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閃耀的幽微視野—陶藝家洪湛筑的微光自然
作者: 莊秀玲 / 陶藝家: 洪湛筑

 

靈光閃耀的幽微視野

―陶藝家洪湛筑的微光自然

/莊秀玲.圖/洪湛筑

 

學陶背景

1994年出生、成長於台北天母的洪湛筑,父親是國中公民老師,母親是家管,還有二位哥哥。父母親很開明、很重視教育與居家環境,都喜歡大自然與園藝,父親還喜歡中式骨董傢俱與收藏,喜歡泡茶、聽古典樂,經常走訪廟宇等古蹟,她都跟在一旁。從小學習音樂但尚未發掘對繪畫藝術的熱情,很會讀書,北一女中畢業後只有一個願望:上大學不要再以念書為主,於是命運般地進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設計組,爾後主修陶瓷工藝,才逐漸打開對工藝、對藝術創作的認識。

大二時,洪湛筑當上了課堂小老師,認真地跟著羅森豪老師、學長姐們,勤練拉坯、燒瓦斯窯,喜歡陶瓷工藝裡專注於材質表現、貼切的實用性以及重視職人精神的人文思維;直到現在,她仍喜歡瓦斯窯燒豐富的質地表現與色彩變化。大三由藝術家游孟書指導,不談媒材與製作技巧,開始思索創作與藝術表現的議題,同時也觸及陶瓷媒材的工藝與藝術界線問題,引發她更多的興趣,於是,2017年應屆考進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繼續探索。

進入研究所後,洪湛筑經過一年的調適,研二開始對陶藝創作有了新的認識,轉捩點是兩趟出國專業參訪的經驗。遠因是2016年大三暑假,她申請到英國The Leach Pottery生產部門實習一個月的機會,爾後留在英國、蘇格蘭旅行一個月。在那當下,她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身心靈被異國的景色給震攝住,不論是壯麗巍峨的大自然,亦或這異國鄉間、近郊的道旁小徑上,都讓內心澎湃卻平和寧靜、自在喜悅;強烈的身體感受,讓她時常想念。近因是2018年到韓國首爾參加聯展,5天的行程裡,她在三星美術館被歐美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色域繪畫作品、韓國單色畫派作品強烈吸引住,如此純粹、單純的色彩竟也能帶她極為深刻、沉靜、滿足的視覺感受。這兩趟旅程啟發了她日後創作的走向。

洪湛筑提及,在創作裡,她想找尋一種心境、一種狀態,可以面對人生所有的煩惱。她想到這兩次國外旅程的難忘經驗,想重現「在自然中的平靜能量」,想以陶瓷媒材、用「簡約、單色調的形式」,創作出相同的感官感受。於是,自2018年起,她嘗試循著印象派、抽象表現主義的創作思維與形式,用她所孰知的陶瓷媒材與技巧,在台南官田的鄉間裡踏尋自然的樣貌,試圖再現內心平靜的感知與感受。作品主要特點是,由同一或相近色調的一塊塊小土板組合而成。她的作法是將色料以不均勻的方式揉入陶土中,製作成條狀後切割成小尺寸,或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再施壓、修整邊線,最後拼湊成或大或小的矩形平板作品;作品風格極簡、抽象而理性,感受不到情緒,唯有調性一致的色彩、線條、塊面、塊面淺淺高低落差產生的光影變化……2019年,她以〈靄靄〉、〈幻暮〉、〈遇光〉、〈雲路〉等四件作品,獲得2019年第四屆臺灣青年陶藝獎首獎,肯定了她這兩三年的努力。2020年畢業的她,明年將前往日本金澤卯辰山工藝工房展開新的學習旅程。

 

靄靄2019 120 x 95 x 5 cm白陶、木框

 

遇光 Encounter with Light 2019  120x 60 x 5 cm白陶、木框

 

騷動的大自然

洪湛筑的創作從觀察或感受大自然開始。身處於自然之中(或遠離人群),可能因視野遼闊而感到舒暢,可能因無害、無攻擊性而感到放鬆,可能因旺盛的生命力而感到喜悅,可能因太巨大、太美、太奇特、太奧妙、太震撼而感到驚奇、驚喜,最終,都(可能是)因為太專注於觀看或感受眼前的景象而無暇於動心起念,暫時地忘卻煩憂而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

大自然看似靜默,本質上無時無刻不在動,沒有不動的時刻。造物者展開的世界就是一個持續變動的世界,沒有一秒停滯。所有生命都是如此,從生到死,不斷循環;所有無機物也因為地球自轉、陽光照射,在大氣流轉中不斷變動著,看得見的是風動、水流,看不見的,即使微小仍生成變化中。造物者奇妙,人類身體的感知是敏銳的、全開的、全方位的,是眼觀四方、耳聽八方……細微的變化都能覺知、覺察。

面對大自然(或者圖騰),身體的感官若能(放鬆地或無所畏懼地)全然打開,全神貫注地覺察外在的變化(或如靜坐覺察自己的呼吸),一切的念想無暇升起,就能真正(安心安穩地)讓身心靈沉靜下來。這便是大自然的魔力,是騷動的大自然喚醒了身體的覺知與覺察能力,達到淨化身心靈的作用。

洪湛筑創作想要模仿的是騷動的自然,想表現的是那樣的動態感。身體感官的感知收攝是靜而謀動,動爾後能靜。她想通過創作,用陶瓷媒材創造視覺上微小的動態感,並啟動一連串的動態感開啟身體感知的能動力。

 

陶瓷如自然,自然而然

在洪湛筑的作品裡看似一模樣的小土板,其中隱藏了許多細微的小變化,都是她精心設計製作,也是這些微變化形成視覺動態的感受。要表現視覺上微小的差異,先要統一整體但又必須於其中呈現隱微的細膩變化,精確地引起視覺上的動態感。這些變化由小土板的尺寸、手感痕跡、燒成所產生的色彩與質地的變化,併列時的高底差、重複、堆疊等,最後加入光影變化而產生……

泥土加入色料後不均勻揉合,或直接刷染化妝土等,預計可產生豐富的色差;加入熟料或不同土礦可增加質地的變化;因為是有機材料,經過窯火的淬鍊,或氧化燒、還原燒的燒成方式,在色彩、質感、觸感上還會產生些許細微變化,自然而然地有細膩、豐富、多元的呈現。

從土條變成小土板,以矩形為單元,或約寬11公分、或寬36公分,或寬510公分不等,每一個小單元修邊或不修邊、修面或不修面,是否塗刷化粧土等,都經過細細思量。燒成後,小土板被重新併置、排列,如平面畫作的形式,小土板的尺度、曲面的高底落差、之間的空隙線條等,加上光源變化、視覺的移動,產生微弱的差異。

陶瓷的可塑性與尺度,陶瓷的色彩、質感、觸感多元變化,成就了它自己的廣度。身體的感知因為這些陶瓷可能創造的豐富的微小變化,而創造了身心靈一段寧靜的小時光。

 

晨曦暮色下的微光自然

洪湛筑所表現的自然,是微光下的自然,是濃霧裡、夜光下的自然,或者也是泥土的本色,窯燒後的本然狀態。隱約能感受到自然氣息的,如2019年的〈雲路〉,作品用了四種藍色色料,以甩土坂的方式去成型,再用鐵尺壓印紋路,再行切割,打亂後再拼,再上色漿,加上燒成的變化,呈現自然而然地、藍天白雲般的騷動感。又如〈林路〉,是綠蔭林樹間穿梭的身體感知;〈蜜糖時刻〉,以輕盈的橘光、黃土色調,強調高度落差起伏的長條狀土板,如黃土大地、如古堡、如古厝,開啟無限想像。

 

雲路2019  57.5 x 53 x 1.7 cm白陶、木框

 

林路2019  16.5 x 46 x 1.7 cm 瓷土、色料、木

 

蜜糖時刻2019  52.5 x 25 x 1.7 cm白陶、木框

 

2019年的〈遇光〉則是比較抽象而感性的作品,白色加灰色漸層色調,表現光的無物質性、直線性、濛濃感、漸次的透明感,以及略有斑駁、跳動感物象,靜靜地引動目光游移探索。又2020年的〈移動風景〉,這件長約四公尺的長條幅作品,線條與色澤比較乾淨而顯得冷靜,表面經過打磨的表面有了柔和的閃光,有如木質的自然色澤與紋路,也接近石材的色彩,中間偶有上過金水、閃亮金屬光澤的土板交雜,彷彿跟著跳耀的音符隨意遊走著。

 

移動風景 2020陶、木、金

 

移動風景局部側面

 

又如2019年的〈靄靄〉,小土板上如水墨暈染般的深色調,似無意也似有意地組構成一幅原野夜景圖,觀者彷若身處濃霧瀰漫的深夜,迷濛飄渺、恍若隔世,等待霧散時刻;2020年的〈夜行〉,則仿若墜入鄉間無光害的午夜靜謐時刻,那深邃的氣氛令人著迷。

 

夜行 2020陶、木

 

靜謐的小時光

洪湛筑作品的形式與風格,承襲了許多前人,但不同於羅馬時期的馬賽克壁畫,以創造閃耀如天堂般的幻境為目的;也不同於印象派,用科學分析拆解色彩、實踐色彩;更不同於抽象表現主義裡的單色繪畫作品,以攝人目光的形式(強烈的感性訴求),用單色、純色及細微的變化,引人進入純粹、無雜質的世界。而是,如同印象派,她從模仿自然為起點,但純化了色彩,單純化點、線、面的構成,同時加入時間軸,為視覺感官創造微小的動態感,讓身體的感官全神關注,片刻進入幽然、靜謐的自我時光。

 

初醒如夢2020陶、木

 

刊載於202012月《藝術家雜誌》,547期,頁368-371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