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輝,台南白河人,台灣剛光復不久後出生,正逢戰後民生凋敝的年代,所以自十五歲開始在新營學剪黏技術,師公是石蓮池,一生輾轉全台廟宇,所做過的廟宇超過一百間,經過台灣廟宇剪黏技術的轉變,至今仍在使用傳統手法製作剪黏、泥塑。
中國南方的廟宇屋脊,佈滿五彩的飛龍、走獸、座騎人物、花鳥等裝飾,這些飾品稱為剪黏,亦稱剪花,這種特殊的鑲嵌藝術,只見於中國南方,大約在清代中葉傳進台灣。
廟宇屋脊的裝飾,起初使用交趾陶。交趾陶是全用泥塑,外表施釉彩,低溫燒製而成的,放在戶外,受風吹日曬雨淋後,大約十年就失去光彩。藝師為了節省成本,就想到廢物利用,用破碗盤花瓶,剪裁之後黏貼在灰泥上,發現剪黏曲折度更大,造型更多變,效果很好,於是形成剪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