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是否被創造生產,我個人以為「以人為本」是最佳策略,一是為了生命的存續而作,一是為了與他者共生共存之需求而作,最終都是為延續生命。即便是路邊一株小草,每分每秒都在尋找陽光、空氣、水,這是生物的本能。日本動物心理學專家松澤哲郎在長期觀察黑猩猩的研究中,進一步發現人類的母親為了生養更多小孩,本能地選擇放棄黑猩猩過目不忘的圖象能力,全力發展語言溝通能力,為的是建立互助合作的社群關係;他證明人類擁有心智力、想像力,可以為了生命存續做出積極的選擇,同時說明了維繫良好的社群關係是人的本能需求(松澤哲郎,《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2013)。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物件的存在本來就是為了保全生命、為了好好活著,大抵是以身體的感知為基礎。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或願意追隨的傳統(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都是經歷萬年、千年、百年的歷練而留存下來,最終成為我們現在的生活樣貌,因為我們本能地接受這些傳統的庇佑及其對日常生活的指導。時間證明,物件的創造如果不是從生命存續關係出發,一段時間之後便會自然消失;反之,則有機會加入人們的生活之中,成為新的習慣、新的思維、新的文化。
如〈萬聲〉,改朝換代仍被捧在手心的理由,不是實用性,不是稀有性,皇家收藏的知名度可能有那麼一點影響,但我認為作品當初被創造出來的真心真意,送禮者對於收禮者的疼惜之心,溫暖了曾經擁有它的每一個人。因人人皆有共感力,文人用優美的文字來表述,工藝家用具象徵性的造形符號來表情,還原了生活中真實的情感。此古件樸實無華,不高調、不矯情,卻深藏自古迄今不變的人情事理、關係脈絡與價值觀,以及日本皇家貴族們共通的民族情感,這才是它在日本社會維持高價值的緣由。
今日,連日本汽車工業也回應人們本質上的需求,並在2008年開始向全世界說明新的設計理念:「移動的都市細胞」、「環境技術」、「微小」等;他們觀察到汽車已是大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再是表彰身分的工具,於是捨棄風阻的考量,將外觀改為四角造形,讓車內的空間更大,使得人與貨上下車更符合人體工學,朝向更經濟實惠、更具合理性的設計,也加入智慧科技,符合一般大眾對車輛的實際需求(原研哉,《欲望的教育:美意識創造未來》,2013)。
因此,如果你剛好是或想成為工藝創作者,為了讓所創的物件能流通於市,最好的策略便是從身體感知以及良善的人我關係出發,這會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向。從身體感知出發,得要放下感性的、感情的、情緒的、有目的性的、有價值判斷的部分,隨著身體的感覺走,才會真正感受到身體本能的趨向與選擇,並且要相信很多人跟自己有著相同的喜好或選擇,這才是真實且長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