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想要創造能感動人的物事,帶來美好的感受。」─張靚妤
1981年出生成長於花蓮的張靚妤,父母皆服務於公職,哥哥和弟弟也先後加入公職行列。國中之前只認識粉蠟筆的她,國高中一路挺進美術班;她喜歡粉蠟筆可以用手直接塗繪、混色,能表現如印象派濃郁繽紛的色彩。大學考試前,志願轉向廣告業,順利考入大眾傳播系就讀,爾後自學視覺設計、架設網站,畢業後如願進入國際廣吿公司,以數位行銷廣告為業,遊走臺北、上海、廣州。2014年,年值33歲的她已是公司高階主管,因長期高壓工作影響了身心健康,毅然地選擇回花蓮老家,先休息,再出發。
歸鄉初期也曾茫然的她,基於廣告人對區域消費市場的敏銳度,她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器皿開始,先走訪日本、韓國、中國、新加坡等地,拜訪工藝職人,挑選木器、陶藝、玻璃、金工、織品等生活器皿與物件,於2017年在花蓮巷弄間開了「好想生活本舖」選物店。在選物開店的過程中,她一方面被各國職人對製作生活物件的理念、對作品細節的堅持所感動,另一方面,與來店裡的客人及街坊鄰居們親近密切的互動中,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想像有更深刻的體會,於是有了創立生活器皿品牌的想法,但游移於玻璃或陶藝的擇選之中。
最終,她選擇了陶瓷器皿。原先,她規畫由自己設計、小規模的陶藝工作室進行小量製作,但合作過程中發生許多狀況,於是,她捲起袖子,買了一台5000元二手拉坯機、300元的陶土,在自家頂樓的神明廳,開啟了她自學作陶的旅程。善於運用網路資訊的她,各種作陶的知識與工序、材料與設備的選購、土方與釉方的取得與實驗方法,皆源於網路自學。初期,她將習作放入選物店裡販售,漸漸地客人選購她的作品超過店裡的其他選品,這給了她十足的底氣,遂於2018年創立了「魂生製器」陶作品牌,開啟專業作陶之路。
沒有師承的張靚妤,意味著沒有學習的捷徑與典範,也就沒有了設限,可能性與選擇權都掌握在自己。但學陶的路上沒有捷徑,拉坯、土板等造形技巧,土料加上釉藥的燒成實驗等,親自操持琢磨的勞動與時間,她沒少付出,甚至更加精實或走出不同的路徑思維。初期,以她在廣告行銷業的專業職能及對市場的敏銳度,一方面選擇以華麗、繁複的風格先行,另一方面試煉著較高難度的燒製技巧,期待快速地累積作陶實力,以及短時間提升品牌的辨識度;在此,先求存活、再求穩定的策略下,她確實穩健地踏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