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詩般的紫光旅程:陶藝家張靚妤的花蓮在地學
作者: 莊秀玲.圖:方凱平、陳佩芸、Wayne Lee、李尚謙
學陶歷程
陶作品牌魂生製器創辦人張靚妤
陶作品牌魂生製器創辦人張靚妤

「我還是想要創造能感動人的物事,帶來美好的感受。」─張靚妤

1981年出生成長於花蓮的張靚妤,父母皆服務於公職,哥哥和弟弟也先後加入公職行列。國中之前只認識粉蠟筆的她,國高中一路挺進美術班;她喜歡粉蠟筆可以用手直接塗繪、混色,能表現如印象派濃郁繽紛的色彩。大學考試前,志願轉向廣告業,順利考入大眾傳播系就讀,爾後自學視覺設計、架設網站,畢業後如願進入國際廣吿公司,以數位行銷廣告為業,遊走臺北、上海、廣州。2014年,年值33歲的她已是公司高階主管,因長期高壓工作影響了身心健康,毅然地選擇回花蓮老家,先休息,再出發。

歸鄉初期也曾茫然的她,基於廣告人對區域消費市場的敏銳度,她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器皿開始,先走訪日本、韓國、中國、新加坡等地,拜訪工藝職人,挑選木器、陶藝、玻璃、金工、織品等生活器皿與物件,於2017年在花蓮巷弄間開了「好想生活本舖」選物店。在選物開店的過程中,她一方面被各國職人對製作生活物件的理念、對作品細節的堅持所感動,另一方面,與來店裡的客人及街坊鄰居們親近密切的互動中,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想像有更深刻的體會,於是有了創立生活器皿品牌的想法,但游移於玻璃或陶藝的擇選之中。

最終,她選擇了陶瓷器皿。原先,她規畫由自己設計、小規模的陶藝工作室進行小量製作,但合作過程中發生許多狀況,於是,她捲起袖子,買了一台5000元二手拉坯機、300元的陶土,在自家頂樓的神明廳,開啟了她自學作陶的旅程。善於運用網路資訊的她,各種作陶的知識與工序、材料與設備的選購、土方與釉方的取得與實驗方法,皆源於網路自學。初期,她將習作放入選物店裡販售,漸漸地客人選購她的作品超過店裡的其他選品,這給了她十足的底氣,遂於2018年創立了「魂生製器」陶作品牌,開啟專業作陶之路。

沒有師承的張靚妤,意味著沒有學習的捷徑與典範,也就沒有了設限,可能性與選擇權都掌握在自己。但學陶的路上沒有捷徑,拉坯、土板等造形技巧,土料加上釉藥的燒成實驗等,親自操持琢磨的勞動與時間,她沒少付出,甚至更加精實或走出不同的路徑思維。初期,以她在廣告行銷業的專業職能及對市場的敏銳度,一方面選擇以華麗、繁複的風格先行,另一方面試煉著較高難度的燒製技巧,期待快速地累積作陶實力,以及短時間提升品牌的辨識度;在此,先求存活、再求穩定的策略下,她確實穩健地踏出第一步。

策略與奮力的行動派

如2018至2020年的「夜幕星河」系列,以白陶土為坯體,並特別修薄坯體,素燒後於盤中、碗中或杯中施以寶藍結晶釉,先進窯燒一次,後於盤緣及杯碗外側以金屬銅釉配搭上彩,再進窯燒一次。分兩次進窯燒製,是為了讓此二釉藥釉相分明,各自美麗,尤其杯碗內自然流釉的痕跡與小小結晶花,燦爛深邃如星空。

張靚妤出品的第一系列器皿,即選擇對初學者燒製難度較高的結晶釉,而且還是雙釉色組合,又要輕盈的薄胎觸感(100毫升容量的杯子僅重20克),還僅以電窯燒製(僅選擇操作上最無負擔的自然升降溫模式)。對於初學者而言,這般燒成效果是頗令人驚豔的。可見她下足了功夫,花了許多時間,耐心地爬梳網上資料,系統化地自己配釉試燒,在數百試片中,找到符合自己設定的美感與質地。她笑說,二次入窯釉燒的風險高,良品率通常只有一半,但聽來,她甘之如飴,因為重要的是這段自我學習與驗證成果的歷程,讓她有信心持續往下走。

魂生製器 「夜幕星河」系列 2018—2020 台灣白陶泥、寶藍結晶釉、金屬銅釉;薄胎技法、電窯1230℃ 分享壺9×12cm(攝影/陳佩芸)
魂生製器 「夜幕星河」系列 2018—2020 台灣白陶泥、寶藍結晶釉、金屬銅釉;薄胎技法、電窯1230℃ 分享壺9×12cm(攝影/陳佩芸)
魂生製器 「夜幕星河」系列 2018—2020 台灣白陶泥、寶藍結晶釉、金屬銅釉;薄胎技法、電窯1230℃ 最大件30×2.5cm(攝影/方凱平)
魂生製器 「夜幕星河」系列 2018—2020 台灣白陶泥、寶藍結晶釉、金屬銅釉;薄胎技法、電窯1230℃ 最大件30×2.5cm(攝影/方凱平)

如2019至2022年推出「日日伴你」系列,是繼釉燒試驗後,嘗試以化妝土來裝飾器皿表面。此系列是以含雜質較多、燒成後多呈現鐵紅斑點的陶土為坯體,再或厚或薄地於內外表面塗繪上白色泥漿,入電窯燒製後,粉白泥漿下微透著些許顆粒或褐斑,以及手工拉坯的痕跡,整體簡約素淨,又散發樸雅醇厚之感,頗有讓人沉靜下來的魔力。

魂生製器 「日日伴你」系列 2019—2022 台灣鐵斑陶土、白化妝;電窯1230℃ 13.5×7cm(攝影/陳佩芸)
魂生製器 「日日伴你」系列 2019—2022 台灣鐵斑陶土、白化妝;電窯1230℃ 13.5×7cm(攝影/陳佩芸)
魂生製器 「生之禮讚」系列 2020—2023 台灣陶土、日本信樂黑化妝土、繡黃釉、苔綠釉、鐵黑釉、霧白釉;泥板手工石膏塑形、電窯1230℃ 最大件11×3 cm(攝影/Wayne Lee)
魂生製器 「生之禮讚」系列 2020—2023 台灣陶土、日本信樂黑化妝土、繡黃釉、苔綠釉、鐵黑釉、霧白釉;泥板手工石膏塑形、電窯1230℃ 最大件11×3 cm(攝影/Wayne Lee)

又如2020至2023年的「生之禮讚」系列,讓人眼睛一亮的華麗盤型,不論是圓形、橢圓形或長方形盤,皆或以摺皺、對稱曲線、裝飾刻痕等表現其獨有的盤緣設計。作品土坯以台灣陶土為主,用日本信樂出產的黑化妝土,以厚薄不一的方式塗刷於土坯上,再敷上自己調配如金屬質地釉色,包括繡黃釉、苔綠釉、鐵黑釉、霧白釉等,燒成後表面若隱若現下方黯沉的黑土。整體來說,在華麗造形與華貴金屬色澤的烘托下,猶如親臨歐洲宮廷現場,充滿了優雅華貴的熱鬧派對氣氛。此系列作品是以歐洲餐具器型為發想,作者嘗試以土板手工壓印石膏模具成形技巧,完成坯體的製作,特別的是,她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原型,再以矽膠材質製作母模,如此能更容易翻製石膏工作模,節省製模費用與存放空間。

魂生製器 「生之禮讚」系列 2020—2023 台灣陶土、日本信樂黑化妝土、繡黃釉、苔綠釉、鐵黑釉、霧白釉;泥板手工石膏塑形、電窯1230℃ 最大件28 ×4.5cm(攝影/莊秀玲)
魂生製器 「生之禮讚」系列 2020—2023 台灣陶土、日本信樂黑化妝土、繡黃釉、苔綠釉、鐵黑釉、霧白釉;泥板手工石膏塑形、電窯1230℃ 最大件28 ×4.5cm(攝影/莊秀玲)
花蓮基因的紮根

在品牌的塑造上,連結花蓮在地元素原本就是張靚妤的初心之一,策略上除了主題風格的串連外,她也試想從原材料上取得在地優勢,但深入了解台灣陶瓷材料的供應鏈後,土礦採開並不容易,於是她聯想到花蓮大理石廠的廢料循環再生議題剛起步,嘗試與採石場接洽、取得長期穩定供應的意願後,她便著手試燒於土坯與釉方加入大理石廢料粉末的表現。

如2019至2025年的「大器氤氳」系列,杯子是以日本瓷土、信樂黑土為基底,分別混入研磨後的大理石材粉末,以絞胎、拉坯成形,再進行修薄坯體,並於杯內口緣處切一斜面,於斜切面以下施予一層薄的乳濁透明釉,進電窯燒至1230度。作者試圖以太魯閣摺皺地形為發想,以絞胎方式混搭不同色彩的土坯,詮釋東海岸峽谷晨光、日正當中、黑夜的不同景緻。在此線條俐落的杯型中,由雙色土坯隨機創造的斜線迴旋紋裡,其中或有猶如繁星遠近不一的細密顆粒,加上偶有細膩的修坯刀痕,整體呈現一股清朗、明確又靜謐的氣氛,細看下又帶有自由舞動的騷動感,猶如火車開往花蓮的沿途,那不近不遠、平緩山巒上因風吹而動的樹梢尖,那看似平靜卻時刻翻動的海波濤,以及隨時都在聚散離合的浮雲,皆在遼闊的天空下,在陽光遊走的白晝之間,好好地安在著,以花蓮特有的姿態,美麗著。

魂生製器 「大器氤氳」系列 2019—2025 日本瓷土、信樂黑土、花蓮再生石材土;絞胎、薄胎技法、電窯1230℃ 杯:9×8(cm(攝影/陳佩芸)
魂生製器 「大器氤氳」系列 2019—2025 日本瓷土、信樂黑土、花蓮再生石材土;絞胎、薄胎技法、電窯1230℃ 杯:9×8(cm(攝影/陳佩芸)
魂生製器 「大器氤氳」系列 2019—2025 日本瓷土、信樂黑土、花蓮再生石材土;絞胎、薄胎技法、電窯1230℃ 杯:9×8(cm(攝影/陳佩芸)
魂生製器 「大器氤氳」系列 2019—2025 日本瓷土、信樂黑土、花蓮再生石材土;絞胎、薄胎技法、電窯1230℃ 杯:9×8(cm(攝影/陳佩芸)
魂生製器 「大器氤氳」系列 2019—2025 日本瓷土、信樂黑土、花蓮再生石材土;絞胎、薄胎技法、電窯1230℃ 杯:9×8(cm(攝影/陳佩芸)
魂生製器 「大器氤氳」系列 2019—2025 日本瓷土、信樂黑土、花蓮再生石材土;絞胎、薄胎技法、電窯1230℃ 杯:9×8(cm(攝影/陳佩芸)
賦歸生活的本心

回鄉多年的張靚妤,生活在好山好水的環境下,身心靈都放鬆了,簡單過生活已是常態,什麼是生活的本質,人與社群、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如何,成為她經常思索的議題。

在多年自學作陶的過程中,她逐漸能感受到自己為什麼喜歡動手做生活器皿;她是藉著作陶活動,積極介入日常生活之中,也才領悟到活在當下的意義。現代人想要活在當下是不容易的,因為花太多時間與他人互動、焦慮自身之外的許多事情,而忘了生活、忘了好好過自己的人生。她提及,製作技術可以學,但陶人到最後,終是要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跟自己和解的。

對她而言,「器物並非答案,而是『生命切片的載體』:它們是承載思考的容器,是時間與存在的形體,是靈魂未能言說的證明。」陶瓷最大的魅力在於釉色的無窮變化,這回應了她從小對色彩就有過人的敏銳度。為此,她特別北上進修3個月釉藥課程,期待深入探索釉彩的奧秘,也期待實驗瓦斯窯還原燒幻化釉色的魔力。

魂生製器 「魂之曉」系列餐具 2025 日本瓷土、藕紫冰裂釉彩系列(含再生石材);電窯1230℃ 盤22×4.5cm(攝影/李尚謙)
魂生製器 「魂之曉」系列餐具 2025 日本瓷土、藕紫冰裂釉彩系列(含再生石材);電窯1230℃ 盤22×4.5cm(攝影/李尚謙)

如2025年受邀到日本藝廊展出的作品「魂之曉」系列,以拉坯微變形、簡約的薄胎器皿造形為舞台,用她獨創的花蓮廢棄石料粉末釉藥配方:藕紫冰裂釉彩系列美妙的色澤變化,詮釋在花蓮大地之上、在不同時節中,白天與晝夜交替的瞬間,微明破曉時分或入夜深邃時刻。為此,她實驗了3000多試片,從中選出呈現花蓮微明或微暗的天際線上迷人的色彩,這是從暖色調到寒色調的藕紫冰裂釉彩系列,是不喧譁的絢麗、悠然自得的深邃、自在輕盈的靜謐,美不勝收的花蓮獨有的色彩。動人的是,當有賦歸生活的本心,便能遇見活在當下的自己。

魂生製器 「魂之曉」系列餐具 2025 日本瓷土、藕紫冰裂釉彩系列(含再生石材);電窯1230℃ 盤22×4.5cm、異形高足碗18×7cm、∞緞帶杯(高)7.5×9cm(攝影/李尚謙)
魂生製器 「魂之曉」系列餐具 2025 日本瓷土、藕紫冰裂釉彩系列(含再生石材);電窯1230℃ 盤22×4.5cm、異形高足碗18×7cm、∞緞帶杯(高)7.5×9cm(攝影/李尚謙)
魂生製器 「魂之曉」系列餐具 2025 日本瓷土、藕紫冰裂釉彩系列(含再生石材);電窯1230℃ 盤22×4.5cm、異形高足碗18×7cm、∞緞帶杯(高)7.5×9cm(攝影/李尚謙)
魂生製器 「魂之曉」系列餐具 2025 日本瓷土、藕紫冰裂釉彩系列(含再生石材);電窯1230℃ 盤22×4.5cm、異形高足碗18×7cm、∞緞帶杯(高)7.5×9cm(攝影/李尚謙)
魂生製器 「魂之曉」系列餐具 2025 日本瓷土、藕紫冰裂釉彩系列(含再生石材);電窯1230℃ 盤22×4.5cm、異形高足碗18×7cm、∞緞帶杯(高)7.5×9cm(攝影/李尚謙)
魂生製器 「魂之曉」系列餐具 2025 日本瓷土、藕紫冰裂釉彩系列(含再生石材);電窯1230℃ 盤22×4.5cm、異形高足碗18×7cm、∞緞帶杯(高)7.5×9cm(攝影/李尚謙)
感動人的是,你在我也在

2018年「魂生製器」品牌與出生才700公克的早產女兒,是一起慢慢長大的。當被醫生告知女兒存活率只有一半時,張靚妤內心是充滿愧疚感的,每天去加護病房看她,都想著是無遺憾的最後一眼。有一天,她向女兒許願,如能順利離開保溫箱,便要帶她去看自己所能看到最美的人事物。而當時的她,只能深埋於作陶的當下,才能忘卻這即在的苦難。最後,女兒活下來了,自己也堅定地在作陶路上前行。2017年,她傾自己所能,發起「Ocean Non Profit Project 工藝X公益計畫」,短短30小時超過600萬元的募資目標,如數捐給門諾醫院新生兒照護單位,讓小小生命能獲得更好的照顧。這是真心的回饋。

生命的存在,是因為這個世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張靚妤給女兒的承諾沒變,自己做陶的目標也沒變:「想要創造能感動人的物事,帶來美好的感受。」「這是花蓮的自然環境能給創作者最大的優勢」,你在,我在,人生最美妙的體悟。 


原載於《藝術家》第601期(2025.06),頁342-345。

你可能還有興趣
其他相關文章資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