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一,如泉水般的行板 文圖 / 龔宜琦
在陶藝界,提到李亮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他做過許多事,對台灣陶藝屆有深遠的影響。
1981年在天母成立天母陶藝工作室,以地名為教室名稱,而不以自己名字命名,因為他希望這是一個大家互相學習的場所,「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概念,帶出工作室學員一起成長的氣氛,同儕之間的相互學習,亦師亦友,許多學員日後是台灣陶藝屆中堅人物,撐起台灣陶藝一片天。
天母陶藝工作室成立期間,辦了許多場演講,主講者包括外國陶藝家,開拓台灣現代陶藝家的視野,同時引進樂燒、野外燒窯,改變傳統對陶藝的燒製觀念。每年辦醉陶展,鼓勵創作,把台灣尚在萌芽的現代陶藝,向一般市民大眾展示,讓現代陶藝不是一般小眾的娛樂,而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藝術品。還有駐地藝術家、工作營,在當時國內藝術界首創之舉。也因為天母陶藝工作室是屬於大家的,李亮一在這期間去遊學美國,並且完成《陶藝123》著作,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陶藝工具書。因為彼時國內尚無陶藝科系,許多陶藝喜好者無從著手,有了這本書,引導更多陶藝愛好者輕易上手,對已入門者更是不可或缺的良伴。
或許大家還記得,台灣有一段時間,非常流行陶藝飾品,各種顏色的素坯陶珠、陶吊飾,穿上皮繩,非常帥氣,這些有個性的飾品都是出自李亮一的設計。為了方便製陶,李亮一還發明了許多工具,例如燒陶珠的架子,設計成提籃似的架子,燒製陶珠時不會黏著在棚板上,也不會互相黏著,甚是巧妙。還有切割陶土的線鋸,以往都用鋼絲線,容易打結彎折斷裂,李亮一改成有把柄的固定式線鋸,改善所有問題。還有陶土定量切割器,使切割出來的陶板厚度一樣。這些工具都是有申請到專利的發明!今天在許多陶器工廠或工作室,大家都會選擇這些方便有效的製陶工具。另外,李亮一將奶粉罐打洞,將素燒陶珠和木屑放在裡面,在野外坑燒時很容意分辨個人作品,而且燻燒出來的陶珠好像考古出土的陶器,很有歷史感,十分耐看。
天母工作室大約成立十多年,但是播下的種子,對台灣陶藝影響深遠,當年參與天母工作室的成員,至今對那段時光仍懷念不已。但是李亮一的創作並不侷限在陶藝,他長年大量的繪畫,有水彩,版畫,做為他創作基本藍圖,版畫就不只是版畫,可以轉換成絲巾上夢幻的圖案,可以轉換成玻璃材質的公共藝術品。
整體而言,他關心色彩、光影、形體,並且像樂團的指揮,整合這些元素,成為一首一首的交響詩篇。藝術在他身上永不停歇,不斷流轉各種創作,不斷展現令人驚喜的作品,他沒有強求,一切是那麼自然展現出來,不受形式、材料的影響,那麼任意轉換。
啊!藝術原來是這樣的自由奔放!
延伸瀏覽
http://leoleeart.blogspot.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