼、黃銅、大理石座 250x70x210 cm
彭雅美 向光之輪 2025 不鏽鋼、黃銅、黑花崗石 130x156x95 cm
彭雅美 向光之輪 2025 不鏽鋼、黃銅、黑花崗石 130x156x95 cm
彭雅美 零極限 2019 美國土、金水
彭雅美 零極限 2019 美國土、金水
彭雅美 蕨心綻放 2019 美國陶土、金水
彭雅美 蕨心綻放 2019 美國陶土、金水
蕨.覺—找到自我的路徑

彭雅美於實踐家專美工科就讀期間開始接觸陶藝創作,並曾隨資深陶藝家曾明男學習陶藝技巧;畢業後短暫投入教職,1987 年於大明工商美工科擔任陶藝、絹印教師,由於心繫對創作的熱愛,毅然回到花蓮故鄉創設「陶然工作坊」,專事創作並開班授課,培育學生無數。1997年開始為慈濟基金會創作一系列的陶燈,其整體造形、數量與裝置手法,在當時已有公共藝術的規模,以宗教文化的圖騰與關照環境的設想,展現土材質極致精湛的造形表現。

另一處以陶土媒材表現公共藝術規模的作品,是2006年為私人坐月子中心擘劃創作的半浮雕壁畫〈蘋果樹下〉。運用泥條建構搭築的人體形態,線條簡潔,卻以原始質樸又生動的樣貌完整敘事,述說創世紀裡的亞當與夏娃,在另類時空裡—現代版本的完美結局。

為公共藝術服膺的技法與風格,對彭雅美而言都是過程中的養分與鍛鍊,在找到自已的風格語彙—「蕨」的符號之前,生命中的起伏、教學相長中的體悟,創作中的每一步嘗試,不也正如一顆萌發種子的醞釀?

「我覺得可能從1997-2006年期間創作慈濟靜思堂陶燈系列,大量用『雲龍紋』開始。當時茹素如修行般創作時,很享受做雲龍紋的手感,直到我在人生最低潮時—在山林遇見『蕨』!」彭雅美回溯著說道:「那種面對生命充滿問號、漣漪,從宇宙觀看人事……蕨類線條是如此謙卑的俯瞰著大地,我深受感動,大自然與蕨的力量療癒了我,之後就此展開……。」


彭雅美 蘋果樹下 2006 陶土 300 x 70 x 10 cm
彭雅美 蘋果樹下 2006 陶土 300 x 70 x 10 cm
彭雅美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安之不動,億百千劫(共十件) 2005 陶瓷 180 x 28 x 25 cm/每件 慈濟靜思堂典藏
彭雅美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安之不動,億百千劫(共十件) 2005 陶瓷 180 x 28 x 25 cm/每件 慈濟靜思堂典藏
「蕨」之奧祕—生命桃花源

蕨葉從捲旋環抱開始舒展,漸進的生機迸出、形變;蕨類視覺造形在陶板的韌性支撐中,攥著眾多細微的絨毛觸手,是一端捲旋成如S形、問號頭的細小泥條揉塑而成,在細小的身軀乾掉、斷裂之前,入窯火得永生。從內在細微的S形到整體葉面的律動S曲線——又稱作蛇形曲線,是大自然中經常出現的元素:蜿蜒的河流、盤旋的藤蔓,甚或蛇身行走的姿態,充滿著生命律動感、張力與優雅,在文明中,遠自古希臘人體雕像的扭動姿態「對立平衡」(contrapposto),到十八世紀英國畫家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 1697-1764),提出《美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Beauty)中的核心概念,將此流暢的S 形視為「美的曲線」,乃至近世紀歐洲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裡的裝飾紋路應用……,這條源自遠古自然,貫穿藝術潮流的人文曲徑,簡單卻具啟發性的縈繞著人們的心靈視角,將自然裡知覺性的發現與美感體驗纏繞一起。

彭雅美尋得了「蕨」的節奏韻律,同時也將此中得著的和諧美感,擴散到大自然裡更廣泛的觀察,此展「彷彿若有光」是一場探索生命桃花源的展演。展中〈時空之花〉、〈繁花無盡〉兩件裝置規模的大作,在陶板旋轉扭動的邊緣線上,處處蘊含著美的生機與幸福願望的暗號。取自銅錢草造形的繁花在牆上排開陣容,標誌著空間;立於白石陣中的花朵盛開,乘載著來自宇宙間輪迴的信息,代表時間信使的金龜蟲滑翔於S曲線中,忙碌著……。

〈剎那永恆〉與〈種子旅程〉具象化地傳譯著大自然的智慧,激發人們追求生命桃花源的想望。形似枯槁的荷葉,在光影婆娑與釉色變化中昭示著冬去春來的新生;以鮮豔悅目的色料、金水繪製的種子,則像是繽紛熱鬧、造形飽滿的熱氣球──那麼,種子要去哪裡?亦或是種子正欣然地要落地生根?美好的希望與夢想在氣囊的熱氣昇騰中鼓動,種子的旅程再度演繹著一場生生不息的生命奇蹟。

彭雅美 時空之花 2024 美國土、金水 65 x 55 x 45 cm
彭雅美 時空之花 2024 美國土、金水 65 x 55 x 45 cm
彭雅美 繁花無盡(局部) 2025 美國土、金水 360 x 160 x 16 cm
彭雅美 繁花無盡(局部) 2025 美國土、金水 360 x 160 x 16 cm
彭雅美 剎那永恆 2025 美國土、金水
彭雅美 剎那永恆 2025 美國土、金水
彭雅美 種子旅程 2025 美國土、金水
彭雅美 種子旅程 2025 美國土、金水

彭雅美從大自然間拾得的「蕨」之奧祕出發,用精湛富變化性的陶藝造形技法,探索夢想天際的邊界,轉換媒材後,回頭仍是以大自然為依歸,抒發人們將夢想藏進種子,縱使隨風而去,仍要展現追求與無畏的精神,探索自我的生命桃花源。


◆展覽資訊

彷彿若有光—彭雅美雕塑個展

展期:2025.1.18-3.30

時間:9:00-17:00

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

地址:花蓮市文復路6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