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藝 藝民
作者: khong yao




民藝 藝民 文/ khong yao
 
 
陶藝具有一種複雜又單一的性格。它在生活中提供繁華複雜的廣泛應用、陶藝給人充滿珍奇感的掏金想像、在現代藝術中更扮演著不可忽視的媒介。但不管如何化身,陶藝從來就隱含著一種單純的特質:一種樸素而強壯的本質…一直默默存在於它複雜表象的背後…一種承載一切的普羅性質。可以承載一切即意味其具備著強韌的特性。雖然在當今全球化資本主義,消費性經濟的浪潮中,這種特質更是被忽略掩蓋了。
 
1920年代,以常民生活,以「樸素、健康」為揭櫫的日本「民藝運動」在面臨工業化浪潮,所導致傳統手工藝全面崩壞中,尋求解決之道。致力挖掘,發揚各種手工藝中,無名匠師的優秀之作。在不起眼的無名器物中看到生命裡樸質強壯的質地。
 
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法國「新藝術運動」、德國「包浩斯」設計、20世紀初的日本,柳宗悅等人推動的「民藝」運動、甚至在台灣,以顏水龍為核心的「類民藝」實踐。它們都是肇因於面對工業化所衍生重大問題下的必然反思行為。工業文明進化銳不可檔,他們所能做的是針對工業量產的低劣美感的改造創新,致力於傳統手工業,傳統工藝的保存與復興。


台灣前輩藝術家,教育家顏水龍先生,催生成立的國立草屯工藝研究所(現改制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及私立實踐家專美工科(現為私立實踐大學設計學院),著力於台灣本土傳統工藝的保存、研究與推廣。顯然,顏水龍先生受到其早年遠赴日本及法國求學,甚至1930年代初柳宗悅到台灣訪查民間工藝的影響。
 
1960年代以降的台灣工藝,手工業,亦是不可避免的在工業化量產、塑膠化工製品的浪潮中掙扎。與較早日本1929年「民藝運動」的出現一樣。這些運動不僅給傳統工藝帶出一絲生路,也略帶諷刺的如「原始主義」在當代藝術創作上,提供給時代後人豐富的創思種子。
 
然而這對傳統工藝在工業社會化的強大趨勢下,也許顯得依然卑微。工業化文明不可逆轉、入骨般的深度演化下,傳統似乎越來越像遙遠的魂魄…如被遺忘的鄉愁。
 

相較以往,當今是一個更劇烈變動的時代。在多元文化的表象背後是強勢全球化下的單一集體化。本來傳統工藝的常民美感在遙遠鄉愁裡化成都會時尚,高價的有機符碼。民藝運動精神中的工藝要素,「樸素與健康」,似也被極簡與低調奢華的稀有性取代。
 
1930年代,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來台灣,驚嘆當時台灣各種工藝品的精神。他在彰化看到竹製蒸籠,強大樸素的美感,與其所隱含的強韌的常民質地,不禁讚嘆地說;「…這麼堅固的器物。能自然使用這種東西,證明生活有程度。」(台灣大百科)。
 
「民藝」…常民的工藝。其所蘊含的質樸強壯的性格,展現在陶藝上會是甚麼樣的形式與風格?不管如何,那絕不會只是華麗的裝飾與稀有古釉的再現。必須在物件的背後蘊含著某種強壯與視野。
從陶藝的發展角度來看:1940年代,當代陶藝的崛起,是肇因於一種自然原我的精神運動…追求傳統價值下,質樸的生活哲學。也追求更具時代性或個人主義的精神超越。這是說現代陶人有埋首於質樸強壯的生命價值中,亦有致力尋求現代藝術的精神探求。陶藝是最親近,最具普羅性格的藝術。其風格品味也更取決於社會民眾。
 
面對當今豐富混搭卻單一的地球村集約化現象。如果我們只有關注玩物性格的骨董珍奇,或如數家珍般舶來名牌的常民是不足取的。在優良「民藝」的背後,其實是因為有著眾多藝術精神飽滿的「藝民」。優良的現代民藝品正是一個健康,愛好本土工藝的人民的產物。
 

  


1. 常民食器;這些造型簡單的大小盆狀器物,採集於台灣中部彰化地區,近百年(20世紀初)的農家食器。燒成溫度近攝氏1200度,通體無釉無紋飾,一氣成形的胎骨勻稱,沒有加工修底。樸素充滿歲月的器物上,可以感受出陶工渾熟優美的拉坏技巧。一種直接與實在令人想像著昔日的灶上情景。
2. 國立草屯工藝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ntcri.gov.tw/zh-tw/Home.aspx
3. 顏水龍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1%8F%E6%B0%B4%E9%BE%8D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tw/yenshuilong/yenshuilong.htm
4. 顏水龍圖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