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無形——陶藝家李茂宗的先鋒之路
作者: 莊秀玲 / 陶藝家: 李茂宗


 

勇者,無形——陶藝家李茂宗的先鋒之路

 

莊秀玲〈勇者,無形──陶藝家李茂宗的先鋒之路〉,藝術家雜誌,第505期,20176

 


山谷200833x42x24cm

 

 

「你要控制泥土,不要讓泥土控制了你」~陶藝家李茂宗

 

 

今年77歲的陶藝家李茂宗,成長於苗栗公館鄉福基村,國立藝專美工科第二屆畢業,主修陶藝,一輩都從事與陶瓷相關的工作,專業於陶藝創作超過50年。1974年起,長年定居紐約,但經常往返臺灣、大陸;臺灣是故鄉、紐約是充電、大陸是分享。作為臺灣陶藝發展的先鋒,年輕的他無畏於批評、勇往直前;三十出頭歲踏進紐約的藝術浪潮,不間斷地充實、發掘與提升自我的能量,為自己尋得更寬廣的天空;1980年代後期,得了因緣多次進出中國,將現代陶藝創作風氣帶入,成為中國現代陶藝發展的先驅者。

 


藍星—內在自然系列 2000 31 x 42 x 13cm

 

 

堅定的內在力量

 

1940年出生於苗栗公館的李茂宗,成長於公務員家庭,在5位姊妹、5位兄弟的家庭中,排行第六。從小喜歡畫畫、玩泥巴長大的,原本順著父親的期待就讀高職商科,一日看到報紙上刊登了國立藝專五專部的招生廣告,便偷偷北上參加考試,父親是在報紙榜單上發現他的名字。當時他向父親承諾,將自力更生,以半工半讀及兄長的協助下完成學業。當時的他,即已下定決心走上藝術專業之路;為爭一口氣,自己勉勵自己,一定要在藝術領域中有所成就。

 

入學後,李茂宗積極認真學習各項基礎課程,當在抉擇主科時,顏水龍老師一席回饋鄉里的話,讓他全身投入陶瓷工藝領域,為家鄉的窯業盡一分心力。當時陶藝課程由吳讓農老師授課,寒暑假則回苗栗窯場實作實習;積極的他,尚未畢業前就已熟練傳統製陶技術,拉坯、製模、燒窯皆難不倒他。學校畢業後第二年(1959)考取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設計師的工作,負責陶瓷外銷新品的研發,爾後兼陶藝雕塑試驗室主管。

 

在推廣中心工作時期(1965-1971年),李茂宗的主要工作是推廣陶瓷產業的升級與創新產品設計,因此常有機會接觸國外新資訊,也會到當時的美國新聞聯絡處圖書室吸取歐美新資訊。但他內心更嚮往當時藝壇火熱的五月畫會、東方畫會所推動的現代主義創作風格,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創作氣氛。工作之餘,自己會獨創一些新品,雖然長官不甚喜歡,但往往卻能受到外國訪客的欣賞與認同,還參加了國際陶藝競賽,每每入選、獲獎,給他極大的鼓舞,包括19681972年期間多次入選義大利法恩札國際陶藝展,1969年以作品〈海珠〉、〈空〉、〈旋〉獲得西德慕尼黑國際陶藝展金牌獎,又於1971年獲英國倫敦國際陶藝展優選等,他個人更於1970年獲得台灣傑出青年獎章。

在社會風氣未開的1960-70年代,李茂宗的許多創新作品不但不被國人接受,甚至招來許多批評,他都不以為意,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因為他深知創新就是要突破、要改變,要有自己個人的風格,才能立足新世界。外國人的認同、國際競賽的肯定,讓他更堅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往陶藝創作之路前進。

 


  2006 釉、瓷板 59.6 x 100cm

 

果決的破形之路 

 

1970年代之前,李茂宗作品的主要風格是對傳統拉坯容器進行變形、破壞,或連接非具象的造形,以破除實用性、破除造形完整的概念,挑戰傳統的審美觀,不再拘泥於造形與釉彩的實用性與美感,是在「破」、「捨棄」的階段,成為誘發思維、純粹觀賞造形變化的陶藝創作。整個創作焦點並不在於完成後的作品實體樣貌或風格,而是過程中身體與媒材的互動關係。他解放了傳統製陶過程中的規矩與嚴謹性,帶出了身體的自由,也解放了陶瓷材料的表現形式,讓我們看見陶瓷媒材的本質與特色。

 

1972年李茂宗受邀到美國紐約等地巡迴展出,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認同、藝術家的身分被重視,同時也發現自己在創作上的突破僅僅只是個人的一步而已,在美國還有更廣闊的世界等待探尋,於是,他選擇留在紐約,去發現更多自我突破的機會。

 

當時美國藝壇有兩大主流思潮,一是照相寫實主義,一是抽象表現主義。對李茂宗來說,寫實的表現不難,但經過一個月輾轉難眠的徹夜思考,重新延續「破形而立」創作思維,融入更多抽象表現主義的思路,放膽建立自己的創作風格。有一日參加美國陶藝年會,遇到當代知名陶藝家彼得.沃克斯(Peter Volkus, 1924-2002),建議他要「more open, more free」,更加堅定他自己的發展方向,於是有了1980年代「得意忘形」系列作品且深受美國收藏家的肯定。他個人更於1984年受頒美國馬德里蘭州哥倫比亞藝術學院榮譽美術碩士,1985年受邀於紐約大學美術系與紐約格林威治陶藝學院特約講座,又於1987年應聘擔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陶藝顧問,多次前往中國進行講座與示範,在19901999年期間受邀於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北京中央工藝美院、武漢湖北美術學院、廣東美術學院等客座講學,鼓勵了中國現代陶藝的開創。

 

隨形立意•立意隨形

 


破土而出系列A8  199570 x 30 x 26cm

 

1970年代的「破形而出」到1990年代的「破土而出」系列創作,李茂宗改變了過去先有草圖、拉坯變形的創作方式,以泥板來成形,再利用各式工具或拍打、或切割等,隨心所欲地與陶土產生互動,任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來形塑陶土的自然原貌。外形上多半取直立形態為主,傳達向上延展、頂天立地的意象,或於頂端做一彎捲、曲迴的造形,猶如植物向上伸展、綿延,又如稻穗飽含果實而含蓄低頭;表面上沒有過多的修飾或裝飾,讓泥土自然展現如大地般、如山川岩石般的質感,或有著風霜歲月的斑剝,又如大樹粗獷堅實的外皮質地,有時隨意地淋灑暗紅釉色,或點綴上藍白釉彩,如此素樸又明確的量感與存在感,傳達他對大地、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山林系列 #003  2015 21x28x23cm


山林系列 #005  201513x16.5x21cm

 


山川系列 #001  2015 21x24x19c m

 

    在「破形而出」系列作品中,李茂宗破除了外在形體的完整性,在觀念上突破了、解放了被禁錮的身體及其慣性;而在「破土而出」系列中,則直接將身體的感知轉譯到媒材之上,實踐了身體與媒材之間的互動關係;是隨身體的興,也是隨媒材本質上的個性,建構他所感所知的心象,於此建立自己的藝術符號。這符號的語彙表情清清楚楚,很土性、也很自信。

   

2000年之後,許多以陶板自然曲折的作品,有時呈現泥土自然乾裂的紋路,有時隨意敷上或藍或紅或白的釉彩,讓曲折的線條與色塊間產生微妙的空間感,或使用尼龍線或鐵線來切割局部,露出泥板內部自然彎曲、層疊的姿態。作品如在空間中展開的音符,可以輕柔迴旋也可以蕩氣迴腸,可以輕盈上揚也可以低沉渾厚,是千嬌百媚也是氣勢萬鈞,而這一切全在他一氣呵成的瞬間,所展開的無比率性的美妙樂章。

 

極致的奔放釉彩

 


大地回春系列 #010  2009 陶板畫 93 x 183cm

 

    李茂宗是在1980年代後期關注到陶瓷上的彩繪風格。他的平面釉彩創作如許多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一樣,忘情揮灑、暢快淋漓,創作時的那股自信與氣勢,能引人隨之舞動起來。但無論如何,在自信、隨興地潑灑、滴淋、或畫、或刷,或讓釉自然流淌等敷釉技巧之後,都會在高溫融熔的過程中,再一次被創造,而融熔後的新世界,每一寸裡都有微觀的小宇宙,展現與其他媒材無法企及的質地與效果。

 


星光系列#8  2008 陶板画

 


大地乾坤(局部)  2009 釉、瓷板 110 x 58 x 4cm

 

 

    相較於陶塑作品,李茂宗的釉彩創作更能表現他內心熱烈的情感,雖然情緒的傳遞不那麼率性直接,卻十分豐盈而且多變化,欲語還休之間,更多思緒與情感的流竄。豐富的釉彩變化,隨著落下的輕重緩急,時而戲劇化、時而溫柔婉約,著實深邃迷人,為觀賞著帶來無限的想像與豐富的感受。

 


綠茵系列 05  2015 瓷土 31x31cm

 


燦爛系列 11  2015 瓷土 37x37cm

 

全神貫注的自由

 

    李茂宗一輩子玩土,玩出了一方理想與抱負,是他內心堅定的信念帶領他走到今日,值得為他的執著與真誠獻上喝采。誠如藝評家曾長生提及,李茂宗的「現代性的風骨是一種自覺性的選擇」,在他專業的養成過程中,他早已能夠隨心所欲地變化陶土成任何可能的樣貌,卻選擇表現泥土最自然的表情。因為,他全神貫注、他真心體會,陶瓷媒材世界裡的無限可能,惟在一顆開放且自由的心靈,一切從這裡出發。

 


燦爛系列 002  2016 31x33x61cm


天合系列 #9  2009 陶雕 19.5x30x113cm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