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漫遊 ─ 聚焦台灣特展
作者: 簡政展
 
 
紫砂漫遊‧聚焦台灣特展 文圖/簡政展
 
 
黃月里 台灣茶道 茶席
 
對大多數人來說,紫砂不掛釉,充分利用泥本色,是一種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紫砂雖不具瓷胎的半透明性,但是結構緻密,強度大且顆粒細小,於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兼含有小顆粒狀的變化,表現出一種砂質效果,其中最著名的當以宜興的紫砂器胎質為最。然而,來到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的「紫砂漫遊.聚焦臺灣」特展中,「紫砂」已不只是材質特色的表徵羅列,更在於從「紫砂意象」所衍生而來的文化傳播與創作意涵。紫砂陶質地古樸純厚,自古即與文人氣質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愛篤好常以坯當紙,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託物寄情,寓意巧思。
 

 
 吳偉丞 賦形 2018
 
   
捷克 紅陶獅鈕六方提樑壺 19世紀 陸羽茶藝中心 曾逢景設計 飛天二世壺組 1983
 
 
本次特展大致以三大主題來分區呈現,試圖藉此來說紫砂的前世今生。第一個主題「將紫砂推向國際舞臺的新興飲茶風尚」,透過集結歐洲、日本、中國、沖繩和泰國等地的紫砂經典來將紫砂傳播的歷史脈絡進行初步的梳理,也藉由古籍、爐具、顆印、書畫、包裝及茶席輔具等圖文搭配來呼應詮釋各區域發展下的不同風貌。而第二個主題「紫砂茶器與臺灣的相遇」則透過考古出土文物及沈船探勘的場景再現,將紫砂與台灣移民和茶文化的鍊結,重新扣合與銜接。最後的「臺灣茶器新天地」則將紫砂意象走出宜興的傳統典範,利用新科技互動、新茶器設計與新舊喝茶文化的表述及情境模擬,來引領觀眾認識屬於台灣的陶藝創作沿革與茶文化視野。
 

 
中國宜興 出水紫砂壺&陶爐 19世紀初
 

       
中國 「金士恒款」印章  &日本常滑朱泥壺 19世紀下半       中國宜興 紫砂「曼翁銘老頻書」款 瓜形壺 19世紀下半
 
 
中國宜興 紫砂笠形盛蓋壺(左)&日本常滑 朱泥仿隱元禪師收藏大壺(右)
 
 
中國宜興 紫砂蟹鈕桂花砂扁燈壺 17世紀下半
 
 
中國宜興 蔣蓉 荷花壺組 1990年代中期
 
       
日本 和田桐山 白泥雲紋三峰爐 1920年代      日本常滑 朱泥梨皮「具輪珠」壺 19世紀下半
 
 
日本「具輪珠」壺器&「茗壺圖祿」
 
 
高雄次左營舊城遺址出土茶具
 
    整體來說,這是一個策展用心且內容豐富的展覽,在歷史脈絡的處理上已盡可能的蒐集羅列,並嘗試給觀眾在整體思維中兼具經典細述的點線面資訊串連。尤其到了展覽尾端,透過現代互動科技的導入,不管在製作步驟或情境體驗上都有一番實際的詮釋與重點的歸結,別有一番驚豔的逸趣回味。此外,透過志工的導覽引言,每個展品的觀賞細節也可以獲得的深入淺出的初步的體會。是值得對陶藝文化從視覺入門學習,並貼近實物對照的難得機會。給人在漫步中能夠重點遊賞,或在駐足下可以細細品味。
然而,或許是想要表達的重點太過繁複,在蒐羅作品數量豐富的情況下,從琳瑯滿目的視覺焦點中,反而摸不清該如何更有條理的系統性吸收,這從導覽人員的引導動線上也感覺得出,好似處處都是精采,每一個點都是可以重新開啟的論述新頁。雖然這使得各分區沒有太明顯的斷分區別,但也相對在資訊上因沒有動線的明顯規畫而顯得難以將脈絡串連。尤其在紫砂壺與一般壺的區別,陶於瓷的關聯,以及紫砂與茶文化的各區域和特色接軌上,給人看了似懂卻又不理解的錯覺。特別是不同茶器與大小壺具的使用時機和特質上,是否因文化或功能性需求而產生不同的創作影響,這些都使本展多半停留在「美」的多元表現層次,而難以再深入窺見差異外的本質內容。當然,各區域與不同時代的製作特色,本展已著墨許多,也企圖在形制的影響和流變中給觀眾一些脈絡依循。可最後引導出的茶文化系統,雖點出不同飲茶方式所帶入的茶器需求,卻忽略了紫砂在一般人印象中對茶的呼應與影響。紫砂在此就像一把只供玩賞而不開鋒的刀劍,只有美的點綴、形的彰顯和使用的氛圍,欠缺在茶呼應下更深入的書寫。紫砂意象的雛形來自於壺器的運用及茶文化的推演,何以泡茶用壺,甚至於講究紫砂壺,而非瓷或金銀銅鐵。當紫砂意象不再限於宜興紫砂泥的原初追求時,茶似乎是這場展覽中最底蘊的根源,可以期待這或許是另一個篇章的待續,也是留給觀眾賞析後各自體悟的融會經驗。

 
茶顏觀器 互動體驗裝置 識茶壺 體驗物件
 
   
古畫茗趣 互動體驗裝置 紫砂經典集
 
 
【參觀資訊】
展期:2018.1/26-6/18
地點: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3樓特展室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
時間:時間:平日09:30~17:00 假日09:30~18:00 
          (每月第一個星期一休館)
電話:02-86772727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