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後一陶盤
作者: xhong

 


五十年後一陶盤

文/xhong 



˙異地作陶第一聲˙

1954年 吳讓農與原北平藝專技工,後任職北投陶瓷廠的許占山,於台北縣社子(延平北路)創立「永生工藝社」。同時邀約廖末林、席德進、林元稹等藝術家參與。他們開始嘗試一種有別於混合著日式風格的台灣本地實用陶瓷傳統之外的中國現代風味的製作。他們除了從中國古代漢唐美術做一些參考之外,更由於廖末林、席德進等人的現代藝術背景,自然而然的加入了當時的現代風格。這可以說是1947年日治時代結束、國民政府接手台灣後,中國裝飾陶瓷首度在台灣製作,也是往後數十年台灣裝飾陶瓷榮景的啟始。

「永生工藝社」從簡單的石膏模具與拉坯成形技術做出來的坯體,在造形上顯得單純,樸素中帶著一絲當時的現代風。在與台灣本來的製陶傳統技術之間還是斷層隔閡,也缺乏傳統中國陶瓷的磁器製作的狀態下。參與「永生工藝社」的藝術家,自然本著自身所受的藝術素養,把素色坯胎的陶盤、陶瓶當作畫紙,以繪畫的方式進行創作。也因此在彩繪陶瓷的技術發展上因而頗有新意。這是一類不同於傳統中國明清的青花或釉上彩繪。其跳脫工藝美術的嘗試也可以說是台灣現代陶藝發展的先驅之一。




˙廖末林的意外˙


1956年,「永生工藝社」經營困難,吳讓農祇得轉赴鶯歌任教。「永生工藝社」在面臨歇業的時候,在廖末林出面引介之下,將設備廠房轉手給葉公超等人,並改組定名為「中國陶器公司」,同時廖未林也引介聘請出身同為杭州藝專的王修功為廠長。開始朝向更具規模的理想與經營方向。王修功回憶說:「當時環境很差,雖取名陶器公司,規模卻很小。…但這可以說是台灣現代裝飾陶瓷的先河…」。
廖末林1923年出生中國湖南。在進入杭州藝就很擅長繪畫。1938年左右,中日戰爭爆發時,他加入「上海救亡漫畫隊」,以漫畫在武漢、雲南等地宣傳抗日。1949年與杭州藝專的同濟逃難來台。廖未林具有多方才能,尤其在美術設計、插畫、封面設計與兒童圖書的領域有很多新意與貢獻。1960、70年代的中華郵政郵票如「三七五減租」套票等,甚或1970年代台灣兒童文學或兒童圖書插畫繪本,比如1970年代的「黃狗耕田」、「小木頭人兒」等,均出自他的筆下。台灣現代美術設計史,廖未林佔有一席之地。1954-1956二三年間,廖未林涉入陶瓷領域只能算是他很小的部份,但他1954接觸吳讓農、許占山的「永生工藝社」,並在「永生工藝社」改組為「中國陶器公司」時扮演重要的角色、引薦王修功等人參與,竟然意外的成為台灣裝飾陶瓷發展的重要機緣。廖未林留下的陶瓷作品很少。王修功回憶說:「廖未林當時任職於美國西紡公司。外務很多忙得很…沒有什麼時間畫陶…」。他說:「可以在五十年後看到廖未林的作品,真是意外…」。

 
廖未林手繪陶盤 19.5x19.5x3cm


˙陶盤背景˙

這二個形制、胎土與燒功均同屬一址的陶盤,其中這個畫有白種女人的陶盤,筆法熟鍊傳神,帶著四、五十年代中國漫畫風。由簽名鑑定,以及王修功的印證下證明是廖未林所繪。至於另一個圖案來自唐代昭陵六駿的陰刻,則難以辨認其出自何人之手,雖然陶盤所有人說明仍為廖未林所做。這二個陶盤的年代應該都在1954年頃的「永生工藝社」或「中國陶器公司」初期。

 
陰刻昭陵六駿陶盤19.5x19.5x3cm

當時燒製的窯是煤碳窯,土料則是淺白色的北投土或南勢角土。北投土耐火度可高達1280℃甚至1300℃以上,但當時煤碳窯的火度則只能在1200℃左右。因此燒成作品的坯體的質地與聲音將對黯啞,與原來日治時期高溫燒製出來聲音鏗鏘的硬質陶,二者之間意味著當時族群的隔閡與技術的隔閡等令人興味。又如這一段裝飾陶瓷發展,從充滿個人風格的開頭,然後逐步的在技術進步中退向傳統中國裝飾的集體樣態與美感。之間的遞移更是令人尋思。陶瓷工藝反映著所處時空的社會風貌,於此可鑑…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