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的典藏與喚醒 文/ 鄭義融
在過去的年代裡學陶,徒手練土與手拉坯技術被視為陶藝技術成熟度的指標,也有人當作拉坯前的熱身,藉由手腕有節奏的揉轉推壓,排出空氣並使土團軟硬平均適中,最後收合成錐形狀以備後續的手拉坯,由於過程中會在土團表面形成有韻律感的菊花狀壓痕,故名為菊花練。但是由於近代高效率練土機的出現,菊花練已悄然在學陶的菜單裡消失,陶藝老師偶而會秀一下,它的傳承似乎也只存在於喜歡陶藝的學習者,實際親手作陶的過程裡。托現代科技進步之福,網路上存有不少相關的技術記錄視訊影片,當可視為基本的陶瓷技術數位典藏,未來是否會發展為消失或休眠的秘技?未可知,但練土時與陶土互動的樂趣,恐怕再也不易尋得。有些技術或技藝會因為新工具的出現而調整,改變甚至不再被使用,像處於休眠狀態,菊花練可能就是下一個典型的例子。
練土與手拉坯之間有微妙的關係,因為拉坯機(轆轤)轉向分順與逆時鐘兩種,除了日本之外大部份採逆時鐘方向拉坯,由於拉坯的目的在於使坯變高變薄以造形,坯土受到手勢的擠壓,其內部存在逆向的應力,會在燒成之後顯現出來,例如以拉坯成形的茶壺嘴(流),常會呈現反向的扭轉,若要將此視為工藝技巧的優劣與否,其實見仁見智。也有陶藝家認為練土時的單向揉壓力道會在拉坯時獲得反向平衡,也曾看過老陶藝師傅會抓一把土團頂上的土摔回,再開始拉坯,它到底是技術的一部分?或是只是一種習慣?我認為,作陶者常會親手去感覺陶土的塑性與活力,練土即是喚醒陶土活力的方式之一,多數作陶者也都知道新舊混合回收土練土機練過後,予以封存靜置「養土」幾天後,陶土會恢復較佳的塑性與活力,準確掌握陶土的微妙特性真是作陶者的「究極奧義」。
由於拉坯轉向的不同,最終也會表現在古董拉坯陶瓷器釉面的龜裂(開片)上,呈現不同的斜向裂紋,陶師當時製陶的力道,越過歲月長河仍能鮮明再現,實在令人感動莫名。古董鑑定也常以此分辨中國或日本陶瓷器,無論如何,歷史上眾多無名陶師以雙手創造許多傑作,留存於世的精品正是無數陶瓷技術的最佳典藏,重點是觀賞能否察覺內蘊的工藝智慧,學習能否悟其精髓,甚至喚醒休眠的技藝巧妙,端看個人實際參悟程度,如同玩味「打破砂鍋問(璺)到底」這句話的妙喻之處。
苔綠釉陶罐 鄭義融
進階參考
【詞彙】
壺嘴(流)
http://taoyu.4evervoyage.net/?p=2765
養土
http://www.cabcy.gov.tw/Koji/fallow-1.asp
打破砂鍋問(璺)到底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F4o&pieceLen=50&fld=1&cat=&ukey=1280788271&serial=1&recNo=0&op=f&imgFont=1
【視訊】
菊花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6Kd8RSmVY&list=PLC1B49E5C2A358BD6
菊練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3E5Jtqt9w8
腳踢轆轤-手拉坯/國寶陶師-吳正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qoiPXahZ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