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嘉亨的陶藝火車思路 Hsieh Chia-Heng’s Ceramic Train of Thought
作者: 杜文田 / 陶藝家: 謝嘉亨

 

謝嘉亨的陶藝火車思路  

Hsieh Chia-Heng’s Ceramic Train of Thought

 

文圖 / 杜文田 

 

響徹雲霄的汽笛聲衝破大量蒸氣而出,伴隨著升騰漸遠的大量黑煙,煤、鋼鐵、蒸氣火車頭,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蒸氣火車以量體、動能、速度跨越地域國度,連結起四方物流與經濟貿易,輪轉幾番文明歲月,以壓過鐵軌接縫的清脆節奏感,奔馳穿梭了三世紀。火車的生動形象,象徵著時代的驕傲與更迭,以開創性帶來一方之土的繁華與進步;同時也隨其遠行夾帶了一股懷舊與傷感。

 

 

陶土雕塑的蒸氣火車

 

對陶藝家謝嘉亨來說,火車主題的創作有著難以言喻的魅力,揉合了部分小時候對火車的記憶、鄉愁,以及西班牙留學歸國後,有能力以陶瓷技藝實踐火車雕塑造形的驚喜與驕傲。在夫人的支持下,謝嘉亨有不斷精進的空間,注入追根究底的探索與耐心之餘,在每一次意志戰勝孤寂的辛苦創作過程中,不輕言放棄;二十多年來共創作出六十部火車,壯觀的陶瓷火車陣容,是萬瞬窯火的鍛煉下為台灣留住的珍貴文化資產。

 

展場以半圓形環繞陳列,象徵火車的夢幻隊伍聚首於歷史背景插畫「彰化扇形車庫」。(照片提供:謝嘉亨)

 

從初期對泥土乾燥速度及每個零件管路連接點的摸索,到後來已熟練各步驟,形成系統化的思路搭配季節環境的溫濕度與手作節奏,準確地感應與發揮陶土塑性,將車體複雜的機械邏輯與結構,按1/12 -1/8­之間的比例製作部件,如手塑傳動桿、空氣管,拉坯車輪與圓頂鐘形煞車作用的砂石箱,陶板成形車廂體,一根管路、一顆鉚釘……點滴逐步地以泥漿組裝接合起來。謝嘉亨雕塑造形的建構程序中,含藏著觀看與認知關係間的平衡關鍵,也是寫實手法之所以能迷惑人感官的魅力展現。

 

推究謝嘉亨在造形上追求的寫實極致態度,以及他在馬德里大學為釉藥研究取得化學碩士的技術能力,模擬火車的鋼鐵材質色澤,對他而言並非難事,然而他選擇以在西班牙學習到的「閃光釉」來表現,並不僅是因為他能駕馭該釉方的燒製,而是其斑斕色點、色塊重疊、擴散或流動、互補色並置的釉相掌控,就施設過程與結果看來,都極具藝術性。謝嘉亨提及施釉方法說道,「運用筆刷、噴槍、淋釉、潑釉、浸釉等方式,在疊釉時確認顏色的對比與層次,注意釉的薄厚,於過程中仔細分配,使釉色不至於在釉燒後因過度流動而糊掉。」從這一鬆一緊,可遇不可遇的運作過程,加上對釉藥熔化溫度與窯內氣氛的經驗掌握,閃光釉與閃光釉玫瑰金的色彩計畫,與寫實造形形成一種反差,既是寫實也是抽象,同時具有機械的精密規則與藝術的靈動自由。這種視覺印象上的反差,再現與彰顯了車體機械結構的珍貴,與物體本身作為交通工具的功能身分、象徵意涵,召喚出閃光中的兒時夢幻與夢想或是文明進展中光輝璀璨的片刻歲月。  

 

 

閃光釉彩點土成金

 

謝嘉亨於西班牙求學第三年接觸到閃光釉,在指導恩師喬安·伊萊瑟(Joan Ilacer)的協助下經一年半的研究才燒成。閃光釉釉彩藝術出自中亞的彩虹釉,由阿拉伯人於十三世紀統治西班牙時使用於皇室陶瓷器上而流傳。閃光釉屬於中低溫釉上彩,在無鉛熔塊為主體的基礎釉中,加入球狀黏土、硼砂等材料,以及發色的氧化銅、氧化銀金屬元素,再加上閃光釉之所以能折射光線的氧化鉍,三種氧化物在還原氣氛中於三,四次的燒成過程混合重疊運用,首次燒至1150度之後,降溫至950度開始進行還原燒,使金屬氧化物形成缺氧的狀態而還原出金屬的顏色。

 

釉彩賦予陶瓷生命,融合了氧化銅、氧化銀與氧化鉍的閃光釉,如蝶翼上一層斑斕的光澤。蝶翼因表面的多層結構孔洞,使得在陽光照耀下折射出色光,而鉍則是一種會吸光後再放射出去的金屬礦石,以光為基礎折射光,產生類似珍珠的虹彩外觀。因此,閃光釉受環境光源作用而呈色澤變化,運用在火車機械體上以不同角度觀看,就會有不同的質感體驗。這也是謝嘉亨的陶藝火車在機械型制之外,顯得靈活奔放、色澤飽滿,吸引人觀望遐想的成因之一。

 

來一趟偽旅行吧。

 

筆者本身並非火車迷,但很喜歡搭火車旅行,相信這點大部分人跟我一樣;也有許多通勤族日夜仰賴火車轉換於工作與生活間,形成一種習慣日常。可以說,火車的形象在台灣人民心中是非常有共鳴的。火車作為國家的基礎建設,對台灣而言除了實質的重要性,更具跨時代的精神意義,帶動起南北物流、東西發展與經濟成長,從清領、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接收至今,美製、英製、德製、日製各時代的蒸氣火車都曾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運轉、奔馳、停駐。

 

 

日治時期的前進號—16   

240x30x80 cm  2018 陶土 瓦斯還原燒至1220

 

這部按比例縮小的列車形塑的是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第一輛美製蒸氣火車。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於1899年成立台灣鐵道部,致力於興建鐵道縱貫線,16號蒸氣火車當時行駛於基隆到台中路段,因其1.5公尺的動輪,是台灣鐵道史上第一台突破清朝時期速度的蒸氣火車,從時速30公里增加到時速45公里。披著閃光釉黑銀斑點的外殼,有種幾經風塵、洗盡鉛華的幽光,以耐火泥一次高溫燒成的陶瓷列車能夠安穩的停駐在筆直的鐵軌上,並以漸為上坡的傾斜設計作為奮力前進的意象,殊不知,線條、塊面的坯體在燒製過程中是最容易變形的。謝嘉亨掌握陶土媒材與燒製技術的精湛頂真,藏在人們習以為常的細節中,令人驚嘆 !

 

前進號—16號的動輪與鐵軌細節 (照片提供:謝嘉亨)

 

前進號—16號的駕駛室內部細節  (照片提供:謝嘉亨)

 

717德國糖車 

85x30x65 cm  2019 陶土 瓦斯還原燒成

 

日治時期的台灣曾為蔗糖出口第二大國,在日本糖業會社的經營下,大量建蓋糖廠與私人鐵道,引進不同國家製造的蒸氣車頭來載運甘蔗,因使用的軌距為標準鐵軌的一半,而有了五分車的名稱。今日大部分糖鐵在台灣糖業公司接收管理後,因時代的變遷已停止運作,但近年幾經轉型,成了觀光輕軌鐵路。對照昔日滿載甘蔗的甜美與今日作為觀光列車之用的些許落寞,糖車精彩的造形引人無限嚮往。

 

717德國糖車動輪細部  (照片提供:謝嘉亨)

 

717德國糖車駕駛室內細部  (照片提供:謝嘉亨)

 

這台玫瑰金的德製蒸氣火車頭停佇在鑽石型的月台軌道上,機械結構與幾何立體塊狀的搭配,創造出新穎的視覺,未來主義雕塑的動感與速度感呼之欲出。大器簡潔的機械造形有著圓錐形的頭燈、直立形煙囪與四個動輪,以玫瑰金溫暖中帶著幾分尊貴的光澤釉色,彰顯其大片鋼鐵金屬板造形的磅礡氣勢。玫瑰金以碳酸銅經過六次的還原燒成而呈飽滿、穩定的狀態,從車體的零件組裝到一層層釉色燒成,整個過程都是在和時間賽跑。

 

謝嘉亨的創作堅持以陶土為媒介,不僅是讓我們看見了曾經在台灣土地上奔馳穿梭的各式蒸氣火車外表,獨具風格的釉彩語彙,訴說著人們遷徙記憶中披風載月的塵土辛勞,替無數次月台間的聚散離合蒙上一層溫馨的金色印象。此次展覽集合了27部精采之作,滿滿的「動力」,讓我們更有能量向未來前進 !

 

517馬鞍型糖車140x30x65 cm  2017 陶土 瓦斯多次燒成

 

 

【展覽資訊】

點土成金台灣半線鐵道情   謝嘉亨陶藝創作


展期:2020 / 07/02(四)—08/09(日)
地點: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第一、二展覽

地址:彰化市卦山路18

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

電話(04)722-2729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