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釉色與表面裝飾,陶塑作品首重成形結構。在陳芍伊的多面向人物、生物、花草的組合中,主題與形體之間的關係是如何交手合作,也同樣引人好奇。由於始終抱有對動畫藝術的熱愛與學習,她對於「先有主題還是先有作品」這類的問題回答,以如導演拍戲的敘事來作比喻解釋:「作品就是劇本裡的情節,情節有時會大過於角色本身。」而至於情節如何安排──她提到,「作品第一個階段會考慮到結構支撐的部分,肢體則是邊做邊調整」,或許就得遷就於陶塑的結構支撐是否能成立了。
如一齣停格動畫的佈劃設計,導演希望觀眾從不同面向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陳芍伊於2021年獲得臺灣陶藝獎新銳獎的殊榮,2024年在鶯歌陶瓷博物館陽光特展室的個展中展出近20件的作品。當中除了牆上的掛件作品,大部分的作品皆非一眼可以看盡,作品的結構/情節敘事本身,就相當吸睛地讓人身子不自主的邊看邊繞了個圈,以一探究竟。如作品:〈小小孩I、II〉、〈往向之島〉、〈水上島〉、〈漱夏〉、〈大葉欖〉,呈現多次元的觀看經驗,將那些屬於她記憶中亦或是出自現實或夢境的片段,透過釉色交融描繪與玻璃碎的晶體質感,以陶土得以支撐的結構,締造出超現實的氛圍場景,既美麗又怪誕。
作品〈往向之島〉以光滑粉嫩的小孩人臉與綠色狗臉的合體,令人聯想到羅馬兩面神雅努斯(Janus)的象徵隱喻:小孩與狗如同天真與狡猾的同在並存。人形身著粉紅色長袍,其上有花草繁複的圖案,散發著俏皮和青春的氣息,象徵童年的天真和純潔;然而當他們也融入了坐騎──紫色鹿的場景中,一個不尋常且夢幻的生物裹著貴族氣質或仙靈性的紫色,則為作品生出了神話氛圍。
雙面主角周圍環繞著金色寶石、紅色和藍色小玩意,使整體呈現出寶藏般的外觀,進一步豐富了奇幻的背景舞台效果:可能是一座小島,或是一片騰雲,此模糊性讓觀眾得以自由發揮想像力,思考場景是紮根於現實還是漂浮在空靈的境界中,進而試圖從不同角度觀察雕塑,發現新的細節和視角。這種動態的觀看,使作品不再僅是一個靜態的物件,而是一次次展場上的個人化的互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