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藝攝影論 Ⅳ 容器 文/翁清賢
|
|
杯、盤、甕、碗、瓶等等陶磁的容器,是一般在拍攝陶器時比較容易忽略,卻又不得要領的主題。 |
譬如「杯子」的型狀各異,且通常都輕巧,體積小,打光時往往不知從何下手;「盤子」雖然形式完整,但是常會因為平拍而看不到全貌,斜拍又嫌平淡,淺盤、厚盤的高度如何表達,也是難點;「甕」的體積雖大,圓肚的容量要如何表現,往往陷於苦思,因為有的釉是亮的,反光如何解決,也煞費苦心,上了黑釉的甕若以平光拍攝,恐會顯得平庸,用聚光卻不知如何掌握;「碗」雖是常見的容器,欲細膩表達,也要投入相當的心神;「瓶」的尺寸可大可小,特色則在於「長高」的外型,相當繽紛多樣。 |
陶瓷「容器」包羅甚廣,以上的分類只是站在方便認識的角度簡要說明,也有藉這種分類讓觀者「舉一反三」的用意。 |
|
杯子大略可以分為「有耳」與「無耳」兩種(就攝影的角度而言),無耳的杯子可專注在「筒」的範圍裡,有耳則需強調「柄」的特色。中式的茶杯通常無耳,西式的杯子則有耳的較多,但是當代陶藝已經混雜了兩者,創出各種新穎的類型,漸漸無分東、西。然而從攝影的打光來講,還是得由造型的觀察入手。
|
|
首先,需對耳、柄的形狀細心研看。如從側後方射來的光,可以在弧柄上產生邊光,使杯身隨之立體起來。這一道光會擴散到杯子的週身,使杯型也為之明朗。圓杯、方杯或其他形狀的杯子,都有各不相同的投光方式,也連帶會產生程度不一的影子。有時影子會落在杯內,形成一種干擾,此時若為了消除影子而將光度減弱,恐會影響對比,所以最好是調整燈光的高低位置,直到影子看起來順眼為止。淡色背景有個好處是可以同時當反光材料,使杯身的釉色一目了然。 |
一群杯子的合照,最需要注意光線的來向,盡可能要求只有一個方向的影子,否則影子凌亂,與一群杯子交雜在一起,會成為視覺的夢魘。此外,杯子與杯子之間的距離也要控制得當。
(請參考註1- 3)(上圖_陶杯作者-王美雲)
|
|
一個陶盤若只用一張圖片來詮釋,通常還是以「正面」為主角。盤子的底部雖有特色,「正面」基本上還是它的重心。盤面的深淺度、釉色、形狀這些特徵,都是攝取的重點。無論盤子的型狀如何,頂光是「立拍」時的首要考慮。「立拍」就是把盤子立起來,背後用重物頂住(要避免它穿幫),鏡頭從前方對準,攝下它的正面全貌。一般非專業的盤子照片,總是習慣把盤子平躺在桌上斜拍,如此拍出來的盤子不但形狀交代不清,打光也很麻煩。其實只要讓它立著,問題便迎刃而解。 |
|
立拍盤子,只要一盞頂燈當主光,左、右各一盞燈當輔光,背景再投一盞朦朧的聚光束,大致就搞定了。
另有一種俯拍的方式,就是把相機拉高,俯瞰地面上的陶盤。此時除了腳架要能應付這樣的角度,盤子也不能太大,因為一旦太大,勢需退到天花板才能容納畫面。這樣的拍法自然無法打頂光,只能在盤子的四周「埋光」,用側光來映照整個盤面。而且要記得在盤子底部墊一本尺寸適當的厚書,讓影子與背景相隔而淡化。
(請參考註1-2 , 3)(上圖_陶杯作者-王美雲)
|
|
甕在容器中是最壯觀的,也因為如此,甕的攝影便相對具有挑戰性。 |
|
甕的寬身圓肚,以及它上下緊束的收口,對「直接光」是個考驗,因為太平的光只會使它看來平凡,太聚的光又不好掌握。不過有個一樣的通則,便是「亮、暗」兩種釉面需要分開對付。亮而光滑的釉面,無論顏色深淺,均需以柔光處理。甕身的反光也要控制得恰到好處。我們通常所見的甕照片都難免有兩灘反光,那是燈的反照。不過如果反光的模糊度恰好,整體的感覺不會太差。另有用「柔化」的方法讓甕身幾近沒有反光,效果更為理想。但後者需兼顧甕身的對比,不能柔化到全無反差,否則甕便會有如一灘死水。
粗礪的釉面,提供另一種甕的打光法,所用的燈源是比較狹窄的「光束」(加上描圖紙與黑紙罩)。你需要找到幾個交錯的角度,從前後左右打幾盞燈,以挑出甕的切面。通常是頂光、側後、前側各一盞,再加背景光,小心拿捏它們的角度變化,避免光線射到鏡頭裡,便可以拍出一張有個性的甕照片。
(請參考註1-5 , 7)
(上圖_陶甕作者-1.顏炬榮 2.王美雲) |
|
「碗」是我們生活中最熟悉,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容器之一。但是碗的形式多樣,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 |
通常「碗」都是光潔的,具有一種剔透的固定形象。但是若論及「茶碗」,其形式又突然為之寬廣。「碗」一旦成為藝術形式之一,它的小小體積便涵蓋了種種精緻的試煉,及「釉實驗」的千變萬化。釉在「碗」這個題材上所展現的風華,使陶藝攝影也不敢妄加輕忽。 |
|
碗有各種各樣的形,其釉面的變化與淋漓的效果,對「打光」是嚴格的考驗。碗有一個平視的角度最能展現其丰采,需要相機詳加琢磨。它的開口在鏡頭中出現多少才最適當,也要某種意會。經過仰視、俯視和重重的觀察之後,攝影者終於找到那個華美的「點」,此時才是陶藝攝影最令人心動的剎那。 |
燈法已經不是關鍵;因為運用前述的各種燈法,已足以表達「碗」的完整外貌。此刻所需要的,只是攝影者與碗之間的會意。
(請參考註1- 6 , 11 , 12)(上圖_陶碗作者-王美雲)
|
|
「瓶」也是紛繁多樣的容器類型。 |
以Lucie Rie知名的Composite Vase 圖片為例(註1- 4 , 9 , 10, 13),由於形式本身已足夠完整,近於雕塑,自然無須在燈光上多費唇舌,所以用「泛光」來表達,瓶身雖有些微的明暗差,但是並不強烈,而且看得出來是經過仔細的推敲。地上的影子也很淡,目的是在「客觀」交代瓶子的所有元素,包括釉、型、體態和色彩,均一目了然。她的作品圖片一向有此簡潔的素質,習慣用淺淡的灰背景去襯托優雅的造型,予人以強烈現代感。 |
|
顏炬榮的黑瓶則有另一種不疾不徐的東方意蘊。此圖的頂光、側光與重點光均衡發揮,但仍然用了遮光技巧來掌握瓶身的光跡,使釉面的觸感透過圖片而有某種準度的傳達。
(請參考註1-1 , 8)
(左圖_陶瓶作者-顏炬榮) |
|
|
(結論)
「容器」是陶藝世界的原型,也是實用器皿的代表,由於這種原始的特性,陶磁容器有種異於其他媒材的人間性,如何表現這種「人間性」,是這類攝影題材的著眼點。以上的分類只是約定俗成的幾個選項,若欲實事求是,當代的陶製「容器」已有各種形式的變化,可以逐一做拍攝的嘗試,這種嘗試可以不必受限於文字上的框架。「容器」亦常常進入廚房與餐廳等實景,進行另一種舞台的演出,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刻意搭景拍攝的案例,值得參照欣賞。
(請參考註2)
(左圖_陶瓶作者-許家光) |
|
【連結參考】 |
(註1)
http://www.flickr.com/photos/pictoncs/
參考圖片 |
(註2)
http://stilllifewith.com/
這是一個食物料理攝影的網站,雖然以食物為主,容器為輔,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到容器攝影的某些範例。譬如乾淨的打光,鬆朦的「短景深」(就是模糊的範圍很大),都是目前料理和食器攝影的潮流。內有許多優秀料理攝影師的網站連結,值得拜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