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策展競賽為策略,召喚新的陶藝觀點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每屆均有眾多國內外陶藝家的優秀作品參展,一開始為作品競賽性質,自2010年開始改以「策展競賽」及「作品競賽」每兩年交替辦理的模式,向世界各地廣徵策展企畫。
2010年紐西蘭策展人Moyra Elliott採用毛利語的「會話」一詞,即「Korero(嗑牙樂)」為策展主題,談論國際展會上的觀念交換,以及陶藝與當代生活各種樣貌的對話。2014年法國策展人溫蒂.葛爾絲(WendyGers)以「新陶時代」為題,談論當代陶藝在藝術、設計甚至數位發展的趨勢。2018年臺灣策展人邵婷如「陶藝的人文回歸:從藝術的精神原點談起」主題,回望人類與土的原生連結,並與亞洲重要陶瓷博物館商調典藏品展出。
「2022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由韓國策展人趙惠暎及臺灣策展人王怡惠共同規畫,是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首次的雙策展人配置。選件範圍則如本展一貫傳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陶藝家,以「世界的形狀」為題,發展了四個子題「溯形-陶瓷之路」、「無形-自然轉譯」、「變形-媒材理路」及「進形-土地共振」。
從歷年來策展人及作品的挑選,可以發現陶藝雙年展企圖從更寬廣的視角來看陶藝,探討它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係,而且不只是回望歷史,也重視陶藝如何展現當代思維,以及其內涵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
挑戰媒材的界限,著眼「陶」的更多當代可能
「陶」可以是什麼?本屆有多件作品試圖突破陶藝作品的定義,回到媒材的本質探索陶的可能,有的作品看起來不像陶,甚至不使用陶,挑戰著觀眾對陶藝展的觀看經驗。例如任善彬的作品〈床頭櫃A〉及〈五斗櫃〉,擁有令人困惑的外觀,兩款韓國常見的老式家具,但材質看起來像是生鏽乃至腐蝕的金屬。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主要來自韓戰時被毀滅的家鄉鐵原,以及古羅馬遺跡與摩洛哥黏土城堡等傾頹崩壞的結構。他發現陶土的可塑性佳,燒製後堅硬如石,釉料還能創造各不同的顏色,是最適合的藝術創作媒材,不需受限於陶藝作品常有的樣貌及特質,而是活用並持續開發陶藝材料的可能性。
(左)任善彬 五斗櫃;(右)五斗櫃(局部)
張清淵〈莫名石〉亦試圖運用陶的可塑性,創作一個以臺灣「文人石」堆疊而成的展區一隅;藝術家大量複製這種尚無知名度,美感也未被重視的石頭,形狀相近的灰白色石塊沒有自己的名字,僅放置了QR Code作為辨識,無法被認證與歸類,亦無法查明產地,正如臺灣人在國際上曖昧的身份認同(Identity)與等待命名的狀態。作品有趣之處在於全然以「文人石」這種石頭來完成隱喻,「陶」在此的角色僅做為材料之用,優秀的塑形能力,連以觀念為創作出發點的當代藝術家都相當肯定。
張清淵 莫名石(局部)
陶瓷自古以來多以杯盤器皿等方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但若我們暫時放下其原有功能,它還有什麼日用的可能性?鄭敏智〈容器的勇氣〉回應陶瓷與建築之間的關係,打開對器皿的想像,在展場中以倒置、掛高的燈罩呈現,是挑戰改變已知事物的有趣嘗試。
鄭敏智 容器的勇氣
增田敏也的作品〈低畫素電腦繪圖〉將公共電話、玩具槌子、門把與老式電鈴,仿造低畫素照片效果,將上色的陶塑方塊組成立體雕塑,鮮豔有如玩具的色彩塗裝讓「陶」的材質特性幾乎消失無形,喚起的是人們的數位視覺經驗,亦讓人想起麥塊(Minecraft)遊戲所打造的虛擬世界,在那裡一些已然被淘汰的事物如公共電話,能以影像的方式被繪製並保留下來。
增田敏也 低畫素電腦繪圖
金惠京〈媒體「樂事」:天堂樂土〉,可能是最挑戰「陶藝展」媒材定義的作品,這是一件數位動態圖像作品,以不斷變化的山河、宮殿、城門及城牆的景觀,回顧朝鮮王朝如何採集大自然的元素,化成其文字、陶藝及藝術創作的美感材料,不展現「陶」的媒材本身,而是運用影像,從歷史回溯陶藝造形美感發展的根源。
金惠京 媒體「樂事」:天堂樂土
工業化時代的陶瓷如何生產?如何反映我們的生活?
本屆雙年展另一個看點,是以生活陶瓷在工業化時代的生產情境及反思為主題的創作,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觀點,其中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王俠軍的〈卓越〉,他所打造的頂級瓷器品牌「八方新氣」,以優雅精緻的白瓷為人所知。〈卓越〉以白瓷及青花點綴展現了龍游走於天圓地方之間的宏觀與自信,但最富趣味的,是作品的周圍放置了一圈各種形狀的模具,點出當代陶瓷背後的生產流程,細看每個模具都只能完成一個組件,可見作品的產製透過十分繁瑣而細緻的規畫。
(上)王俠軍 卓越;(下)卓越(局部)
王言然〈深土耳其藍—土耳其藍—白色〉則挪用了知名家居品牌的量產馬克杯,這款杯子原本只生產了深土耳其藍、土耳其藍及白色,藝術家製作了顏色與顏色之間具備不同深淺藍色的杯子並排成漸層,以手工製作的方式呼應了這些杯子原有的語彙:工業化量產、造型一致、色釉系統穩定,帶點戲謔地模糊了陶瓷領域中工業與工坊兩種生產方式之間的界限。
王言然 深土耳其藍—土耳其藍—白色
Neil Brownsword亦將眼光望向陶瓷的生產,留意現代化工業製程對傳統陶瓷產業的衝擊。作品〈歷史檔案的具體化〉關注陶瓷之都史篤城(Stoke-on-Trent)因受到全球化和生產技術進步的影響而消失的工藝知識及陶瓷生產流程。模具的碎片隱喻了傳統技術受到漠視的狀態,藝術家將其以博物館考古碎片的方式,撿拾物件並檔案化呈現,來悼念這些城市已沒落消失的陶瓷產業。〈煉金術與形變—工廠與麗塔・弗洛伊德〉則從唯一尚存擁有中國仿真花製作手工技藝的工匠麗塔・弗洛伊德(Rita Floyd)出發,這項產業曾經是這個城市的重要收入來源。她展現精巧手藝的陶花成品被壓成碎塊堆起在展場,將人力與物力的浪費具體化,用來喚起人們對無形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
NeilBrownsword 歷史檔案的具體化
Neil Brownsword 煉金術與形變—工廠與麗塔・弗洛伊德(局部)
「陶」可以是什麼?每次的雙年展都將是一次對陶的提問,持續向策展人、藝術家及觀眾提出,它可以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是許多歷史悠久文明的載體,是擁有獨特造形及美感的藝術,同時它也可以只是土與火,是意念傳達的基礎材料。陶的生產流程及文化意義的提出,更是本屆雙年展的重要觀點,甚至以非「陶」材料的方式展現,為「陶藝雙年展」展開了更大、更廣的可能性。
▍【當季專題】2022臺灣陶藝雙年展 系列(一)
勾勒世界的形狀—Neil Brownsword結合參與式行動研究與藝術探究的檔案創作/吳姿瑩
http://www.taiwanclayart.org.tw/site_2_37_10B49921-5C70-4DC1-A601-DDDA7B696825.htm?1
▍【當季專題】2022臺灣陶藝雙年展 系列(二)
漫談雙年展策展:2022臺灣陶藝雙年展觀察/王怡文
http://www.taiwanclayart.org.tw/site_2_37_D4A59985-716C-4F52-A221-ADEA8AFE49EC.htm?1
▍【當季專題】2022臺灣陶藝雙年展 系列(三)
小日子裡的跨世紀敘事―2022臺灣陶藝雙年展觀察:川端健太郎與施宣宇/王怡文
http://www.taiwanclayart.org.tw/site_2_37_D7FBB95D-08E2-4077-B40B-7896F6291BFE.htm?1
▍【當季專題】2022臺灣陶藝雙年展 系列(四)
陶藝如何成為社會的新動能?―玩味2022臺灣陶藝雙年展/黃偉茜
http://www.taiwanclayart.org.tw/site_3_11_A4D5C0B2-FBD1-4607-BED5-A6C0B09BF846.htm?1
▍展覽資訊
展名:2022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展期:2022.9.9-2023.4.16(休館日2.6、3.6、4.6)
時間:平日09:30-17:00;假日09:30-18:00
地點: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