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蛇窯老窯中的窯壁
柴火的礦味
淺談林瑞華的高溫柴燒 文 / 莊秀玲
|
|
|
柴火燒陶不但是製作陶瓷的開始,更綿延了數千年。它是使泥土質變成為陶瓷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且無需特別的裝飾與技巧即有萬般的變化,因為薪柴的火痕與灰燼,能在作品表面呈現出人們難以完全控制的效果,因此所展現的風格,簡潔單純中又有許多細膩的變化,且件件皆是獨一無二的自然天成,百看不膩,讓今古陶人醉心追求。古拙素樸的柴燒作品,一直象徵東方文化中陶淵明式的生活情調,與道家自在逍遙的反現代化、反科技的意味。在臺灣,柴燒是製陶產業中的傳統,那些早期的碗盤缸甕圍繞在生活各處,烙印下來的是純樸、堅毅的歲月痕跡。因此,對多數的臺灣民眾而言,尤其生活在都會的人們,在充滿豐富的色彩與造形的花花世界中,柴燒的風格則顯得過於單調、老舊、不起眼,甚至還有過去歲月物質匱乏的複雜聯想,想能否沉靜下來感受簡單、單純的美學,似乎需要更多的認同與條件。
|
林瑞華正在投柴入窯 |
林瑞華的茶具組 |
竹南蛇窯第二代林瑞華,19歲才隨著父親製陶,20多年一路走來,經歷了傳統窯場凋零的轉型期。在他苦思轉型的過程中,一個偶然的機緣,讓他對柴窯壁內的窯汗產生了好奇及興趣,多年的觀察研究之後,他發現低溫時柴灰中的炭素進入坯體後能產生關鍵性的改變,這與一般柴燒關注火痕與落灰的效果有所不同。他發現進入坯體的炭素與落灰共融後,能讓沒有上釉的土胎產生質變且呈現多種釉色。為此得到此效果,他花了近9年的時間,將過去被視為理所應當的小細節放大處理,調整了柴窯的內部結構、嘗試各種原礦土與燒高溫及控溫的技巧等,大幅度地改變過去對柴燒的理解與運用,才掌握了此新的突破。這套燒法2008年帶到日本信樂柴窯也獲得成功。 |
讓我眼睛一亮的是,林瑞華從傳統出發、從原點開始、且循著古法,不但展現了獨特的風格,還讓他的陶藝作品具有節能省炭又有科技保健的特色。一般燒柴窯至少4-7天不等,他用不到三天的時間燒窯,並大量使用木工廠的廢材,因此薪柴費用可能只是一般正常的十分一左右,而溫度不但超越1300度,甚至可高達1500度以上,同時讓土胎原有的玻璃釉質呈現出來且滿佈在作品表面,此外,由於所有材料與能源都是自然有機的,或多或少還具軟化水質的效果。
|
林瑞華 |
林瑞華所蓋築的窯 |
林瑞華證明了高溫並不等於浪費資源,傳統不等於反科技,相反地他證明了現代人所追求的生活品質,其實不需要高額的研究費用、不需要太多的實驗時間,本來就可以很自然而然地選擇過得很自然。大自然早就給予人們各種可能,人們卻是繞了好大ㄧ圈,才發現自然最好、有機最好。感恩前人努力所達到的文明成就,但此刻需要的是積極努力和大自然好好相處,傾聽自然的聲音。或許,如同林瑞華的勇氣,回到傳統,謙卑地領略傳統所帶來的啟示,要懂得捨得、要全心專注,相信向大自然學習,依舊是人類通往幸福之路。 |
林瑞華的茶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