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的粗繩紋陶器
作者: 劉進興

【台灣史前陶器系列2】 

大坌坑文化的粗繩紋陶器 文/ 劉進興
 
          1958年,在台北八里鄉觀音山腰發現的大坌坑遺址,屬於大坌坑文化,距今約六千年。當時的人除了狩獵、漁撈外,也懂得如何耕種,能夠磨製石斧、石鋤、石鏃、石網墜,還會捏燒陶器。大坌坑文化人可能就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祖先。
    他們從那裡來呢?台灣原住民的語言屬南島語系,語言學家認為南島語系的起源地在中南半島沿海,6500年前因遷徙來台而與侗傣語系分家。當時冰河時期已經結束,台灣海峽形成。大坌坑文化人可能從東南亞直接航行來台,也可能經由中國東南渡海而來。  

   台灣博物館典藏的大坌坑文化陶器,以黏土拌砂摻水,手捏成型,置於柴堆上燒製而成。由於火候不高,僅攝氏400~500度,以致質地粗鬆,容易碎裂。因未使用燒窯,溫度也不均勻,陶器呈黃褐、紅褐、或灰褐色。主要形狀為敞口的陶缽,以及侈口、鼓腹、帶有圈足的陶罐。

    大坌坑文化又稱「粗繩紋陶文化」,因為大部分陶器的口緣下方都壓印著繩紋,有的還在口緣上方劃著幾條平行的波折紋線,形成其特色。(圖1及圖2)

 

圖1 大坌坑文化:夾砂繩紋陶口緣         
(劉進興拍攝)
圖2 大坌坑文化:夾砂繩紋陶口緣
(劉進興拍攝)
 
    大坌坑遺址其實有好幾個文化層。最下面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6500年至5000年前),其上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圓山文化以及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植物園文化(2500-2000年),最上面則是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圖3是植物園文化的繩紋陶片,是含砂量較少的泥質陶器。
 


圖3 植物園文化:繩紋陶口緣 (凃峻清拍攝)
 
          大坌坑文化在人類學界赫赫有名。美國加州大學的戴蒙教授(Jared Diamond)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專章介紹,描述台灣原住民移民到整個大洋洲的過程:(1)六千年前,大坌坑文化人抵達台灣;(2)五千年前,部分人移民到菲律賓(3)4500年前,到婆羅洲;(4)3200年前,向西到蘇門答臘和馬達加斯加島,向東到斐濟、東加群島、馬紹爾群島;(5)2200年前,到密克羅尼西亞諸島;(6)1700年前,到夏威夷、復活節島;(7)1200年前,到紐西蘭。


          這些民族,總人口二億五千萬,原鄉就在台灣。他們的語言高度相似,譬如眼睛都叫 mata(台南的地名「麻豆」也是同樣意思),故稱為南島語族。戴蒙教授說,南島語是「台灣給世界的禮物」,並以此為題寫了一篇論文(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登在著名的「自然」(Nature)期刊上。


          隨著南島語言,大坌坑文化的繩紋陶也流傳到東南亞與大洋洲各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