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觀後感(下)
文 圖 /
杜文田
二十世紀晚期在經濟、政治發展至高峰,人類活動所帶來的物質文明,一步步對地球生態平衡造成威脅。環境憂患意識一直是美國的科斯瑪斯·巴利斯(Kosmas Ballis)於創作中傳達的主軸,作品《宇宙大爆炸》裡雜亂的土條堆疊與噴濺流淌般的釉彩,反射的其實是作者心中對自然秩序的望想;相較於韓國的孟昱在以寫實精細的手法,捏塑出公雞、老鼠等多樣性生物的《庭園》一隅,讓觀者俯視瀏覽的同時,從白燈與白色瓷土的世界裡,省思空間中籠罩的生態憂慮。如同美國的蒂・圖蘭(Tip Toland)以大型超擬真的人像陶塑,《白化症非洲少年2014》,讓觀者在展場上不得不面對人類的脆弱,而產生比面對真實白化症者,更為直接的情感連結與同理心。
科斯瑪斯·巴利斯(Kosmas Ballis) 宇宙大爆炸 2016
孟昱在(Maeng Wookjae) 庭園 2017
蒂·圖蘭(Tip Toland) 白化症非洲少年2014
回應物質、科技文明的變調與大地自然的反撲,陶藝家們也用身體、意志與大地自然作交流或搏鬥,透過土,表現千年大地質理於瞬間,展現陶藝本色。兩位日本陶藝家星野曉、秋山陽,於年輕時受到八木一夫當代視野的啟蒙,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受自我創作動機的驅策;又或是受生命中親身與大地變動交手的經歷,深入探視陶藝本質。同樣,臺灣藝術家徐永旭,對土材質的生態不斷提問,構築過程中,重力的拉扯拓展了土的塑性與本質,然而傾倒的力量推促著他。他們用手在土中留下印記,封存了時空,作品記錄著一段與土搏鬥的歷程。日本稻崎榮利子,與台灣蘇淑美兩位女性陶藝家,則從陶土的創作中展現了水能穿石、柔能克剛般的意志,營造土的另一種肌理,展現細密堆疊與綿延穿梭的表象。
前:秋山陽(Akiyama Yo) 變形空間24號
2013 / 後:星野曉(Hoshino Satoru) 走泥 2015
徐永旭
2007-9
稻崎榮利子(Inazaki Eriko) 被拋棄在宇宙裡 2013
蘇淑美
編織關係
2017
從人與土地的原生聯結出發,當代陶藝持續探討創作與時代變遷之間的脈絡,展覽最後以「花」作為母土大地的生命禮讚。徐美月的《心海》,如根、如核,又如瓣,集自然形體於一,散發強大的生命存在感;廖瑞章以陶土模擬自然,《葉子》造型介於寫實與抽象之間,捲繞包含著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加拿大籍寶拉·牧瑞(Paula Murry),以薄如蓮花瓣又如器皿的造型物件,環繞群聚於撐起的紗布上,猶如漂浮、移動與轉換中的自然界生物,模擬傳遞生命信息之花。
徐美月
心海
2011
廖瑞章
葉子
2017
寶拉·牧瑞(Paula Murry) 你即是我 2016
「陶藝的人文回歸:從藝術的精神原點談起」,讓我們在觀看中起了許多反省,從陶土創作的藝術品中,體現了檢視世界文明過程的喜與悲,而最終,在如土地岩石隙縫生出的花朵綻放中,迎來撫慰與希望。