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停格動畫的展演:陳芍伊的陶藝創作
作者: 文:杜文田‧圖:杜文田
陳芍伊,小小孩II ,2024,陶瓷、玻璃,40×30×35㎝(本圖拍攝角度為作品正面)
陳芍伊,小小孩II ,2024,陶瓷、玻璃,40×30×35㎝(本圖拍攝角度為作品正面)

縱使第一眼看不穿,無法界定屬於動物、植物或昆蟲,奇幻組合的魅力形成了陳芍伊的陶塑風格。串聯交疊一起的生物或角色看似完全不相干,穿越了空間次元的界,湧向各自的角落面向觀眾,落定,演出。情節中的角色並不全然來自外在或憑空想像,某部分是作者個人情感、家庭關係中的故事要角或生活中的視覺元素,然而在她超現實藝術視角的濾鏡下,手中長出來的形體形象,可能一不小心就超脫出原本設定的劇本。那說服觀者眼前此生所未見的集結綜合體的勇氣,如同15-16世紀荷蘭畫家希羅尼穆斯‧波希(Hiëronymus Bosch, 1450-1516)在天堂和地獄中描繪的奇特生物,那般理直氣壯的大膽與具體;呈現出的如夢境與現實交織、意象象徵與情感投射的雙重面向,更像是在向她崇拜的捷克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暨動畫電影導演楊.斯凡克梅耶(Jan Švankmajer, 1934-)的反叛創意精神致敬。

心手自由

陳芍伊2005年東海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對動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進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所深造,然而作為獨立導演,影像拍攝需花費長時工作才得以完成一支片子的辛苦模式,讓她打退堂鼓;工作了一年後轉而投入該校應用藝術所陶瓷組,在張清淵教授的指導下,開啟一片個人藝術創作的新視野。

習慣平面2D繪圖與提案方式的思考模式,她直覺上要先全面計畫好才會動手做,然而張教授的指導一開始讓她很是焦慮,因為老師不准她再畫草圖了。另一方面,她直覺地把釉料當顏料的試釉方式也讓老師搖頭,往往形成「作品就是試釉片」的局面。或許是在立體成形與裝飾方法兩方的拉扯平衡,自知效果太多要收斂,硬著頭皮嘗試以3D思維前進,陳芍伊提起在學校的日子說,「那個檻過了,心、手就自由了。」自此,她的陶塑得以乘載想像,長出預期中想要的樣子之外,也「放開心胸」接受不預期中的美好意外,進而得到更大的表現自由,支撐高難度的陶瓷裝飾在技術上試驗與突破的勇氣,例如高溫熔塊加低溫透明釉藥的實驗、玻璃碎與玻璃珠的結合與運用在陶瓷釉上……等,摸索溫度與時間的拉扯。今日的她在臺中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任教教學,仍抱持著「九顆心臟」般豁達勇敢的創作態度。

如一齣停格動畫的佈劃

除卻釉色與表面裝飾,陶塑作品首重成形結構。在陳芍伊的多面向人物、生物、花草的組合中,主題與形體之間的關係是如何交手合作,也同樣引人好奇。由於始終抱有對動畫藝術的熱愛與學習,她對於「先有主題還是先有作品」這類的問題回答,以如導演拍戲的敘事來作比喻解釋:「作品就是劇本裡的情節,情節有時會大過於角色本身。」而至於情節如何安排──她提到,「作品第一個階段會考慮到結構支撐的部分,肢體則是邊做邊調整」,或許就得遷就於陶塑的結構支撐是否能成立了。

如一齣停格動畫的佈劃設計,導演希望觀眾從不同面向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陳芍伊於2021年獲得臺灣陶藝獎新銳獎的殊榮,2024年在鶯歌陶瓷博物館陽光特展室的個展中展出近20件的作品。當中除了牆上的掛件作品,大部分的作品皆非一眼可以看盡,作品的結構/情節敘事本身,就相當吸睛地讓人身子不自主的邊看邊繞了個圈,以一探究竟。如作品:〈小小孩I、II〉、〈往向之島〉、〈水上島〉、〈漱夏〉、〈大葉欖〉,呈現多次元的觀看經驗,將那些屬於她記憶中亦或是出自現實或夢境的片段,透過釉色交融描繪與玻璃碎的晶體質感,以陶土得以支撐的結構,締造出超現實的氛圍場景,既美麗又怪誕。

作品〈往向之島〉以光滑粉嫩的小孩人臉與綠色狗臉的合體,令人聯想到羅馬兩面神雅努斯(Janus)的象徵隱喻:小孩與狗如同天真與狡猾的同在並存。人形身著粉紅色長袍,其上有花草繁複的圖案,散發著俏皮和青春的氣息,象徵童年的天真和純潔;然而當他們也融入了坐騎──紫色鹿的場景中,一個不尋常且夢幻的生物裹著貴族氣質或仙靈性的紫色,則為作品生出了神話氛圍。

雙面主角周圍環繞著金色寶石、紅色和藍色小玩意,使整體呈現出寶藏般的外觀,進一步豐富了奇幻的背景舞台效果:可能是一座小島,或是一片騰雲,此模糊性讓觀眾得以自由發揮想像力,思考場景是紮根於現實還是漂浮在空靈的境界中,進而試圖從不同角度觀察雕塑,發現新的細節和視角。這種動態的觀看,使作品不再僅是一個靜態的物件,而是一次次展場上的個人化的互動體驗。

陳芍伊,往向之島,2018,陶瓷,31×30×26㎝(本圖拍攝作品狗面部分)
陳芍伊,往向之島,2018,陶瓷,31×30×26㎝(本圖拍攝作品狗面部分)
0陳芍伊,往向之島,2018,陶瓷,31×30×26㎝(本圖拍攝作品狗面部分)
0陳芍伊,往向之島,2018,陶瓷,31×30×26㎝(本圖拍攝作品狗面部分)
陳芍伊,往向之島,2018,陶瓷,31×30×26㎝(本圖拍攝作品人面部分)
陳芍伊,往向之島,2018,陶瓷,31×30×26㎝(本圖拍攝作品人面部分)
陳芍伊,往向之島,2018,陶瓷,31×30×26㎝(本圖拍攝作品人面部分)
陳芍伊,往向之島,2018,陶瓷,31×30×26㎝(本圖拍攝作品人面部分)
裝飾性媒材的渲染
陳芍伊,凝雨,2020,陶瓷、玻璃, 22×72×15㎝
陳芍伊,凝雨,2020,陶瓷、玻璃, 22×72×15㎝

這種互動體驗並非僅來自於多重組合體的定格動畫般的欣賞,單一主角的感染力也能從細微中展現,例如一件迷人的壁掛人物作品:〈凝雨〉。以陶土塑身形,釉料與黃色玻璃碎裝飾,形塑出一個精緻的裸體年輕少女形象和近乎哀傷的神情;她有一對長長的,如兔耳般垂掛下來的耳朵,看起來像是從夢中或神話中走出來,增添了超現實和奇幻的質感。長耳朵也象徵著高度的敏感性或對周遭環境的敏銳意識,彷彿能夠聽到環境中的聲音,與觀者的心靈或經驗產生共鳴。

少女直立著,或更確切地說,是「懸掛」著,漂浮在空間中,傳達出一種內視、脆弱又微妙的不真實感,邀請觀者進入人物的情緒狀態,甚而檢視自己的感受和自我意識;人物的姿態和臉部特徵巧妙地捕捉了人類情感中的細微變化,彰顯了憂鬱的表現。

藝術家對媒材的選擇試驗和捏塑的複雜細節有助於作品的情感渲染力。例如嵌入少女頭頂上的黃色玻璃碎,像是結晶或凝結的雨滴,與土和釉揉合的蒼白膚色形成鮮明對比,增強了作品整體的視覺衝擊;同時玻璃碎也象徵著隨時間推移而結晶的思想或記憶,亦或是人物所承載的情感重量。作品命名〈凝雨〉,進一步地豐富了作品的解讀;雨通常讓人聯想到「淨化」,也代表著失去或哀傷的情感;雨凝結成固體,暗示情感結晶的過程,情感變得有形有重量,指引觀者思考情感表現與人外在形態變化之間的關係。


作品〈飛翔模式〉作為2024年個展展覽主題,不僅是邀請觀眾進入一個異想的世界,似乎也頗有個人情緒的抒發。這件作品表現一隻禽鳥的角色結合了人臉與海豚的頭盔,嘴部長著金色圓錐形喙,身體站在一隻灰綠色的母鹿身上,似乎正在(或假裝在)雲層中飛行或海上衝浪的樣子,體態與姿勢上傳達出運動中的平衡與冒險感;相較下,母鹿匍匐的形態優雅而流暢,顯示出服從、平靜沉著,彷彿即將進入休眠狀態,又像是習慣於負載攜帶那渾身滿是活力的乘客。兩者一動一靜,視覺衝擊的組合生物,抓住了幻想與寫實的本質,加劇了視覺敘事的荒謬,對於創作者與觀者而言,召喚出多重的象徵意義與想像。

從這對表情與動態上相異的生物身上,裝飾性的材質實驗再度起了象徵作用:海豚頭盔上長出半透明乳濁感的珠串,身體與腳蹼上也掛著水珠,母鹿的頭上則是水晶般透明的珠串,從她身體延伸而成的土地上也冒出了亮黃色的玻璃泡泡……。「水珠」、「泡泡」是轉瞬即逝,「玻璃」則是堅硬又脆弱;「水珠玻璃泡泡」形成了夢幻與勇敢堅定的並存同在。

陳芍伊,飛翔模式,2024,陶瓷、玻璃,40×50×60㎝(本圖拍攝角度為作品正面)
陳芍伊,飛翔模式,2024,陶瓷、玻璃,40×50×60㎝(本圖拍攝角度為作品正面)
陳芍伊,飛翔模式,2024,陶瓷、玻璃,40×50×60㎝(本圖拍攝角度為作品側面)
陳芍伊,飛翔模式,2024,陶瓷、玻璃,40×50×60㎝(本圖拍攝角度為作品側面)
願想像力與你同在

如一齣定格動畫的展演,當觀者在欣賞途中希冀尋找線索的時候,或者想以更寬廣的視野來看清完整作品面貌的時候,就已不自覺地步入了作品的情節網中了。陳芍伊的陶塑創作與異材質的結合應用,證明了藝術具有將觀眾帶入奇幻世界的力量,鼓勵觀者擁抱作品的驚奇感,並踏上自己的幻想之旅。

陳芍伊,小小孩II ,2024,陶瓷、玻璃,40×30×35㎝(本圖拍攝角度為作品背面)
陳芍伊,小小孩II ,2024,陶瓷、玻璃,40×30×35㎝(本圖拍攝角度為作品背面)
陳芍伊,飛羽植栽,2024,陶瓷、玻璃,31×20×39㎝
陳芍伊,飛羽植栽,2024,陶瓷、玻璃,31×20×39㎝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